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理解力课堂研究
作者: 王刘功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关键性课题。语文教师需要精准理解核心素养内涵,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之中,进而强化整体教学效果。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需求,将核心素养培育逐步落实。当前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理念,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标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原有课程目标进行调整,明确了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学习,可以看作建筑学中的“打地基”阶段,因此其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体语文阅读教学框架之中,将语文理解力课堂作为核心内容。基于此,文章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语文理解力课堂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理解能力;课堂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043-04
一、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相应的创新,而且当前人们也对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制订了语文理解力课堂的教学任务,并将其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不断发展自身核心素养培养意识、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阅读学习体验,构建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模式。当前无论是学习还是正常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语言以及思维的支持,而小学阶段主要是为此打基础,而语文理解力课堂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阅读能力。
二、 语文理解力课堂概述
(一)语文理解力课堂含义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不仅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在全部学科的学习之中,语文学科属于语言类学科,其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特点。教师在实际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为今后的学科学习提供支持,因此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当前,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理解力课堂作为重要内容,其主要是利用思辨性思维方式进行阅读,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阅读活动进行语言表达实践。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读中思、思中辨、辨后表达”的教学原则,并按照顺序进行教学,且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情况,并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并提升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独创性以及敏捷性。
(二)语文理解力课堂关键内容
1. 需要具有好奇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常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展开语文理解力课堂教学,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语文理解力课堂的主要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方式不健全,且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的疑问,进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好奇心的引导下进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学习的能力。
2. 需要具备探究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当遇见稀奇且自身不了解的事物之后,通常会产生进行探究的心理,比如说动手研究、询问教师或者是利用自身经验进行感知等。而正是这种探究行为,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究,虽然其探究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并提升经验知识的积累。教师在实际进行语文理解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进行资料收集,并合理运用资料进行学习,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整体进行总结和表达,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保证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其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
三、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语文理解力课堂有效路径
在新课标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在实际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利用语文理解力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其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语文理解力课堂的重要性,导致并未发挥出其最大优势和价值,教学流于形式。针对此情况,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并将教材内容作为核心,帮助学生自主思辨,加强实践锻炼,进而提升学生自身能力。
(一)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激发学生思辨能力
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思辨思维,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学生当前的思维能力水平以及认知情况,进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将发展区域以及发展空间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积极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发现教材文章中存在的“矛盾点”,随后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但是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疑问、表达质疑,最终得到答案,不断进行此项内容,进而帮助学生纵向发展思辨思维。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教材中的各项细节内容,关注可能引起学生质疑的内容,让学生提出疑问,进而帮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一文的教学中,此文主要是利用叙事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在寒风肆虐的夜晚,桑娜和渔夫在邻居去世之后主动收养邻居孩子的故事。在此文之中也存在矛盾点,即“桑娜和渔夫夫妇本身生活在困境之中,本身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是否还需要收养这两个孩子”。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针对此提出自身的疑问,比如:“桑娜和渔夫夫妇家庭拮据,勉强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不直接将两个孩子送到孤儿院,而是自己收养呢?”此问题虽然提出的学生较少,但是教师也不可忽视此问题,但是也不能直接给出答案。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此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课文阅读,并为学生介绍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随后进行分组,让学生自行进行思考此问题的答案。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将眼光放得长远,在故事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讨论,并给出教师答案,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点,不得运用命令的语气进行教学,需要运用引导性语句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思考,同时也需要保证思维思考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二)理解核心素养,调整教学理念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与时代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应用到的各项能力,都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知识教学是最关键的,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关注度不够,应试教育理念、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所以,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立足以下三方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确定核心素养的教学核心地位。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比如,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学习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相关表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阶段,积极吸收相关教学经验,进而理解培养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转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只有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各个教学活动和阅读环节中有所体现,进而落实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
2. 核心素养涉及各个层面,关乎智育、德育等各项育人要素,教师如果仅依赖教材和课本中的文本,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而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美育、德育等内容,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立足新课标、新背景,需要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最近发展区,合理调整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活动,才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也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开展自主阅读、探究活动,深入感受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丰富教学手段,发展语言能力
当代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信息,因此在学习兴趣、学习情况上的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教师必须适当拓展教学方法,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环节,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解决一个个学习问题时,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会不断发展。
例如,《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多媒体带来的教育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与内容。使用课件重现课文情境,用趣味性的语言带领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学习问题。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开发,融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融合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趣味性的故事以动画、图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构建丰富有趣的语文课堂氛围。结合课文与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刺激学生主动思考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解决问题。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以问题驱使学生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进而发展语言能力。
(四)积极应用语言空白,营造思辨环境
对于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说,其思想内涵不仅从文章的文字之中直接表达,同时也有部分藏在字里行间之中,并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直白表达出来的感情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隐藏在文字之中的思想内容,其是整篇文章中的精华所在,而一般来说,这类文章也是开展语文理解力课堂教学最好的选择。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精髓,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和思想表达,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锻炼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隐藏的思想内容,展开理性思考,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紫色的圆脸”这一描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展开自行讨论。在实际开展讨论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比如:“鲁迅先生为什么运用此种方式进行外貌描写,本段外貌描写仅仅是让读者了解闰土的外貌吗?此段外貌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学生不是十分了解,也不能给出答案,虽然此类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但是答案的大方向是固定的。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后学生可以给出教师较为正确的答案,即“本段外貌描写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外貌描写,介绍闰土的长相,同时还可以通过外貌描写将闰土与少爷之间的区别,而且闰土主要是生活在乡间,通常会进行一些农业活动,同时也在野外疯跑,刺猹捕鸟,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导致其皮肤发红发紫,但是这也从侧面看出闰土的劳动能力,同时也可以展现出闰土的能干,此外,也从此段外貌描写中看出作者与闰土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这些就是常被提及的“语言空白”,其主要隐藏在文章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学生积极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