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 罗朝禄摘 要:在新课改工作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要求逐步提升,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数学课程教学要求。数学学科作为自然性学科的一种,其具备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需要认识到以学生为主的重要性,逐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借助先进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框架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后期数学知识学习极为重要。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路径进行探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优化;小学数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051-05
小学阶段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更加爱表现,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好奇心。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全新的要求,课堂优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新课改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改变自身传统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工作开展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改革教育需求。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自身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觉得自身对学生拥有充分认知,忽视自身的数学教学水平,盲目对学生开展新知识教学活动。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灌输手段为主,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教师在课堂上时常会布置大量题目与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能够短暂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但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加之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大大降低数学知识教育价值,课堂问答形式相对单一,所获得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此外,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及落后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单调、枯燥的学习课堂与学生的学习天性违背。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法仍旧是以询问教师为主,学生无法独立思考,本身也无法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甚至对数学课程产生厌恶的情绪,无法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价值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知识本身具备极强的应用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数学公式、概念可延伸至其他学科知识学习,而相较于其他文科型学科知识而言,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理性思维的建立。对于学生而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其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而优化小学课堂需要数学教师通过科学合理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身心变化以及兴趣爱好入手,使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环节中来。此外,数学课堂优化也能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开展互动教学,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1.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任务
在进行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互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实力,强化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此,在进行互动教学活动设计时,数学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跑题倾向时可立刻引导学生回归正题。而学生也能在教师设计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基于预设内容进行热烈讨论,而教师则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为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机制。如在进行“测量”方面教学中,数学教师可在课前提前进行充分准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重量单位以及长度单位的了解程度,继而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为此,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度测量单位吗?”“那么最大的长度测量单位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教师需要对学生给出的错误答案进行正确引导,借助语言互动方法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理念,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继而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互动教学意识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须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相对枯燥,大多数知识是数学公式、数学概念,因此,学生无法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数学知识探索。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借助互动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知识教学的欲望。如教师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教学时,针对学生以往并未接受除法知识的情况,教师可采取互动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知识点探索欲望。数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应的情境:“在元旦晚会中一共有25个彩灯,同学们按粉、绿、黄、红的顺序挂彩灯,那么大家知道最后一个灯是什么颜色吗?”这是互动教学模式开展的基础,在学生尚未回答答案时,教师可先答出彩灯的颜色,之后再次变换彩灯的挂列顺序,找出最后一个彩灯的颜色。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言语与行动上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让学生愿意探索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水平。
3. 基于游戏活动,实施互动教学模式
数学教师要想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逐步拓展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数学课堂所应用的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可利用游戏活动来创设互动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如在进行“年、月、日”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造趣味化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间的互动。由学生分别扮演“年、月、日”,基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单位换算,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能正确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平年、闰年以及与二月之间的关系。在互动游戏中,由教师进行重点指导,由学生进行互动换算,强化班级学生的凝聚力,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4. 强化学生互动水平,打造良好互动机制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不仅包含师生互动,同时也包含学生间的互动,为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需要在学校内部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为提升学生的互助合作水平,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分组,学生在小组内承担相应的职责,继而解决相应的问题。教师可利用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创造出互动讨论机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如教师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由易到难的题目,学生可通过互动交流来获得相应的答案,为学生小组进行积分,在课堂内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情境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小学课堂内均配备多媒体设备,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辅助教学,将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数学教材融入PPT课件制作环节中,确保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如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代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实物,如地板、课桌、橡皮等,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正方形与长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借助生活元素事物的展示引出本课堂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可对课本进行简单测量,掌握知识内容,而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也能强化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增添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2. 科学化设置课堂上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科学化设置的生活情境,可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氛围的趣味性,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转化速度,提升数学知识展现的具体性与形象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主动性。同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引,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数学现象,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此外,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生活情境,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性,增加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生动性。如在进行“统计”方面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买卖水果”的生活化情境,由班级内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学生扮演商贩,继而模拟买卖过程,对水果的卖出量进行统计,大大增加学生对生活化情境下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统计”方面的数学知识。
3. 基于合作学习设计生活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小学阶段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方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性数学,教师需基于学生特征、能力进行学生分组,合理地将生活情境应用至合作学习模式中,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点。如教师在进行“复式统计表”知识教学时,可选择应用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基于教材内容设计问题:“班级内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有多少人?喜欢羽毛球、篮球、足球运动的学生各有多少人?”根据采访的生活情境,将其以复式统计表表达出来。此外,小组成员需根据复式统计表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图表格式,基于对同伴的采访结果将得到数据信息填充至统计表中。在合作学习模式下为学生设计熟悉的生活场景,可让学生积极与小组成员参与实践活动,将数学理论知识以形象化与具体化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数学解题思路,为学生后续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三)实现数学问题有效性设置,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1. 设计问题情境,提高课堂生动性
学生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课堂上的纪律性需要由教师来维持,而关于学习极为重要的想法也是由家长所灌输,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时需要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上、课下学习讨论活动中,为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在问题设置环节中,教师可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同时教师可为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抽象数学问题,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引导学生在真实化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教师在进行“面积”教学时,教师可提前将面积相似但形状不同的平面图形带入课堂中。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现如今有一个蛋糕小店想要出两款这种形状的蛋糕,定的价格也是一致,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一款蛋糕更加划算吗?”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面积比较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沉浸到问题情境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数学知识展现的生动性。
2. 设计经典例题,强化课堂严谨度
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主要是以新课导入形式存在,这一教材编排手段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同时经典例题设计也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但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数学教师仅将经典例题视作新课的引子,无法充分发挥经典例题的应用价值。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教材中的经典例题进行串联,对经典性例题做成合集,帮助学生快速回忆与理解抽象的知识点。此外,经典例题的应用也能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型的正确解法。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将教材中的“分饼”问题作为导入的经典例题,利用折纸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知识点。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可通过变换不同的图形以及数值开展变式练习活动,在反复练习巩固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内容,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严密性。
3. 设置学生提问活动,强化课堂互动水平
“尊师重道”理念是根植于人们内心中,也因此学生与教师始终处于不平等的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开阔学生的个人眼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提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可规避由于教师疏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同时在部分学生尚未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学生提问环节可将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方案。此外,课堂提问的常态化设计,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解题思路,增加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师在进行“年、月、日”知识点教学时,由于该方面知识点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该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探索相对热情,为进一步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可通过鼓励表扬学生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在预习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将日历带到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可选择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日历有什么特征?”而学生在学习“24时计数法”知识点时,可为学生准备小型的电子表以及传统指针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探讨,鼓励学生小组总结出“24时计时法”以及“12时计时法”的异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合理增加提问的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强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