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徐英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课程教育应该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突出学科的设置、教育价值。文章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出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课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讲数学,从三方面论述具体做法,引领学生能做到用数学的眼光学习、看待、观察、思考生活,并且可以使用数学语言对世界进行表达解释,使数学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数数学;核心素养;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074-04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育需要以突出学科教育价值、全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指引学生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并且能找出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与平面关系、数量关系;教师还需要指引学生能做到用数学思维对现实世界进行思考,通过数学的思维,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数学的语言,能简练地对自然现象、科学现象以及现实生活作出描述。为此,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突出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引领学生能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借助数学来解释生活现象,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 善用数学眼光捕捉生活现象,体验学习乐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在学生的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有很多,教师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借助数学处理问题,并让学生能在处理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既可以引领学生体会数学对生活的影响,也能学会用数学来高质量地处理问题,切实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源泉。
(一)从兴趣入手,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皮亚杰认为,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和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足够的新颖,这样才能产生冲突、引发兴趣。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剖析生活,精准地抓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方法,抽象出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数学化处理,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提取具有趣味性、新颖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想要解决,却又没有能力解决的心理,便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问题处理中,在经历了思考、解决问题等过程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领悟到知识的魅力,促使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以“年、月、日”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爷爷,今年67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6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在学生苦苦思索而找不到答案时,教师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依据学生已经获取的经验及知识背景,构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打造开放课堂,将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室。
(二)从探究入手,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
杜威认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而产生的,从某种程度上看,数学相当于人类的一种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思考经验的探索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能高质量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关联学生已经习得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可以开展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活动,便于学生能够借助实际感受,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深化学生的现实感知。
一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的需求,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到会说、敢说、会问、敢问,促进学生健康学习心态的形成,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构建具有竞争性的情境,充分激活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1公顷”的大小,笔者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课前,笔者请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课上,请学生讨论估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概有多大,接着教师指引学生思考需要多少这样的正方形,才能得到面积是1公顷的大正方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在学生简单的推理下,对比出1公顷与100平方米的大小关系,体会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接着利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大操场、小操场、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大约2个我们学校的大操场合起来是1公顷,教学楼前面的小操场要4个大约是1公顷,200个自己的教室的占地面积是1公顷……再通过估一估,体会到半个学校的面积差不多是1公顷,从而加深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这样一来,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不仅能让学生对1公顷的概念产生正确认知,还可以全面培育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十分有利。
二、 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生活,建立数学模型
(一)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感受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课堂上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元素,如在应用题材中引入生活元素,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生活中的事物等。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观察、操作机会,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意识到生活对数学的积极作用,从中更好地抓住数学本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旧版数学教材涉及的应用题相对较难,学生理解起来会感觉十分困难,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材知识抽象,学生本身对事物的认知依赖于形象思维,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不足,无法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出现教育效果不佳的情况。
对此,笔者专门作了这样的调查:给低年级学生布置这样的题目:一个是6,比另一个数少3,另一个数是多少?学生的回答是6-3=3,得出另一个数是3。之后又给出一道题:小红得了6颗五角星,比小明少了3颗,小明得了几颗五角星?这位同学想了想说:“6+3=9,小明得了9颗五角星。”数量关系一样,表述不同的题目,学生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这也表明学生的思维更加偏向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面对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特性,依据学生的经验及生活进行知识传授,引领学生把现实问题抽象成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作出解释、应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信心,为学生学好数学、运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数学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引领学生借助实践训练来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学习应用能力。对此,在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后练习设计环节,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状态,借助生活化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开展相对应的数学实践探索活动,便于学生能充分领悟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问题与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以“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操作活动,便于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教师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长方体,然后将长方体的六个面都展开,接着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实践: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的长方体,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教室中涂刷的白色涂料面积是多少?算一下有多少平方米?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教室的长、宽、高进行测量。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帮助。
又如,在“平均数”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给出学生问题:池塘边有一个这样的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2m”,有一个身高是1.6m的人跳进池塘,有没有危险?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现实特性,学生通过讨论,会对“平均数”的本质有深层次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引出新闻报道中“某地区人均寿命80岁、某城市人均收入3000元”等,让学生解释其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设置,学生会对平均数有全面了解,并且这样的学习活动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影响,强化了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质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课堂上依据学生生活,呈现出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关系,能够充分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充足活力及真实情感的存在,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形象、具体的环境下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数学知识框架的搭建。
三、 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价值
华罗庚曾对生活与数学的关联进行了形象的叙述,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体会学习的愉悦与成功。
(一)用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培养其应用意识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领学生能灵活运用,数学学科亦是如此,教师指引学生能系统地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部分学生出现缺乏日常生活常识的情况,学生的生活能力弱,很难做到用知识处理生活问题的情况。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引领学生尝试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对简单的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意识到数学在改善生活中的作用,便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维形成。
以“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看到过的三角形应用现象;在“步测”学习结束后,为学生设计作业,用步测的方式,将学校到自己家的大致距离测出来。又如,学习了“利息”之后,让学生争当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合算?学习了“百分率”之后,让学生了解家中各项日常开销,求出各种支出的百分率,向家长提出开支调整建议……通过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容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观察生活。
(二)用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发挥其教育功能
我们在选择生活化的素材时,要充分挖掘其中数学以外的因素,教师要具有“大数学教育”的意识,要具有灵活的教学机制,善于把握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育机会,使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中,教师在基础练习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事例编计算题。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星期天,我们全家去买东西,爸爸买了一包烟,花了3.5元;妈妈买了一瓶水,花了1.5元;我买了一包巧克力,花了65元。我花的钱是爸爸妈妈花的钱数的几倍?列式为65÷(3.5+1.5)=13。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解题的方法,进而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题目中的这种现象好吗?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充满数学味的同时承载起教育的功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又如,在学生认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展示生活中使用公顷的事例,从熟悉的校园素材到太仓名胜,再到祖国风光,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通过课件的演示,要求学生自主体会感受。现实的素材引入,可以指引学生对课堂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通过观察、想象、发现、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公顷”这一单位的认识。同时,在教学中恰当自然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美丽的家园,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立志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多元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 结语
“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用于生活”则有利于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欲望,使数学融入学生的整体素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促使学生会用数学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并且能用数学来表达生活,处理生活问题,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英.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12):84.
[2]陈彩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4):78.
[3]冯萍英.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7(6):47.
[4]朱春艳.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真情,2022(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