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作者: 盛延科

作者简介:盛延科(196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大龙小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

摘  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中,如何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基于此,文章将围绕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文化自信的培养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2-0127-04

随着科技的快速革新、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影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大量信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的,在认知上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运用综合教学手段,通过例子和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还能够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文化自信涵盖的范围很广阔,不仅仅是指代平常的知识文化,也包括情感倾向如爱国精神、知难而上精神以及遵循社会法规法则的意识等。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心和信念,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活动中保持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在小学阶段,注重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文化自信的输出十分重要。

二、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民。在历史长河中,祖国在不断发展探索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需要得到国民的认同,并且由国民继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学生认同国家、民族文化,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当下的教育教学要求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具备文化自信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更好地学习。

(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树立文化自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过滤掉不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筛选掉有危害的信息。

当下便捷的网络为人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上信息繁杂,涉及各个领域,也涉及各个国家,经济全球化使得文化与政治相互渗透,培养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辨别真相,提升自我素养,在纷杂的信息流中保持自我、冷静进行分析,推进自身良性发展。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文化自信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基本内容,精确把握教学目标,采取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个性。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不能够仅仅把文化自信作为可有可无的内容穿插在教学中,而是要明确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将文化自信作为重要内容,避免教学空洞、单调、片面。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教师设计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

1. 指导班级所有成员都应该自觉地执行和遵守班规,设立和执行班规奖惩机制。

2. 联系班级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制定新班规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尝试进行解决。

3. 根据新变化,对班规进行合理修改,积极参与班级民主管理。

4. 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的班规我们订”,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第4点教学目标是在课时教学内容上延伸的,是知识迁移,是将文化自信生活化、具象化的表现。

在该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文化自信对应着具体知识内容的转化,如学生要掌握的“班规的作用”可以延伸为“社会规则的作用、国家法律法规的作用”,“班规我们订”可以延伸为“社会道德标准的制定、国家法律的制定”,“班规的执行”则对应着“社会规则的执行、国家法规的执行”。课文提到学生是班级规则的制定者,也该是班级规则的守护者与执行者。同理,延伸到社会和国家层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守相应的社会准则和国家法规,共同维护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由上可以看出,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促进文化自信的培养,就要全方位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熟知文化自信的范围,这样才能够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拓展与扩充,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拓宽学生的认识面。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如本课时提到的“班规我们订”是我国“民主法治”的缩小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班规实行民主制定的优势与好处,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国家的社会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优势。通过这样的以小见大的拓展教学,学生意识到我们国家实行民主治理的优势,认同我们国家的治理文化体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将文化自信的内容进行细化。

(二)结合文本知识、理论内容挖掘优秀文化内涵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文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透过教学内容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化自信元素进行挖掘,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文化自信内容的教学。

小学教材内容比较少,停留在表面,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框架,但是不够深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进入高年级、进入社会生活挖掘教材内容后面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更加广阔的世界观以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四课时“我们班、他们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意识到在竞争关系中,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竞争可以为我们带来成长和收获,前提是我们要运用正确的竞争方法,且在竞争的过程中具备为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喝彩的意识,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能够为他人的成功喝彩,认可他人的付出与成功。而这说起来简单,要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时常会有竞争,比如日常考试,既是简单的测试,也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考试会涉及隐形竞争。有时候学校和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会设置一定的奖励,而小学生认知不足,可能会为了奖励而采用作弊等方法,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通过不正当的方法走捷径而获取不属于自己的果实是不对的,对认真付出和努力的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教师要将该课文涉及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诚信精神、脚踏实地精神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另外,在当下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有些国家打着帮助其他国家进行发展的旗帜随意诋毁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政治措施等,而我国实行的政策是求同存异,站在他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尊重他国的发展模式,以和为贵。这与学生之间的内部竞争模式,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模式大同小异,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时,要在熟知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体现我国文化优势、文化内涵、文化自信的内容,进行剖析,让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和生活案例对我国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产生认同感、优越感、自豪感。

(三)注重实践教学,关注知识理论实践化的转换

文化认同感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加体现在学生在实践中的感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才能保证学生从精神内核上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和自信,不受他人的干扰,坚信自己认同的价值观,是对学生在精神层面的考验,以及对理论认知的检验。

比如,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家长对学生都比较溺爱。在家里,对学生除了在学习上有要求,在其他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安排与规划。如在学生的内务整理上,大多数小学生都是走读生,在家里,内务会让长辈收拾,简单的家务家长也不会让学生插手,不培养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这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学生成了高智商、低能的人,以后脱离了家人的庇护在发展中是很不利的。任何时期的发展,我们都要保证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保证自己健全的、独立人格的发展。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和“这些事我来做”两课要求学生去体会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去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在认识到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后,进行自我反思,反省自己是否把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都让给家里的长辈做了,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为父母分担家务,管好自己,不让父母操心。理论知识是很容易掌握的,但是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测才是有难度的。国家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实践环节促进学生践行理论知识,力求知行合一。小学生为家里人分担家务是承担责任的体现,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如果学生在家庭里面没有按照行为准则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不知道心疼自己的父母,怎么能够指望日后出了社会,生能够遵循社会法则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人是群居动物,是具有社会性的,无法脱离群体而独自存在,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基础的生存技能。

因此,针对该课时的内容,教师要设计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折射,是优秀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如孝顺长辈、独立自主等都是优秀文化,是值得人们赞扬的美好品德。

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表格或者问答卷,要求学生将表格和问答卷带回家,根据表格上的任务进行选择,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庭任务。表格上设置自评、他评、教师点评的环节,他评由学生长辈进行打分,实现家庭共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共同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四)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丰富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代入教材内容,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1. 构建轻松的文化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只有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大脑,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为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与教师要共同努力,优化教学方式和改善教学环境,争取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良好氛围的感染下吸收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 丰富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一定要加强课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留意周边的生活环境,看是否有博物馆等景点,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实地观察,通过历史悠久的古代文物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在内心深处为自己民族悠长的历史感到自豪。比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针对“我们当地的风俗”与“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两课时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整合,让学生课后调查和发现自己家乡的优秀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切身体会带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工艺品和生活风俗。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文化自信,对家乡的文化保持自豪感。

3. 借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化盘活

受时间、空间等的影响,小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实地教育资源不一样,而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个问题。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的完善性、持久的生命力,更是体现在物品和政策具有长久的鲜活生命力。比如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它的完善历经了很多朝代,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防御的城墙,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的修建技术至今仍然值得借鉴,它承载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而受空间的影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时进行实地参观,通过文字描写,学生很难有具体感受,但是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将长城的影像进行生动鲜活的展示,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体验文物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渲染文化氛围

文化自信可以是教材理论,可以是蕴含文化底蕴的物品,可以是节日习俗,它形态不定,学生接触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要实现文化自信,最终还是要让学生有沉浸式的体验,在日积月累中感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氛围的渲染,比如“我们当地的风俗”的教学中会涉及节日风俗的介绍,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定一个节日,带领学生布置教室,渲染节日氛围。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紧跟教育发展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黄卫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8):71-74.

[2]王秀桃.人文素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3):65-68.

[3]陈华爱.深度教学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2022:50-52.

[4]张淑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6):54-57.

[5]刘彦辉.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5):95-96.

[6]张媛.试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当代家庭教育,2020(15):33.

[7]冯翊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新智慧,2018(21):1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