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语文幼小衔接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林珠
摘 要: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对学校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小衔接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这两阶段的教育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学习情况都不一样,幼儿身心发展也面临阶段性的变化,这些都影响着将来一年级学生是否尽快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大班升入小学阶段,能否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关乎幼儿健康成长。文章将以某市三所小学为例,通过对低年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当前小学一年级语文幼小衔接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部分小学低年级教师不了解幼小衔接工作,不重视幼小衔接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幼小教师间交流较少,对学生的幼小衔接过程不够了解。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分别是学习优秀的幼小衔接教学方法与建议;进行家校(园)合作,增加沟通频率;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专业性教师队伍建设;在幼小两阶段教学方法中注意衔接性;在幼小两阶段教学评价中注重全面性。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缓幼儿语文学习的坡度,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幼小衔接发展,实现自然过渡,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低年级语文;幼小衔接;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7-0032-06
针对长期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行“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课外学习压力,减缓幼小衔接坡度,提高幼儿素质教学质量。幼儿园为幼儿步入小学做准备,小学建设入学前适应教育,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
一年级作为小学低年级学段,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探索的阶段,部分学生还保持着在幼儿园就存在的习性。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幼小衔接阶段的特征,注意两个阶段教育外在环境的不同,减缓教学进度,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减少学生不适应的现象,从而实现学生的平稳过渡。
一、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 幼小衔接
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来看,幼儿园教育作为学生进入小学时期的铺垫,属于非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二者性质不同。幼儿教育阶段,受制于幼儿心理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学生以游戏为主,但进入小学就意味着幼儿学习状态的转变,那么如何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当前有效衔接的重要问题。为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的影响,以及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要在两个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正确合理的应对措施,这就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本内容。
2. 幼小语文教学衔接
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幼小衔接”开展研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幼儿语文学习衔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对语文幼小衔接教学的研究,加强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交流、默契配合,使语文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两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得以实现。
(二)理论基础
1. 哈克幼小衔接断层理论
德国哈克教授提出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两阶段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儿童的学习方法也随之改变,小学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家长和教师又期望自己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取得好成绩,这种种压力,形成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断层现象。断层差异过大可能导致学习适应性障碍,如学生厌学、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小学生活,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成为文章的重点。
2. 赵来香快乐教学法
赵来香认为:活泼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突出的行为特征。幼小时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天马行空,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快乐教学法”,是一种以快乐为主要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 小学低年级语文幼小衔接教学现状
(一)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小衔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为研究提供数据基础。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还对低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查阅了有关幼小衔接和小学语文幼小衔接教学方面的文献、其他关于一年级学生幼小衔接准备情况的调查问卷以及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研究的调查问卷,笔者从对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解情况、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情况、教师对幼小衔接情况态度与评价这四个维度来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此次研究主要针对某市A、B、C三所小学中有过一年级教学经验的其中75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一共有26个小题,主要内容有调查者的性别、工作年限、对幼小衔接理解情况、开展情况、态度与评价等。教师问卷发放了75份,回收75份,75份都是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幼小衔接教学现状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1. 教师对幼小衔接理解情况
幼小衔接能不能顺利开展,关系到幼儿能否从幼儿园教育平稳过渡到小学教育,由此可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通过整理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教师对幼小衔接的了解上,程度为非常了解的有17人占比 22.67%,比较了解的有27人占比36%,了解一点的有21人占比28%,不了解的有10人占比 13.33%。在幼小衔接开始时间的调查中,选择从幼儿入园开始的有21人占比28%,选择从中班开始的有12人占比16%,选择从大班开始的有28人占比 37.33%,选择到小学再开始的有8人占比 10.67%,选择不知道的有6人占比8%。数据如图1、图2所示。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情况处于不了解或者不够了解的状态。幼小衔接作为幼儿更好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关键期,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关注,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等,教师应用耐心、细心照顾幼儿学习生活上的转变,及时给予幼儿鼓励,缓解幼儿的紧张心理,从而帮助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阶段。
通过图3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教师会经常主动去了解当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的有14人,占比为18.67%;偶尔会去了解的有32人,占比为42.67%;没有去了解过的有20人,占比为26.67%;感觉没必要去了解的有9人,占比为12%。
如何做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衔接过程中要考虑哪些方面,需要幼小两阶段的教师加强工作之间的沟通。但是部分小学教师对自我认知不够,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去了解幼儿园的一些幼小衔接工作,但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在幼小教师了解幼儿与一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所产生的交流和互动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不足,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自己主动学习幼儿与一年级学生之间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改变语文教学策略,从而解决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2. 教师幼小衔接情况态度与评价
通过整理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认为幼小衔接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教师人数有18人,占比为24%;认为重要的教师人数有33人,占比为44%;认为一般重要的教师人数有13人,占比为17.33%;认为不重要的教师人数则有11人,占14.67%。数据如图4所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对学生的发展是重要的,小部分教师则认为幼小衔接不重要。作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对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要增强幼小衔接意识。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教育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发展。
可见,小学教师在对一年级学生的幼小衔接上,认为有效的幼小衔接方式中,增强学生遵守规则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占比58.67%;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占比52%;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占比52%;教师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占比52%;最后为其他,占比10.67%。(如图5)
在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结束后,幼儿就要步入小学了。在这最后学习阶段里,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而学生没有做好衔接过渡步入了小学之后,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幼小衔接方式来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由图6可知,小学教师对目前学校幼小衔接工作上希望得到改进的地方中,应多开展会议,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幼小衔接教育目标,占比70.67%;幼小教师间应加强交流互动,构建园校合作关系,占比62.67%;园校应与家长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占比46.67%;最后为补充占比1.33%。
接受过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的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但就目前幼小衔接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存在分离,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幼小衔接意识薄弱,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符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校幼小衔接方面,应尽快改进幼小衔接工作内容,推动幼小衔接工作进展,从而实现幼小衔接顺利过渡。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总结
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幼小衔接教育存在问题
(1)语文幼小衔接标准不清晰,“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讲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却很模糊。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方法不同,学生在学习时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使得幼小衔接陷入了困境。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园教师更多地把语言教学当成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去教导学生,让幼儿在小小年纪就接受不恰当的知识,造成幼儿已经学会一年级知识,在小学生活可以比其他人更好地适应的假象。但是这种超前教育出来的学生容易后劲不足,学过的一年级知识用完后,升入二年级阶段,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时,学生会感到学习困难,久而久之会讨厌学习。加之幼儿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清楚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内容,容易出现教学设计上的错误,等到这些幼儿进入小学后,纠正这些错误需要小学教师花费许多的时间,这会模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造成精神上的恐慌和紧张。
(2)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衔接性不足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于小学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很多教具,而且通常会使用游戏法、活动法等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为幼儿营造快乐的氛围。可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一般采用讲读法。讲读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有效率,小学的一个班级有50人左右,教师需要教导的学生太多,做不到让每个学生都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实际调查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教具,一般使用的是拼音卡片或者教学挂图,这些教具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呈现,而不是趣味性。小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更多的是使用多媒体,对学生来说PPT的展示让知识变得清晰明了,更加直观。但是笔者发现有部分教师会沿用之前的PPT内容,而不会花时间去制作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
(3)幼儿园教育受到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的整个教育阶段存在着重要意义。学生的父母认为交了学费,幼儿园就要教育好学生,所以,家长就不会再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比较高,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还想要幼儿园教师提前给学生上小学语文的知识。这些超前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4)幼小两阶段教师交流过少,教师教育观念因循守旧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小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很重要的。但是幼儿园的教师对小学的教育模式不清楚,而大部分的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了解。学生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习惯学校的学习环境,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比较低下,教师如果不根据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引导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自身观念没有得到更新,是教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幼小衔接的教学模式,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摒弃已经被时代淘汰的顽固思想,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