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吴艺香

摘 要:古诗词是在长达几千年的社会演化中形成的思想和文化结晶,在我国文化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热潮的悄然兴起,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古诗词教学也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分析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丰富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方法、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7-0038-06

一、 引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文体,是我国古代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特色,创设了优美而深邃的意境,还在字里行间蕴含了真挚而细腻的情感,堪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强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美、语言美和意境美,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让古诗词的教育价值得以有效发挥。

二、 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文学样式,源于先民的劳动号子和民歌,不仅承载了古代文人的想象和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增长文化见识,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一)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的重大影响,部分学生的国家意识逐渐淡化,亲情意识也逐渐变得愈发薄弱。古诗词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不仅作为古人休闲和娱乐的工具,也是古人用于教育后代的重要手段,是思想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小学中高年级加强古诗词教学,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进行充分剖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清代纳兰性德所作的《长相思》,诗词表达了诗人在行军途中思念故乡的心情,诗词的上阕写出了一路上的坎坷和曲折,通过“一程”词语的反复运用,突出了行军过程中,诗人与家乡渐行渐远,体现了诗人对家园的不舍;诗词的下阕则着重描写了塞外艰苦的环境,“风一更,雪一更”,在此情此景下,相思变得愈加强烈,刻画了将士辗转难眠的状态。通过此类古诗词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家园意识,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品味

古诗词的行文审视考究,诗词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诗人缜密思考。古代诗人王安石乘船下江南时,见两岸青草沐浴春风,摇摆起伏,焕发出一派勃勃生机,便酝酿出“春风又到江南岸”,但是却感觉“到”字无法表达诗词的本意,便改成“过”“入”“满”等字,但是还觉得不满意,直到最后将这句诗词改成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后,才肯作罢。从王安石斟词酌句的小故事不难体会,古诗词蕴含了诗人的伟大智慧,诗词中的字句是美的体现。通过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力,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促进学生欣赏品位的提升。例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每句话内容和含义,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替代古诗词中的语句,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语言精炼、表达精确、意境优美的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欣赏体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品位。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近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古诗词教学中或多或少地掺杂了功利性教育思想,部分教师忽视了古诗词蕴含的道德元素,弱化了古诗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收录的大量体现出传统道德意蕴的古诗词,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人的高傲风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比如,通过陆游的《示儿》一诗,能够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体会诗人执着、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王昌龄的《出塞》,能够让学生体会诗人保家卫国的思想;通过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能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由此可见,加强小学中高年段古诗词教学,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有助于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的传播和弘扬,让古诗词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实现其意义和价值。

(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农耕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然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科技意识逐渐提升,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呈现出边缘化趋势。许多古诗词反映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比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我国古代农村夏日的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说的是人们白天到田间为庄稼除草耕作,晚上回到家中纺线织布,农村百姓辛勤地操持各自的家务,体现了我国古代百姓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孩子们虽然不懂得怎样种田织布,却也学着在树荫下种瓜。这句诗词不仅表达了童真童趣,还体现了农耕文化在我国民间的时代传承。再如,《村晚》一诗描绘了农村晚景。“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描绘了农村的“池塘”“绿草”“落日”“波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体现了田园生活的快乐,富有情趣。教师在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对此类古诗词的解析,能够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了解我国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民族。

三、 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要素挖掘不足

古诗词是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文体,其中不仅凝聚古代诗人的智慧,还蕴含先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挖掘深度不足,古诗词教学呈现出“知识化”现象,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不足,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忽视古诗词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诗词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其中绝大部分语言和词汇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沿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一方面加强古诗词语句的解析,增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古诗词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外因的影响下获得清晰而深刻的认知。然而,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不仅影响到学生古诗词学习热情,也影响到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思想的体悟,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三)古诗词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古诗词作为简单的文本进行教学,进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阅读,让学生扫清阅读中生字和生词的障碍,然后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接下来,教师开始对古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学手段千篇一律,古诗词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影响到学生古诗词学习热情,还影响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而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 传统文化视野下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主动意识比较欠缺,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古诗词字、词以及语义分析上,关注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忽视了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方面的拓展和延伸,进而影响古诗词教学的最终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好古诗词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学习和提高,要进行自我再教育,这样才能体会到教学之乐。因此,教师需要努力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拓宽传统文化获取通道,丰富自身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从而让古诗词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例如,教师在《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了解我国“农耕文化发展史”,了解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深入探究农耕文明“应时”“取宜”“和谐”“守则”的八字内涵,这样才能在《四时田园杂兴》教学中实现“农耕文化”的灵活渗透,避免古诗词教学的肤浅化和表面化。

此外,教师需要摆脱以往的知识化古诗词教学方式,提升自身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将古诗词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的途径和工具。一方面,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另一方面,古诗词是诗人思想的载体,是诗人情感宣泄的方式,教师需要对此深入剖析,挖掘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要素,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二)挖掘传统文化思想,提升古诗词教学价值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古诗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小学部编版教材中古诗词大约占课文选篇的30%。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社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和文化精华,具有言简意赅、意蕴悠长的特点,且蕴含大量传统文化要素。教师需要对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深入挖掘,通过古诗词解析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提升古诗词教学价值。

1. 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体悟哲学思想

统编版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赞颂我国大好河山以及描绘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苏轼的《题西林壁》等,这些古诗词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在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体悟古代诗人对美的追求,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暮江吟》为例,古诗词的头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夕阳余晖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的景象,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残阳的余晖贴着江面照射而来,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留下长长的影子,将江面染成了红色。而阳光照不到的部分,则出现了“瑟瑟”之态。诗人用寥寥数笔,将读者带入到五光十色的画面中。在接下来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句中,诗人用到了“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喜爱,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真挚的自豪感。教师通过对古诗词语句的深入剖析,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用笔的精妙,感受传统文化蕴含的和谐之美,体悟传统文化中“人法地,地法天”的哲学思想,从而体会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提升道德素养

西方文化中只有“个人”和“社会”两极,而缺少“家”的哲学理念,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国”指的是城邦。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与西方非文化截然不同,国人常常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家——国”视为统一的整体,进而形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思想和“家国”情怀。许多古诗词中蕴含了“家国”思想和理念。传统文化视野下,教师需要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丰富学生爱国思想。例如,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收录了王昌龄的《出塞》一诗。诗人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描绘了一轮冷月照边关的凄凉场景,暗示战争自秦汉时期就从未间断,“万里长征人未还”体现了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疾苦。诗词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寄托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倘若飞将李广依然健在,必然会抗击入侵的外族骑兵,将他们逐出阴山之外。这首古诗词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情,其中既表达了有对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悲悯之情,又从大局出发,表达了保家卫国战争的期盼和赞同,体现出诗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的家国思想。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对诗人内心思想和情感加以深刻解析,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从中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熏陶,将古诗词的爱国情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