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英语命题趋势及启示分析
作者: 卢耀欢
摘 要:文章从2022年新高考Ⅰ卷英语命题特点、主题语境、试题来源等方面进行试题分析,从透视高考对考生英语核心素养即语言知识、学习方法、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出发,得出对2023届以及以后一线教师和学生复习的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教师和学生备战高考要选择有针对性、典型的复习材料(篇章),要一篇多用,要形成系统的、动态可调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2022新高考Ⅰ卷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试题来源分析;2022新高考Ⅰ卷对2023新高考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7-0090-06
一、 引言
随着2022年高考落下帷幕,业界对高考各科目的讨论和研究愈演愈烈,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各种见解百花齐放。在此,笔者针对新高考英语学科的发展趋势,从2022年新高考Ⅰ卷(适用地区:山东、福建、广州、湖南、湖北、河北、江苏共8省,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题)出发,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够抛砖引玉。文章将从新高考Ⅰ卷命题特点、主题语境、试题来源等方面进行讨论。此外,还将分析试题命制中涉及英语核心素养即语言知识、学习方法、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考查特点。最后,笔者基于上述分析,总结其对相关省份一线教师和考生的启示。
二、 命题特点分析
关于2022新高考Ⅰ卷英语的命题特点,在高考结束不久,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率先发布了官方分析。“试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围绕高考评价体系突出考查英语基础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称该卷“既有服务‘双减’工作的考虑,也体现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2022新高考Ⅰ卷A篇介绍《文学概论》课程评价体系,事关学生大学多个课程的评价原则和理念。B篇反思“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引导学生减少浪费从我做起,体现对合格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美德的要求。C篇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需要高校人才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此过程中既体现出智慧又不失人情味。D篇反映人类语音演化与生物进化和文化演变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系统观念,要求严谨而动态发展的科研观,这正是高校科研人才所需要的科研精神和观念。七选五涉及健身锻炼,并且倡导合作健身以达到更好效果,反映出对团队合作思想的渗透。完形填空回归生活实际,体现温情家庭时光,强调和家人一起制造美好回忆,可以说体现出了“双减”背景下对家庭亲子生活的回归。语法填空涉及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计划,既体现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又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和人类未来。
(一)题目类型及难度分布
从所有试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题型分布来看,2022新高考Ⅰ卷英语试题设置低难度、中等难度和高难度题目梯度明显,试卷结构相对稳定,在重视核心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兼顾对学生学习策略、语言知识和技能、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察。阅读理解A,B,C,D四篇(表1)中,15道小题中细节理解共6道,占比40%;推理判断题共7道,占比46.7%;主旨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各1道,分别占比6.7%。综合来看,各题型的占比合理,同一题型难度不同且考查学生临场应对方法各异。譬如,推理判断题21和22,第21题较为简单,考生如果善于把握文章标题,答案直接可以推断得出;而第22题需要把握文章结构,甚至需要考生数学运算和思维能力,稍有不慎即可错题。虽然阅读理解中涉及的题目只需泛读即可完成,但对考生语言基础知识、对语言基础知识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定位关键信息、解构文章能力等方面素养的考查却都体现出来了。细节理解题着重突出考查考生锁定关键信息的能力;推理判断题考查考生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还可以考查考生快速解构文章的能力,比如,A篇第22小题,需要考生通过观察小标题Essays(60%),Group Assignments(30%)和Daily Work/In-Class Writings and Tests/Group Work/Homework(10%)中的百分数,推理算出final grade(100%)应该是由这三部分组成;此外,主旨大意题(不管是段落主旨大意还是篇章主旨大意)需要考生综合把握文章大意(关注首尾段和中间各段的主旨句,有阅读信号词如but出现,还得关注信号词)并且结合选项排除法(学习方法和策略)去解题;而词义猜测题则需要考生有强烈的上下文意识以及篇章解构的能力,这样才能结合排除法最终解出题目。
七选五综合考查考生在解决这类题目时先易后难、正向逆向思维并用以及排除法等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还体现出对七选五各类题线索把握的不同侧重,具体见表2。
完形填空(表3和表4)和语法填空精准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上下文理解能力等,题目以中低难度题目为主(如语法填空serve as固定搭配中as的考查),但是需要学生通读语篇,在把握语篇主旨思想、文本结构以及题目上下文的基础上解答题目。
应用文考查与考生学校生活相关的书信类写作——邀请信(浙江卷6月英语也是邀请信,全国甲卷和乙卷都是话题作文类的投稿),从“德、智、体、美、劳”中“智”的角度出发去考查,应用性强,对创新性有要求,要求学生要综合考虑who, why, when, where, what等因素进行写作,以实现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读后续写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具备主题意识、语篇意识和语境意识,考题同时通过学生构思故事和输出语言来体现考生的三观以及考生的综合学科素养,体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特点。新高考Ⅰ卷的读后续写围绕“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等可能主题,所给前文以及段首句线索明显,故事的时空线、情节线和情感线突出,方便考生把握续写情节,从而通过语言输出来完成读后续写。
(二)篇章类型与主题语境
从新高考对考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培养的角度来看,新高考Ⅰ卷英语通过选择不同主题语境下的篇章,来检验新高考下考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考题设置来检验考生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就间接地检验了考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见表5),新高考Ⅰ卷英语各题型涉及英语四大类文体之三——应用文、说明文和记叙文,这就要求考生需要基于对不同文体类型的把握,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章解构,由此把握篇章重点,从而再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价值观更加笃定。例如,阅读理解D篇作为一篇说明文,多次提到the ground-breaking study, the research, the team等高频复现的词汇,实际上就是在反复强调the team’s research results about human sounds。说明文要么说事要么说理,通过找到这些不断复现的概念,考生自然能够比较容易把握篇章重点,同时也能从第五段(涉及第34小题所提供的supporting evidence)中读出科学客观的科研态度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此外,不同类型的篇章也不同层次地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引领考生时刻以人为核心去发展学科素养。再看各个篇章的主旨大意,可以说所选篇章涉及自我、自然、环保、文化、社会、科学、家国、环保(PESTEL模型)等各个具有具体主题意义的文本。利用这些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篇章以及其所依存的语境和承载篇章思想的英语语言,就能以无声的方式将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考题检验出来。跳出具体考题,不同的篇章和主题的理解不仅需要考生具备通过英语语言工具理解文章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从而才能真正解构文章。
三、 试题来源分析
除了认识新高考英语(文章以适用地区较多的新高考Ⅰ卷英语为例)的命题特点给一线教师和考生直观的分析外,对高考考题出处追根溯源,以此来指导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也是很有必要的。对新高考Ⅰ卷英语中的部分篇章进行文章出处分析,具体如下:
阅读理解A篇是课程评价标准和体系,虽在网络上找不到原文或者具体出处,但是这样类型的应用文却是国外任何大学或者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未开始之前就会向每个学生公示的课程文件之一。该类文件一般包含评价等级(grading/rating scale)、具体任务以及所占比重(tasks and its proportion)、任务提交方式(submission methods)和时间(Due date)、抄袭问题(plagiarism)、逾期处理办法(Late submission)以及特殊情况(Special Consideration)等。这类文件的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需要知晓的常识性内容,体现的大学选才的特点。
阅读理解B篇出自2016年3月的National Geography,原文名称为 “Toss Less, Salvage More”,高考题除了将类似于 squander(waste)这样的词汇进行高中生同水平词汇的替换以外,几乎全文采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章是该杂志期刊中的卷首语(From the Editor),又叫“编者的话”。一般在刊物中,卷首语为期刊就社会的热点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的部分,让读者很快感受到刊物的观点和主题,是期刊的主体思想和刊物宗旨的体现。因此,这意味着命题人对选材并非随意选取,而是在符合高考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选取典型篇章,以选拔符合要求的人才。
阅读理解C篇出自国外的equal arts网站中一篇叫作“Hen Power launches in London”的文章。被选中的文章属于“Hen Power”项目中的一篇,在文章左上角有一个体现“Hen Power”项目中心思想的“Improving older people’s lives through creativity”的字样。可见,命题人选择该篇不仅仅是为了引导具备“人与社会和谐”的观念,更是为了考查考生的这种观念意识和考生的创新创造敏感度和敏锐性。
阅读理解D篇出自2019年3月版的New Scientist杂志,该考题篇章原文有标题,为“Humans couldn’t pronounce ‘f’ and ‘v’ sounds before farming developed”。考题全篇摘录,不仅便于考查考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分析和解构能力,同时文章的谋篇布局还体现出对考生客观科学的科研态度的考查和引领,而这种态度则是考生在升入大学之后进行学术研究必备的素养之一。
七选五出自国内著名英文报纸China Daily中2018年7月的一篇名为“Finding the right partner helps to prioritize workouts”的文章。该篇属于China Daily中Lifestyle板块Health专题下的一篇文章,事关“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选文体现的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健康”话题,从人们寻找健身伙伴的必要性出发,重点讲述“该如何寻找合适的健身伙伴”展开。可见,该篇着力于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话题,同时体现即使个人身体健康的目标的达成也是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实现的,合作能够保证双赢和共赢。
完形填空没有找到确切题源,但是其话题涉及家庭“camping experiences”“adventures”,加之其记叙文的文体特征,体现的是高考选材重家庭生活和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的导向。与社会普遍倡导的价值观契合,同时也体现出高考的情感价值观导向。
语法填空选自创刊于荷兰的新晋SCI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该刊物宗旨为交流和分享生态保护和生态科学相关的文章,中国学者喜投此刊,而新高考Ⅰ卷英语语法填空选择的正是中国学者2020年发表于此刊物的一篇名为“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a step towards streamlining protected areas and cohesiv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的论文,内容涉及中国文化,与高考所要体现的“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知识”相辅相成,该选题还强调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大熊猫作为保护伞动物的重要意义,价值导向和文化渗透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样的篇章出现在高考的舞台上,也是从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角度出发来选材的价值导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