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王颖谋作者简介:王颖谋(1978~),男,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永鸿分校,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
摘 要:在我国教育持续推进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初中教学工作。数学是初中教学当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对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及其多种技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导学法也是该科教学当中的一个有效方式,合理地运用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就此展开相关的研讨。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54-06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优秀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快地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洞察力。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而问题导学法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以实际数学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以及观察力来破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导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课堂上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去解决数学问题。
一、问题导学法概述
(一)问题导学法的内涵
问题导学法,是一门来自国外学校教师的全新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体系变革和新教育理念的深入,问题导学法的使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在初中数学课程中也进行了全面运用。所谓问题导学法即指教师以问题为引导,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以及学生对知识点基本的了解状况、认知水平等,将基本知识转变为生活趣味性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其更积极地投身于问题研究和探索,并以此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从而进行对问题的研究、理解与回答,以达到实现教育理想和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问题导学法的广泛运用,在初中生数学教育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并逐步成为初中生数学教学和数学核心素养训练的主要手段。
(二)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问题导学法有引导性、规划化和情境化的特征。引导性是以教材为指导,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规划化就是层层设计、逐步深入,讲究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给问题加以指导。而情境化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视“问题”的设计与化解,就可以达到数学素养合理发展的数学课程目标。
以学生兴趣为教育核心的特点,所有数学问题的设置都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需求,并设置完整的提问指导程序,以循序渐进地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问题的分析、处理当中。同时设置了有效的评价制度,以培养学生为核心,开展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以训练学生自主分析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并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问题导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一)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初中数学课程,可以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研究的能力,锻炼并提高他们的思维,推动他们数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数学课程本来就具有相当的难度,对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数据分析运用水平具有相当大的要求。数学知识复杂多变,不但包含许多数据类型的知识点,而且包括一些空间想象类的知识点,对他们的计算水平和记忆能力也具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也使得他们在复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问题,导致他们信心不够。另外,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办法与教学模式的革新,总是采取简单乏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大批的重复性习题训练,导致他们的压力很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干扰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教学课题研究指导方法,是一种尝试。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有意思的教学项目课题调动他们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加以培养与提高。
(二)锻炼学生观察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运用思维引导方法,能够有效地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增强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造力,推动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不仅需要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还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数学专业素质,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索能力和运用意识,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但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把教学重心全放到应试意识的培养上,教师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课本上的条件进行练习,不允许他们对数学结果加以怀疑,更不给他们研究的时间,使得他们成为应试的工具,没有自己的能力和思维,不喜欢对数学问题研究和探讨,只重视对结果的记忆,使得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创造力无法得到提高,阻碍他们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法的过程,正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他们持续地通过观察、思索、研究和创造,促进他们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增强教学有效性,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法,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形成健康良性的教学环境。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质量,是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法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是适应学生心理成长需要、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成效一般,课堂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仍具有很大的作用,数学素质教育形式化的弊端也亟待解决。同时,通过提高数学素质教育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进而建立一种健康良性的交流、促进关系。通过问题导学法,我们能够合理落实数学课程,有效地适应学生的数学教育成长需要,为他们创造一种主动、开放、探究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程的品质与成效。
三、制约初中数学课程有效性的瓶颈因素
(一)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
初中生处于思维的过渡阶段,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此期间,有必要提高学生对研究领域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过,因为他们还是学生,不能自己分析问题,更不能掌握和解决问题,没有积极探索的意识,数学意识的淡薄使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
(二)教师对事物的理解有偏差
初中数学课程的发展虽然已获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是面临一种模糊的理论认识问题。教师是课程概念的传播者和知识体系的创建者,不过,在目前的课堂中,很多教师对学科知识并不了解,对教学也不了解。也就是说,课堂工作并没有深度和耐力。教师只是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工作,这是一个十分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缺点不但会影响上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不热衷于学习
部分教师只是呼喊口号,没有倾听学生主动发出的请求,使得他们沦为课堂教学中的观众,对课堂教学没有积极性。这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开发,从而促使他们放弃学习,教师缺乏活力,教育理想无法实现。
四、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运用,应以发现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最根本的教学任务,这也是问题导学法基本的学习过程,并且这一线索将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是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在提问的指导下学习课本、探究问题,然后再由数学教师针对他们的分析探究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点拨与说明,并指导他们独立解决,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育,使他们的逻辑思维、理解水平与实际应用技能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让课堂内容显得更为丰富。
(二)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弊端
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以教师为核心,所有的行为都根据教师的课前预定而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练习,因而缺少了教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而且,数学教师很少给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缺乏必要的指导,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导学法的使用打破了以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用者不再是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知识的参加者,从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断设问、释疑的过程中逐步地走向深入认识,从而越来越深入地领悟了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初中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水平,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重知识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这也使得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强,这也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相违背。通过提问引导使他们带着疑问去学习,并本着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念去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探索的欲望,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
五、问题导学法误用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的问题没有科学性
目前很多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往往随意设置,没有科学性。比如有些问题缺乏系统性,未能考虑数学概念间的联系。有些是问题设计不合理,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提出方式和提出时间。有些是问题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未能层层递进,缺乏目的性,没有导向性。最后是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层次,导致很多学生思维很混乱,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过程出现问题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氛围,没有营造良好沟通、平等交流的平台,导致师生之间难以沟通。另外,有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难以形成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
(三)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往往只注重自身的成绩,同时只会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多学生严重依赖于教师、教材。而且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意识,仍然坐等教师给出基本答案,依赖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也未能进行有效引导,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大大降低。
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设置针对性问题,提高其主动性
教师在采用问题导学法开展课堂教育时,必须注重提出问题的实效性,保证给出的问题具备足够的针对性,并且可以引导所有学生进行思索,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其通过主动研究获得相应的回答,从而提高学生对提出问题的理解程度。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认知状况,全面挖掘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课堂问题,问题内容应该满足班中各类学生,并且能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使其在提问过程中探索教学要点,并指出问题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教育时,还需要全面挖掘课程的重难点,对课程提问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逐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随着提问的难度层次递进,学生可以进一步突破自我,逐步学会解题的方式,从而建立完善的解题思路。
因此,当教师在开展“勾股定理”的课题教育时,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勾股定理的有关理论知识,教师就必须先给学生设置探究精神提问,并指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提问的验证,最后经过学生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在进行提问设定时,往往要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与实践性,提问的设定也要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因为学习勾股定理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教师可先循序渐进地提供问题,再给思维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提问,并指导学生要通过观察图形特点,逐渐总结提问要点,并寻找求解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其动笔思考并不断实践,因为只有自己摸索出来的结果,才能深深地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