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

作者: 许银钦

作者简介:许银钦(1976~),女,汉族,福建平潭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南学校,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摘 要:初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实现初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构建,教师需要做出相关概念内容的分析研究,再围绕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来做出综合拓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8-0060-06

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教师优化课堂的设置,给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现有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从教学的优化开展出发进行研究,想办法围绕自己的教学实际,渗透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提升整体数学教学的效率,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还需要围绕教材分析、方法筛选、资源检索、分层教学四方面做出研究,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构建入手来进行调整。

一、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与意义分析

(一)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从新课标和教材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情境素材,进而制订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开展教学、进行评价,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具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体现在学科教学单元内容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上。大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①强调统摄中心之大,即常由“大任务”“大项目”等加以驱动;②强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站位之“高”,要从整体着眼,由“大”处着眼,从实际出发思考学科育人本质,探究展示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法;③教学单位大,强调时间维度上学生学习的完整性,大单元可能由多个课时组成,并围绕“以时间定学习”的基本理念而构建。

(二)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大单元是课程单元,其标志着教学专业逻辑起点的转变,总体可以总结为“从知识走向学习”“从内容走向课程”。从课程构成来看,大单元教学属于一种微课程的构建,其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每个单元都有组织者来统摄所有的学习活动。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阶段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单元教学具有鲜明的主题,且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来构建具体的内容,在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探究、分析、思考、研究等过程,这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较为有利。

二、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际策略

(一)结合教材分析,探寻知识联系

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本质上是对单元内容的重组与调整,在进行具体内容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做出系统分析,想办法统筹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并将其进行组合,形成有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骨架。一般而言,大单元教学设计应包含单元主题、单元学情、单元目标、单元评价、单元实施五大内容,具体的课时设计则需要点明课程的所属类型,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设计分支项目。

1. 借助教材研究,分析单元构成

针对教材展开的分析是实现大单元整体教学构建的基础,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对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统筹分析,研究章节知识点的具体构成。当教师完成基本知识的解析后,还需要对章节教学中适宜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内容进行研究,以此达成教学的总体认知,为后续的细化设置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构建创造条件。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为了统筹知识内容,构建大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就需要对本单元的分支章节内容进行评析,找出需要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为后续的知识衔接与大单元教学的生成做好准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中,学生需要完成“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三节知识的学习。其中“全等三角形”这一节的学习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形成基本的认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带领学生认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节则是联系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对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探究的过程。

2. 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有效衔接

大单元整体教学是针对具体主题而构建的相对独立的微课程,教师需要从大单元的整体构成出发来筛选教学单元中存在的知识内容,并从知识的联系入手,围绕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筛选教学需要展示的知识内容,进而构建有效的知识衔接。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预先进行大单元主题的研究,从单元主题的研究出发,明确教材教学单元的主体,再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和分支教学内容形成具体的大单元主题。

例如,在完成“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知识的整理后,教师就可以联系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衔接处理,构建合理的大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融合“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三个章节之间循序渐进的知识探究顺序来做出构建,形成以“三角形全等探究”为主旨的大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3. 生成教学单元,做出系统设计

教学单元的合理组建是构建大单元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统领所搜集整理的教学资源,将其串联到一起,形成完善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整理与生成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单元主题、单元学情、单元目标、单元评价、单元实施等进行整合,完成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教师就可以构建如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与判定。

单元内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证明角平分线性质的学习。

单元学情: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三角形相关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掌握三角形相关的角及其内角的相关知识,这为本单元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单元目标:让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判定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在教师构建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学习,确保学生可以掌握三角形判定的相关知识,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单元评价:结合单元的主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给出与学生发展情况相契合的教学评价。

单元实施:阐明全等三角形的整体教学思路与具体的活动内容设计。

(二)围绕数学思想,筛选教学方法

为了构建有效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推动学生的有效发展,教师除了要对大单元教学的组建做出研究外,还需要对教学中细化因素做出分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会对大单元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方法做出反思,再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可以围绕数学思想的解析与解释来做出展现与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选取教学方法。

1. 结合知识分析,探寻数学思想

为了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明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教学开始前做出分析,对学科知识的构成进行思考与研究,找出其与数学思想的相关联之处。在完成数学思想的解析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联系对应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性做出思考,分析如何在大单元教学中体现相应的数学思想,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为了实现单元教学的有效构建,教师需要联系本单元的知识教学内容来分析数学思想的构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涉及多种判定方法的使用,其教学中可以渗透归纳推理思想的培养。在明确了数学思想的构成后,教师需要围绕该数学思想的合理展现做出分析,并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选择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2. 围绕具体思想,选择教学方法

实际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围绕具体的数学思想来实施。“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教学以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学习为核心,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基于此,可以确认本单元的教学中适宜融入的数学思想为“数形结合”,基于此思想,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结合问题导学的方式来构建教学方法的集合,力图在大单元教学中,通过图像的展现与学生思考的引导,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围绕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做出研究,分析这一方法有效融入教学设置中的方法。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问题导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与提出,学生将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来获得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的问题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从课程的核心重点出发来设计问题。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掌握证明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教学展示的进行,借助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证明的过程,并帮助学生学习。

3. 联系教学实际,生成教学情境

前文已经提到过,情境的构建是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构成因素,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并能推动学生进行研究与思考,教师需要综合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做出拓展,从大单元的教学主题出发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推动学生去进行研究学习。为了实现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师需要从教学工具的使用与教学拓展材料的开发两方面做出研究。

例如,在教学中,为了构建与“全等三角形”教学相契合的有效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围绕本单元的知识构成来做出拓展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构建与当课教学主题相契合的教学情境。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全等三角形”的现实应用展现是一个可行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实际中可以围绕“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拓展来进行综合整理,将相关案例内容的展示融合到单元实施环节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借助教学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案例,案例中展示的可以是一扇破损的窗户,在学生观察图片之后,教师就可以做出提问:“工人若想选择一块合适的玻璃替换上去应如何做?”在提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引领学生对现实情境进行思考,尝试着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联系资源检索,丰富教学内容

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构建需要教师开发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教学的目的做出教学过程的具体构建。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要对自己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再从实际教学的需求出发做出拓展检索,获取教学所需的基本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围绕教材进行研究,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构建出发明确教学所需求的资源内容,而后再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检索,获取教学所需的基本资源。在完成资源的搜集之后,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统筹应用,教师需要从实际教学过程的生成出发来对已掌握的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将其合理地归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1. 结合教材研究,断定教学需求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搜集,教师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研究,从现有资源出发做出分析,明确自己已有的资源储备,找出仍欠缺的资源内容。基于此要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教材中的知识章节进行分析,抽离出教学中需要引领学生展示的概念知识,而后分析展示相关知识与概念所要使用的具体资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同样需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大单元教学的塑造来做出教学资源的选择。

例如,为了构建合理有效的“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教学,并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所需资源的分析。首先,有效的大单元教学需要一个具体而有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的有效构建,教师需要寻找一些相关的案例模板,奠定教学设计的蓝本;其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证明方法的学习需要教师做出高效的教学展示,这就需要教师找到几个合适的图形或案例;除此之外,在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与解析后,学生练习的开展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教师还需要围绕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搜集一些用于学生课上练习的证明题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