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策略探究
作者: 孙晓玲摘要:随着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围绕立德树人任务与素质育人目标不断革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构成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是培育学生适应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素养的主阵地。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融合核心素养优势,从引进信息技术、创新阅读形式、整合优质资源、创设真实情境、加强读写融合五方面着手,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增质提效,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9-0046-05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愈加重视开发学科培根铸魂教育价值,在优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渗透核心素养目标。实现教学发挥目标导向、任务导向,构建综合性学习环境,引领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同时阅读活动是渗透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初中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创新优化语文课程开发和建设,借助综合性、系统化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思想内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围绕素质育人目标灵活运用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活动,同样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语文阅读课程,进一步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在此,文章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简要阐述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有效方略,进一步在综合性育人环境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 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突出问题
在素质教育目标引领下,初中语文教学日益形式多样,但是以核心素养视角观察如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发现阅读课堂仍旧存在诸多的缺陷。尽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但是语文课堂中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培育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中仍以知识教育目标为核心,实施阅读教学和指导,难以发挥语文学科启思赋能的教育价值。需要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阅读教学暴露出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引进新方法,创新教学活动,优化语文阅读课程建设。
(一)阅读形式僵化,缺乏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在讲解文章中常采用展示知识背景、介绍作者生平,并针对文章语言知识进行细化拆分,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和语言知识。诚然,这种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但是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逐渐消磨了学生阅读兴趣,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期待感与日递减,甚至逐渐产生了消极应对和抵触心理。且教师利用语言知识讲解的方式导致阅读课程浅层化,忽视了深入探究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蕴含的文化内涵。导致阅读教学难以把握文章中的精彩点激活学生内在驱动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单一的模板套用并不是难以适应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且在刻板地阅读教学模式下难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资源紧凑,忽视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逐步建立起优良的价值观念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多种题材的文章还能带领学生在文字海洋了解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思维发展。但是在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围绕教材内容开展阅读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导致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仍旧较为薄弱。且初中语文教学仍停留在“就文章讲文章”的初级阶段,语文教学缺乏相应的资源,难以带领学生从阅读出发向更广、更深层次探究。依托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练习的方式难以进行拓展性练习,制约了学生思维拓展和延伸。另外,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而在阅读中教师忽视引导学生立足于相应的时代背景感知其描述的场景和展现的社会缩影,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因文化资源的匮乏,难以有效地渗透文化素养培育目标,导致学生发展不均衡。
(三)缺乏科技元素,教学方式滞后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图画、视频等资源。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对文章的解读和感知变得更加直观、深刻,便于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多角度展示文章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精准掌握文章内容。但是在现阶段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依靠口述式、说教式教学进行语言讲解,难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另外,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以直观资源作为支柱引领学生深度阅读。而当前教师缺乏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阅读教学的意识,难以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协助语文教学创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忽视了提升自身科技素养,借助信息技术推动阅读教学与时俱进,落后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
(四)忽视学生主体,制约思维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基础教育关注学生主体的综合性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同样注重利用文本传递的信息渗透思维情感教育目标。但是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理念影响较深,阅读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文章解读和知识讲解,挤压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索的空间。初中阶段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对部分文字表述缺乏相应的理解,难以感同身受。而教师沿用传统讲解语言技巧的方法,难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性,导致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文本分析能力薄弱。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中,教师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认知发展规律,实现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有序创新阅读教学,构建学生个性化、综合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核心素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以核心素养目标为核心创新阅读教学,能够推动语文阅读课程改革,从而在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促进学生思想情感、文化意识综合发展。与此同时,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目标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环节,便于教师打造学生综合发展的优良教育生态。
(一)渗透多元育人目标,创新课堂形式
在素质教育目标引领基础教育创新的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设置多元化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思维综合发展。核心素养目标引领语文阅读教学革新,便于教师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创新阅读教学,实现在语文阅读中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另外,核心素养目标有效地推动了阅读教学形式的创新,便于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式推动语文阅读转变为整体教学,实现提质增效。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研习核心素养目标,有序创新阅读教学,落实新课标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首先,语文教学愈加重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学生情感思维、价值观念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促使教师聚焦于学生生文化意识、鉴赏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上,引领学生核心素质发展。其次,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德育内容,核心素养目标引领阅读教学创新,让教师更加重视深入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打造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优良环境。最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目标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在探究优秀文化、了解趣味故事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态度。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渗透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有序推动德育和智育齐头并进,在综合性环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推动阅读教学创新,实现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并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目标优化课程开发和建设,促使教师重视从学生主体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设置更具层次性的课堂,带领学生逐步解读文章语言知识、文化内涵,促进学生个性化、综合性发展。其次,核心素养目标有效地改善了语文阅读教学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便于教师运用同一目标串联各个教学活动,进而在发展性、系统化语文课堂有序培育学生核心素质。最后,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阅读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师科学融合核心素养目标能够引领阅读教学与时俱进,进而在螺旋式上升的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文化意识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效融合渗透核心目标,有序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三、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原则
在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序打造生本课堂,引导学生阅读技能与基础能力发展,并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一方面,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特点规划教学,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内容。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实施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落实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原则,既实现立足整体设置螺旋式上升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又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实现语文阅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生本原则与针对性原则,有序渗透核心素养目标,推动语文阅读课程创新和发展。
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
以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为中心,设计综合性结构化语文阅读课程,促进学生整体把握语篇内容并细致化地分析行文逻辑和行文结构,形成对文章的深度探究,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具体来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目标优化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五点出发:
(一)科学融合信息技术,打造趣味学习环境
新课标的修订和实施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学科学融合信息技术,借助媒体工具、网络交互平台创新语文教学,进而在趣味性、系统化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加侧重讲解基础语言知识,单调的学习活动、机械式讲解和练习逐渐消磨了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使用不尽如人意。新课标背景下更加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语文阅读教学融合核心素养目标能够实现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兴趣为基点,灵活运用多元化方法创新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打造趣味化探究阅读环境。既借助影音交错、图文交融的信息化优势创新课堂活动,又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构建学生兴趣发展与深度探究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名著导读(二)《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名著阅读中,教师不仅可以使用多媒体呈现作品不同的章节内容,同样可以借助影音适当展示相应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在驱动力。如在展示《智取生辰纲》场景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导入中运用微课展示呈现影视片段,通过给予学生多种感官体验,有效地激活学生探究和阅读欲望,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师融合信息技术创新语文教学活动,推动了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实现融合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有序创新阅读活动,并发挥网络交互作用、视听优势给予学生全新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发展,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二)有序创新阅读形式,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整合语言知识,同样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动力,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此阅读教学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应结合文章主题、学生学情等综合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融合新目标和新形式创新阅读教学,通过拓展阅读形式充实学生的生活,并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背景故事创新课前预习活动,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并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围绕文化主题增设阅读交流环节,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给予学生思考和辩论的空间,在思考质疑、交流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宽其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