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朱祥会
作者简介:朱祥会(1981~),女,汉族,贵州兴义人,兴义市向阳路小学民航校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明确思维导图的优势,找准切入点推动思维导图向语文课堂渗透,可以实现思维导图与语文课堂的全面融合,助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稳步提升。基于此,文章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概述了思维导图,分析了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讨论了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案例对思维导图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几点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的建议,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导与推动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0-0048-0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古语强调了学与思结合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如何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依然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诚然,教育并非单一的传输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自身思维的强化,如此才能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加强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应用,可以实现学与思的结合,对学生的深入学习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工具,加强其在语文课堂的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工具,可以将散乱的知识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以在方便学生记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另外,引导学生自制思维导图还能打开学生局限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语文学习,可以与人脑对有关事物的处理方式相吻合,通过信息的存入和调取,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思维导图概述
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下,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得以开发,以不断丰富教学展现形式,明确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因其可视化的功能在教学中发挥着作用。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图,试图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好主题词,然后寻找与主题词有关的要素,用具有隶属关系但不同色彩的图表再现出来,通过各知识点的衔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思维导图是一款汇集多种信息表达的教学模式,因结构清晰、色彩丰富吸引着学生的参与。另外,思维导图的图片、视频可以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课的精神集中了,自然对课程内容理解也会加深,相应地也能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如若教师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想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要抓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探寻知识,可以实现知识的形象化展现,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工具,思维导图利用关键词展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运用线条将有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而且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在这种具象化的主题探索下,调动起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推动着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
(二)激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以知识为核心,采取图式方法展现知识关联度的一个工具。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感知依靠自身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建立思维导图的时候,就要教给他们从文本提炼关键词、构建关键词逻辑关系的方法,如若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促进小学生逻辑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渐地,小学生可以从宏观角度解析文本。
(三)唤醒学生探究知识的内在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部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喜欢依靠自己的手、脑去探究。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爱探寻的特点,指导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掌握、探寻到的知识越多,导图内容就会越丰富,就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出个性化的图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具运用上,通过由此及彼的分析掌握大量知识,并通过分析与再加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
(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教师板书示范为主,不仅耗时而且无法长久地保留。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则可以很好地优化这一过程。从学生视角来看,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设计板书不仅新颖而且可以将知识点以及知识点间的联系系统地展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巩固课堂知识。另外,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笔记上,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专心听课,无法抓住课堂重点。实则笔记并非全部的展现,只需要简单、凝练地展现重点即可,借助思维导图构建高效、便捷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最后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讨论环节,因个体的想象是局限的,大家的力量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讨论中,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尽情地表达,相互启发,可以达到思维的高潮。而且头脑风暴模式的开启打破了传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加之授课教师的不断优化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思维导图绘制难度不高
绘制是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当然关于导图的绘制,首先从应用者的视角分析,思维导图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同样是为学生明晰写作思路的工具,如此才能轻松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做出阐述。
1. 教的视角来看
思维导图是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在绘制中通过明确中心词、找准关键词开始绘制。但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需要找准某个知识点进行绘制,这类思维导图比较简单,而且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快捷又方便。
2. 学的角度看
思维导图以手绘为主,相对来说不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可以尝试采用简单的导图,如根据一个大知识点绘制;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应用于阅读、写作中来,如此学生的阅读、写作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将抽象、难懂的文字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思维导图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思维导图有着一定的教学价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能全身心的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很容易受到外部事物的影响。借助思维导图色彩、图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且小学生喜欢涂涂画画,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2. 发散学生的思维
只有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教师必须把握住思维导图这一有力的工具,将思维导图合理地融入教与学中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 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和冗长的文字学习相比,图像对小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在语文基础性知识的理解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方式进行展现,让学生从散乱知识走向系统,便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综上分析可以了解到:思维导图因制作简单、与学生认知相符的优势,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强的可行性。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逐步深入,学生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特点汲取知识、提升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对教师自身来讲,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让语文课堂朝着系统化、具象化的趋势开展,可以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一)巧用思维导图,开展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但汉字又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使得他们在识字学习上遇到了诸多困难。识字缓慢不仅影响着小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而且不能与新课标的要求达成一致。因此,如何拓宽学生的识字量是低年级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身为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爱好,巧妙开展识字游戏,才能开动学生的脑筋,实现学生的快乐识字,进而确保学生的识字效果。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识字学习中,关于“迎”这个字,很多学生容易认错,于是教师借助互联网查阅了资料,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了“迎”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迎”的偏旁是“辶”,“卬”表示的是昂,与人体的动作有关。接着利用“圆圈图”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走之旁的汉字,学生会开动脑筋思考。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迎”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走之旁的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如若说拼音是汉字学习的基础,那么认识汉字是学生了解汉文化、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起点,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根基。一个人的识字量、识字的速度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成正比。可见,识字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变形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知识体系。
(二)巧用思维导图,做好词汇教学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内容,而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立足某个基础知识点不断地向外发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词汇作为小学语文的一部分,如若能够有效地融入思维导图,则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词汇量,同样为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例如在《刻舟求剑》的词汇授课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课堂地位,待学生对本节词汇有一定了解之后,再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刀子、舟、刻、剑等词汇的联想制作思维导图,如此学生看到这一词汇就会联想到这一故事,进而明白成语的含义“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总之,加强思维导图在语文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引发了学生的联想,而且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词汇的含义,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用思维导图,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归纳、总结为主,而且只关注学生对文本主体的概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难以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难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产生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时常发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抑制着语文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加强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进入阅读中来,而且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阅读预习,可以让学生捋清楚文章的结构。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通过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深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火烧云》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中,在学生预览文本中提炼出“火烧云”这一关键词,然后让学生分组、分段地开展阅读找出与主干有关的颜色、形状、光照、整体景象等,依次进行可以让学生直观、立体地把握文章,而且段落分明,对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加强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本中蕴含的各个要点,并通过学生的阅读不断地优化和改进,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力,同样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通常情况下,学生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还不是很熟练,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如此才能将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