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幼儿户外种植活动的行与思

作者: 高尚

作者简介:高尚(1994~),女,汉族,江苏赣榆人,江苏省南京市银龙鑫苑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摘 要:户外种植活动是指在幼儿园种植园地进行的一系列植物管理与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播种、移植、间苗、拔草、浇水、除虫、收获等植物生长管理的全过程。可以让幼儿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通过种植活动,感受一粒种子从发芽到长大的奇妙过程,探索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感知生物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萌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情感。根据本园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在幼儿的整个种植活动中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关注幼儿的自主性、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户外种植;深度学习;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0-0128-05

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发现:学习过程不一样,结果是不一样的。注重教育过程不等于不要结果,只是说我们要的结果可能与过去不一样。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根据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以及过程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研究,于1976年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两个相对应的概念。

综上,幼儿在参与户外种植活动中的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参与户外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于较长的一个时段,围绕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全身心地积极投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笔者以园内丰富的种植园地资源为客观条件,多次带领幼儿走进种植园地,探索如何在种植活动中引导幼儿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通过播种、移植、间苗、拔草、浇水、除虫、收获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幼儿的自主性与探究能力,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基于兴趣,确立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来说,兴趣是点燃他们探究欲望最初的火花。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幼儿的学习,更谈不上深度学习。在户外种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与热情通常来源于其内在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好奇心,这种强烈的认知内驱力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种植活动中,精心呵护、仔细观察、积极探究,在发掘生命奥秘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神奇。所以,教师要重视发现、善于利用幼儿的兴趣来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细致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

杜威曾说:“成人只有带着同理心,持续观察儿童的兴趣,才能进入儿童的世界,看看他们能做什么,哪些材料能够帮助他们学习与发展。”因此,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儿童,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行为,发现他们真正感兴趣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内容。在小班下学期,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发现了一种大家都不熟悉的植物,且对其断掉的茎里出现的洞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茎里有洞、是空心的呢?它是什么呢?它能吃吗?笔者及时捕捉到孩子们对这种植物的好奇心,带领他们询问菜地阿姨并查阅资料得知,这类矮矮的植物名叫“空心菜”。孩子们想要深入了解空心菜的愿望远远没有结束,后续笔者又追随他们的兴趣需要,及时调整计划、进行审议、确立主题,引导孩子们对空心菜进行了整体与细致的持续探究。

案例:穿过芝麻,径直往里走,被高大的四季豆和豇豆包围的一片矮矮的植物,吸引了笔者的注意。笔者不禁蹲下身来,仔细地观察着。其他孩子也顺势蹲下来,学着笔者的样子左瞧瞧、右看看、摸一摸。小瑄:“老师,这个菜断了,里面怎么有个洞啊!”原来是某一棵空心菜的茎被掐了一小段,小瑄的发现与疑惑勾起了其他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大家纷纷去找小瑄所说的洞,更多孩子的声音“老师,我也发现洞了”扑耳而来。

笔者:“就像小朋友眼睛所看到的,洞洞在蔬菜的茎里。蔬菜的茎里有洞,这些蔬菜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作空心菜。”为了让小朋友更深刻地感受空心菜的与众不同,我们还将山芋茎与空心菜的茎做了比较观察,大家直观地认识到“空心”的意义。

幼儿园的菜地里隐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当老师和小朋友蹲下身来,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本次的“空心菜观察活动”从“模仿”开始,孩子模仿老师,蹲下身来去认识、感受一种全新的蔬菜;孩子通过模仿去发现“空心菜”的秘密。

在孩子们相互的表达、分享期间,教师没有干预,而是选择尊重他们的发现,追随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欣赏与支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他们的疑惑与探究给予积极的鼓励。最后再给出一个相对科学的解释,帮助幼儿总结梳理,提升经验;之后,将山芋茎拿出来进行比较观察,直观地感受到实心与空心的不同,再次巩固了幼儿对空心菜的认识经验。

(二)强化兴趣,促进幼儿主动深入探究

如果只是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却不做分析价值并及时生成活动来强化幼儿的兴趣,那么幼儿是很难从短暂兴趣带来的一两个活动中获得积极有效的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兴趣生成相应的活动,引导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中班上学期我们创设了“走进藤儿世界”的主题,孩子们在幼儿园各处寻找藤类植物的过程中,对菜地里的红薯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红薯属于藤类植物,但它又有自己的奇妙之处,它不像冬瓜、南瓜,果实显露在外面,它的果实藏在泥土里,很容易被忽略。但孩子们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他们将藤的特点“弯弯绕绕”迁移到这里,引发了一系列的猜想、质疑和讨论。自此,基于孩子们的兴趣,笔者特地将重点放在对红薯的持续探究上,生成了一系列的观察、收获、品尝、表演等活动,孩子们有了充足的时间,能够充分地、浸润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认真观察和感受,自主开展活动。

二、基于问题,用心解决

基于问题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指的是学习者能够在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获得答案的过程,这正与深度学习所提倡的幼儿通过迁移与应用来解决问题相呼应。教师要基于幼儿在户外种植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了解幼儿的实际需求,分析幼儿前后经验的变化,及时有效地给予幼儿支持,推动幼儿持续探究。

(一)搭建问题解决的步骤支架

幼儿的问题解决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步骤支架来提升幼儿在户外种植活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正视幼儿的提问。其次,教师要给予幼儿猜想与猜测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将已有经验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拔萝卜”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猜想怎样才能拔出一个完整的萝卜?这时幼儿可以将这个问题和已有的故事《拔萝卜》以及植物根茎叶的科学知识相关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并做出假设:要抓住萝卜的茎部用力往上拔、要和别人一起合作等。最后,教师要给幼儿提供验证猜想的机会,让幼儿亲身经历验证的过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幼儿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结果和自己之前的猜想一致,那么会强化幼儿的知识、提升成功感;还有一种是猜想与探究得出的结论不相符,这时在新知识的驱使下,幼儿的反思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进而开启新一轮的猜想与验证。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幼儿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案例:秋日暖阳,微风轻拂,菜地里的萝卜一个个都冒出了头,仿佛在和孩子们玩捉迷藏呢。“老师,我要拔一个大大的萝卜!”“好呀,那你知道怎么拔萝卜吗?怎么拔出一个完整的萝卜吗?”“我知道我知道,要抓住萝卜的茎。”“要用很大很大的力气。”“要找好朋友帮忙。”……畅所欲言之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拔萝卜。图图瞄准了一棵长着硕大叶子的红萝卜,他先是用一只手抓住一根茎,发现怎么都拔不出来,于是用两只手,可拔出来的却是断掉的茎和破碎的叶子,这时收获了很多萝卜的可乐跑过来。“要抓下面的茎哦,用大大的力气。”得到了指导之后,图图果真收获了一只大大的红萝卜呢!其他的孩子也是陆陆续续收获了各种各样的萝卜,大家聚集在一起,热闹地数着自己收获的数量,相互比一比萝卜宝宝的大小,还帮萝卜宝宝按照品种送回相应的家。

小菜地里的萝卜到了成熟的时候,孩子们拔萝卜的愿望就自然地迸发出来了。因为在前期有过持续观察、写生的经验,孩子们对不同品种的萝卜、萝卜的根茎叶都有着较为细致的了解。拔萝卜恰恰是他们将经验付诸实践的过程,“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感受到拔萝卜最快速便捷的方法,学习着同伴带来的指导与经验,比较着萝卜的数量、大小,这一切都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

“孩子们,这次我们要带着小任务去拔萝卜哦!”“哦?”孩子们好奇的小脑袋纷纷转了过来,“小兔子要开蔬菜商店,它给每个宝宝发放了任务单,宝宝们需要按照任务单上的萝卜种类和数量,去拔萝卜,你们能顺利完成小兔子交代的任务吗?”“我们一定可以的!”“月月,我的任务单上是两个红萝卜耶,你呢?”拿到任务单的木木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和周围的小伙伴分享交流,“我的任务单上是一个白萝卜,一个绿萝卜。”“我是两个白萝卜。”“我是两个红萝卜,一个绿萝卜。”……尽情地交流过后,孩子们开始在萝卜地里大显身手,用亮亮的小眼睛去寻找大大的萝卜,用稚嫩的双手去拔相应品种的萝卜,“老师,我好像拔不出来,怎么办呀?”“双手抓住萝卜茎的底部,多用点时间和力气,你一定可以的!”“开心,我来帮你一起拔。”“我们拔了好多萝卜呢!”最后,孩子们自我检查和相互之间交流检查,圆满地完成了小兔子交代的拔萝卜任务。

将自然体验中的拔萝卜与数学适当地融合在一起,也给了孩子们一次不错的体验与挑战呢。他们在任务意识下不断地探索,积极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相互之间加油帮忙,真实地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也在慢慢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有课程审议的意识和各领域相融合的思考,积极地为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深度学习提供机会与支架。

(二)给予有效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实际的活动情况鼓励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测量、实地调查、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来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思考:想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获取知识和资料?利用哪些工具和材料可以完成探究?例如,想知道幼儿园的种植园地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解决“向日葵有多高”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测量方式来得出答案;土豆适合哪种培育方式,可以利用实验土培和水培试一试……

三、巧用资源,深入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在不断地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在户外种植活动中,会深思熟虑,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争取让幼儿在更加丰富的环境和活动中促进深度学习。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每年这个时候,是我们幼儿园的种植节,也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孩子们自主选择想要种植的作物,与同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参与讨论、种植、照料直至收获。爷爷奶奶会告诉孩子们一些他们种地的方法与经验,亲自示范各种种植工具的用法。爸爸妈妈会协助孩子将收获的豆子、蔬菜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家园的配合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不同美食的制作,从家长分享的照片来看,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探究过程了。比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感受洗、削皮、切块、和面、煎烤等,参与过这些劳动的孩子会在班级进行讲述、分享,又会把更多的经验带给其他孩子,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社区资源也为孩子们的深入探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班级孩子在研究南瓜、冬瓜的时候,对其他瓜也产生了好奇,而菜场里多种多样的瓜则能够满足孩子们深入学习的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