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强化小学劳动周实践活动的探究
作者: 蓝海燕摘 要:当前,随着劳动新课标的实施,劳动周这一概念也被提出,但小学生劳动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少统筹、少场地、少评价。鉴于此,文章就劳动周的强化实践活动,在劳动周育人价值的确立、序列化推进、强化项目及强化评价四方面做探究,以强化推进劳动周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课标;劳动周;强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1-0011-05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劳动周是指每学年设立的,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劳动周作为小学劳动教育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的重要意义,故而,文章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推进劳动周实践活动,有效落实劳动周的劳动教育做一点粗浅探讨,从而更好地落地新课标,更好地落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 缘起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劳动周概念的提出,劳动周时间的纷纷落实,各校对劳动周的实施路径也各自彰显特色,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劳动周为主题的科学建设刻不容缓。它既有学科的独特性,又有作为一个学科的共性,劳动作为五育共举之一,学科自身拥有的育人价值在劳动周的实践活动中需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当下,学生对劳动周的概念还不那么熟悉,随着劳动课程的实施开展,劳动周的落实执行,劳动周概念让学生熟稔于心,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劳动周的实施围绕劳动素养,摒弃功利性、片面性、形式化,一改一往做一做劳动就要获取相应的酬劳的形式、以劳动作为惩戒的手段等,无视小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甚至把一周的包干区劳动、一周的教室地面卫生作为一种警告学生学习规范化的手段,这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发展学生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多少存在一定问题。
二、 思考
(一)“少统筹”的劳动周
1. 学生的劳动体验停留在表层
劳动周“百花齐放”的同时,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经历了劳动过程,进行了很多类别的有意义的、力所能及的一周时间的劳动。然而劳动周指把时间集中在一周,学生会在这一周的劳动周背景下干得“热火朝天”,劳动图片精彩纷呈,劳动过程体验快乐,殊不知劳动形式是断点式的,有的劳动周实践活动表面上成果累累,实际上限于“蜻蜓点水”,走过场后就停止。停止在学生做家务,扫地、擦桌子、洗碗、整理棉被等方方面面,然后拍照片上传可见。学生体验过之后,停留在表层,有新鲜感,有开心玩乐,少了赋予劳动周劳动核心素养的深入挖掘。
2. 小学生独立劳动能力还有待不断加强
小学生开展劳动活动,特别是持续性的劳动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协助,然而家长们有自己要忙忙碌碌的工作,老人又不一定跟得上当下的劳动教育理念,方方面面都帮助小朋友大包大揽,导致小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精力分散,少了自己对劳动任务的持续性承担。
(二)“少场地”的劳动周
劳动周的开展需要劳动场地,需要学校创设优化劳动环境,从而突破劳动资源的限制,突破劳动时间的限制,顺应劳动过程中的时令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的劳动表现形态,积极推进劳动周实践活动更持久、更有效,从而更好地落实劳动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是地处大城市的小学生,可能学校面积不大,学生午餐都在教室里完成。可见劳动产地捉襟见肘。学校学生发生真实的劳动需要真实的劳动场地。
传统多功能教室原本就有在发挥固有的功能,并且还是学校老师安排轮流着用,随着劳动课程的创新,学校劳动场地实在是没有闲置之地可以用,如再加上劳动课程的设施设备等,多功能教室里物品摆放也成问题,室内布局也无法调整。尽管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可以实践劳动的空间,最终还是很难实现。
(三)“少评价”的劳动周
少可以清清楚楚地展现给学生的评价单,多数笼统,小学各个学段之间的评价不是条清理晰。小学生在不是很明确自己的实践目标的前提下,完成劳动周的实践,这与小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与真正更有意义地落实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距离。
劳动评价反馈推进劳动周实践活动的有效完成。在照片、视频等劳动成果展示之后,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如何有序推进劳动素养的不断养成?在建立劳动课程体系的内容的基础上,始于策略,忠于素养,实现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学科突出学科特点,结合实践活动,需要越来越成熟的评价推进机制。
三、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推进劳动周实践活动的四个强化
(一)强化价值,确立劳动周的育人功能
1.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先生在做《教学做合一》的讲话时,曾经提及“做”是学之中心,可见“做”之重要。那么我们必须明白“做”是什么,才能明白教学做合一。劳动周的实践活动精彩纷呈,有的开展小手工制作活动;有的是开展田园大自然中的劳动实践;有的是以劳动记得为范式,借鉴以前的经验传承;有的是STEM项目综合教育内容等。每一次劳动周的高效落地,都应体现学生的成长,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服务的。以一个县域劳动为引领,开发“一校一品”,以“劳动教育共同体”实现分享共赢。围绕劳动的学科特点,办“一周一劳动”特色活动。
2. 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认知
可以在劳动周实施之前,也开展一节劳动主题班会课,从而把新课标下劳动课程的实施内涵宣传、转达给学生,以促进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形成,了解并促成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进而推动劳动周系统实践活动方案的更好执行。例如劳动周主题设定为小学生劳动品格的养成这一类,可以结合课前调查,了解在传统方面小学生对劳动的理解,结合劳动周的“实践式”,组织小学生走近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搜集图片、视频、文字、劳动物件等材料,围绕劳动周时间的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使小学生感受祖国的田园山河、大山大海等,带领学生们用发现的眼光来感受劳动周时间的体验,进一步确立劳动价值,厚植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的土壤。
3. 利用班级文化墙或小报进行宣传
利用班级文化墙,在学习分享的基础上,张贴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海报,了解劳动者的平凡而不普通的优秀事迹。张贴各位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图像、英雄事迹,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让学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劳动小报的制作则围绕劳动周的主题绘编,如“我劳动,我光荣”“我劳动,我快乐”“我劳动,我智慧”“我劳动,我力量”等。让学生在扑面而来的劳动周实践主题小报浓浓的氛围中,感受视觉的盛筵,同时通过视觉效果,使得小学生的心灵也得到熏陶,进一步强化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劳动周强化劳动价值观,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劳动名言,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敦促小学生形成更好的劳动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小学生勤勤恳恳、艰苦朴素的思想。
(二)强化序列,创新劳动周的情境创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周实践更应当体现“慧玩”,带领学生在“制造”“经历”的过程中,不断制造。
1. 从劳动周劳动准备环节看规划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指出,“劳动准备环节要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劳动任务,了解和熟悉劳动工具与材料、劳动场所及劳动过程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等。”劳动周作为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劳动准备环节“对劳动周涉及的人、财、物、事,以及时间、空间等要素有缜密的统筹和规划”。以低年级小学生餐后饭桌整理为例,布置小朋友进行一周的餐桌清理。需要提前和家里的长辈或者日常操持家务的家长商量好,兼顾小朋友的清理过程的安全,从旁指导,教给小朋友进行餐桌清理所需要的基本常识,包括如何整理餐具,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用抹布擦净餐桌。并要交代小朋友留心劳动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方便在小朋友劳动结束后的评价反思。以中年级整理院子绿植为例,在进行修剪之前,需要准备推草机、修剪刀具、矮梯等工具,以及防划伤手套。
2. 以劳动周生产劳动系列看衔接
以“菜牌”制作为例。菜牌,就是指菜园里各种各样的牌子,这些牌子插在学校“农耕园”里的菜畦边上,以示所种植菜的菜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农作物等。所以,学生要制作这样一块菜牌,首先要去“农耕园”里观察,确定自己“心仪”的一种蔬菜,开展问题研究,了解这个种类的蔬菜的营养成分、种植养护条件、种植的土壤要求等。经过前期的查阅资料、请教师长观察登记表等探究,确立菜牌的制作内容。开始制作菜牌,这是劳动周实践活动的重点部分。学生化身一位位小菜农做起菜牌。决定制作菜牌的材料,例如木板、塑料、现有的美术材料等。制作菜牌的时候考虑露天环境下的风吹雨淋,霜打日晒,于是小菜农贴心地为菜牌做上“小帽子”。最后,简单、实用又美观的菜牌制作大功告成。
还是以中年级整理院子绿植为例。在准备好劳动周开启所需的基本修剪工具之后,再安排修剪顺序。从低矮的杜鹃花树丛开始修剪,懂得基本的杜鹃花修剪手法,对杜鹃花这种植物属性有基本的认识,低处的灌木修剪好了,就来修剪稍微高一点的茶花树。在修剪茶花树之前,先将花朵的一些枯败的花瓣捡弃,再把枯掉的树叶也清理掉,然后,在大人的陪伴和守护下,开始修剪茶花树。最后来修剪草坪,用推草机修剪草坪之后,最后将修剪下的枯枝败叶打扫收拾干净。这一系列的绿植清理,可以在劳动自我防护、及时修剪绿植、认识绿植、及时清理美化环境等方面促进小朋友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3. 以设计系列化强化情境
在劳动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强化主题构建,把劳动周主题实践的设计系列化,这对应了“缘起”部分的断点式问题,改变断点式劳动模式和“走马观花”的劳动样态,将小小的劳动任务逐步分成几个任务群,使学生在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深入的解决问题的体验中去感受身边生活的小小细节。根据情境的需要创设任务群,使劳动周的实践活动更加凸显系列性、连贯性,前后相互联系,彼此互相承接,劳动有序列,循序渐进。让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收获更多劳动后的喜悦之情。
情境的设计以劳动任务和形式的选取为载体。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情境,在劳动周之后,延续情境的发展,模拟生活中的情境,在不断体验劳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不断将劳动赋予新的意义。以某小学师生用600颗纽扣缝字样为例,在长长的横幅上缝出祖国地图的形状,寄寓师生的爱国之情,用这样惊艳的方式培养学生们拳拳爱国之心。以钉纽扣为载体的情境设计,一丝不苟地劳动,培养劳动精神,熏陶爱国情感,把抽象的爱国理念转化为一颗一颗红色纽扣的能缝能钉中。这种让中国红在校园中展现所营造的浓浓的爱国思想,对劳动周劳动品质的延续起到牢靠的保障作用。所展现出的时代感、使命感,被赋予的强国的意义,都在学校教育的大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美好精神的体现。正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与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劳动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建立劳动系列团队,强化劳动周实践的研究、分工。成立名师工作室,带动学校劳动教师团队的发展,领导重视,德育处牵头,班主任组织,劳动老师组织落地,实施劳动周的框架,从上而下沟通统筹,确立主题,细化分工,明确各人的目标,相互衔接,相互融通,凸显劳动周时间的主题系列优化,组织师资力量,带领小学生一起参与集体劳动,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劳动专任教师的培养方面,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专业的学习,学习教育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毕业后加入学校教师实习队伍,开始劳动课的见习实习,最后通过劳动课程的考试和教学实践考试。
(三)强化项目,保障劳动区域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