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域下的汉字教学创新路径

作者: 邓夏秋 葛丽辉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维度。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不仅对应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同时更契合了人文性的属性定位。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汉字教学是构建文化自信的一种路径。那么,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统编版教材课文的学习,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本专辑的两篇文章,从一线教学的经验出发,探讨了多样的教学路径,以期达成教学实效,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摘 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而汉字教学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提出将游戏化教学策略贯穿于汉字教学之中,通过创新趣味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

【关键词】文化自信 汉字教学 游戏化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确立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并明确要求从低年级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不能忘记,汉字正是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祖先将智慧、哲思和情怀凝聚于方寸之间的书写符号之中。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如同一条血脉,串联起中国人的记忆与传承。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应当全面审视和反思传统汉字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汉字教学真正成为孕育学生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的新动力。

一、汉字教学与文化自信:基础价值探索

《课程标准》对汉字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汉字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底蕴的传递和民族智慧的传承。学生在攻克笔顺、掌握字形的实践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汲取民族智慧,培育文化认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自信。

1.汉字:祖先智慧的结晶。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观察和认知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观察汉字的构字法则,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先的智慧和求真探索的精神。例如,象形字“木”通过笔直挺拔的形体描绘出树木的特征,会意字“明”由白日和月亮两部分组合而成,寓意自然光明的展现。这些汉字都蕴含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领悟,也是先民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中国人勤劳朴素、好学求知的传统美德。

2.书法艺术:民族气魄的展现。

书法艺术源于汉字,两者渊源相通。书法独特的笔墨体现形式,承载了中国人注重人文情怀、追求心性修养的文化内核。楷书的工整端庄,隶书的飘逸潇洒,行书的遒劲有力,草书的活泼灵动,这些不同风格的书体均蕴含着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高度追求,彰显着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在汉字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笔画的写法和书写要领,也体会到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在,领略中国书法文化高度的审美意蕴。

3.语词内涵:文化根脉的传承。

每个汉字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映射出中国人的智慧、经验和价值观念。比如,桃花盛开之际,“桃”字便成了春天、爱情以及人间仙境的象征。同样,“东”字代表着日出的方向,在诗词和文言文中,与“东”字相关的词汇如“东山”“东篱”都饱含着迷人的故事和深远的寓意。总的来说,每个汉字都是中华文化与传统智慧的瑰宝,它们不仅传递着信息,更是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载体。深入挖掘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洞察文化的根本,这是汉字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化策略:汉字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激发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传统的汉字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单纯的讲解和记忆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难以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领略到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策略,将游戏化的理念融入汉字教学之中,通过有趣且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1.图画之美,探寻汉字之形与文化之韵。

识字是汉字教学的基础,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游戏化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汉字知识,深刻体验汉字的文化魅力。

以教学象形字“日”为例,教师首先展示日出日落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太阳的形态变化及其耀眼的光芒。学生不仅学习到“日”字,而且能联想到日出日落对古人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汉字如何承载历史和文化信息。随后,学生用彩笔在纸上绘制太阳的形象。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接下来,教师结合学生的画作,引出“日”字的笔画和结构,共同探讨这一汉字设计的艺术特点(外圆内平),以及它背后的造字智慧。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日”字,还从中感受到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活学活用汉字,更能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文化传承的深层次教育。

2.经典之韵,领悟汉字之意与文化之魂。

多数汉字都有比较复杂的字形结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掌握它们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性强、情境贴切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字形构成规律,体会字理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授会意字“明”时,教师可以先营造“烛光夜读”的情境。这不仅重现了古人勤学苦读的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接着,教师出示卡片,上面印有“月”和“日”字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字如何组合而成“明”。学生演示将两张卡片并在一起的动作,体验汉字创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组合,学生不仅能看到汉字的构成方式,还能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随后,通过深入分析“明”字的结构和象征意义,学生可以体会到汉字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还是中华文化智慧和哲学思想的集成。最后,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为“明”字创作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并分享给全班同学。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更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汉字在表达复杂概念和文化精神方面的独特能力。

3.说文解字,解读汉字之构与文化之息。

形声字的每一个部分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信息。例如,形声字“银”由“钅”(金属的通用符号)和“艮”(本义为山峰,引申为坚硬)组合而成,不仅说明了这是一种金属,还隐含了其贵重的特性。这样的组合不仅使学生易于记忆,更能让他们通过字形理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形声字,教师可通过丰富的游戏,让学生爱上识字。

“识字转盘游戏”:利用转盘的形式,将形声字的各个部分进行拆分与组合。以含有部件“青”字的形声字为例,教师可制作带有不同偏旁的大转盘,如“氵”“忄”“日”“目”“虫”等。学生转动转盘,将“青”字与不同偏旁组合,形成“清”“情”“晴”“睛”“蜻”等汉字。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形声字的构成规律,还能通过形旁理解字义,从而提高了识记和区分形近字的能力。

“拍手歌识字”:以课文《拍手歌》为例,其节奏明快、内容生动,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在教授相关汉字时,教师可通过歌曲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结构,理解形声字的构成特点。这种游戏化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形声字知识,并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韵味。

“汉字接龙游戏”:学生依次说出与上一个汉字有某种关联的汉字。在形声字的教学中,这种关联可以是声旁相同或形旁相似的字。以“河”字为例,该字的声旁为“可”,形旁为“氵”。游戏开始时,教师给出“河”作为起始字。接着,第一个学生需要说出另一个声旁为“可”的形声字,如“柯”。然后,第二个学生继续接龙,说出形旁为“氵”的形声字,如“湖”。如此可让学生在互动游戏中学习和理解形声字。

通过游戏化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形声字的结构和意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从汉字中看到一个文化的连续性和深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这种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使他们认识到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承载者。总之,汉字的每一个笔画都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文化的传承,对它们的学习和使用,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实践和培育。

三、跨学科融合:汉字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提升

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巩固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不仅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还应积极探索和实施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跨学科学习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深入学习的良机。在汉字教学中,运用跨学科学习项目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汉字与自然”项目中,学生通过学习与自然元素相关的汉字,如“草”“花”“树”,观察并分析这些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通过绘画、摄影和记录等多种表达方式,学生能将观察所得与汉字学习相结合,深刻体验汉字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进而加深对汉字中所体现的生态文化的认识。

在“汉字与历史”项目中,学生研究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汉字,如“国”“家”“战”。他们不仅通过资料搜集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故事,还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古迹来亲身体验汉字与中国历史的联系。这种实地体验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汉字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

“汉字与艺术”项目则让学生通过接触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学习汉字的艺术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体验汉字艺术的美感。这些艺术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汉字的美,增强了他们对语言艺术与文化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对中华艺术传统的敬重和自信。

此外,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置汉字文化墙与长廊,系统展示汉字的演变历程、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书法艺术的瑰丽。这些展示内容定期更新,确保学生在课间休息或放学后的自由时间里能够随时欣赏和学习,营造出浓郁的汉字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点滴中感受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学校可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平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设立“汉字之美”实践基地。如汉字博物馆、智慧书法教室、篆刻教室等专用教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实践平台。

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汉字游戏活动,探索汉字的博大精深,能让学生深入领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而激发他们对这一辉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崇敬之情。这种独特的学习体验,对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公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云谷学校)

参考文献

[1]尚俊杰,曲茜美.游戏化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杨敏芬.新课标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与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24(01/02):6-9.

[3]余文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2(05):17-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