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视域下汉字教学的策略优化探索

作者: 王浩

【摘 要】本文认为可以通过遴选文化典型,辅助汉字识记;关联文化语料,促进汉字理解;创设文化情境,指导汉字运用等途径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汉字教学,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记忆 汉字教学 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首,体现出语文课程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程中,汉字教学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记忆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隐藏在文本和仪式中的且在“社会—文化”的文化记忆框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凝聚性结构”。由此观之,汉字不仅是语言的符号和工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记忆库。因此,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出发,探索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更能够透过汉字这一文化窗口,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记忆视域下汉字教学的文化价值

1.识汉字之理,感受文化思维。

汉字教学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更是文化思维的启蒙。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识别汉字之理,即通过字形分析其文化内涵,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和文化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本质,更能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借汉字之义,理解文化精神。

汉字的意义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汉字教学中,借助汉字之义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精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汉字意义的深入挖掘和阐释,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价值认同。

3.学汉字之用,体验文化品格。

学习汉字,不仅是掌握其音、形、义,更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品格,并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在汉字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字的用法,理解其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文化记忆视域下汉字教学的优化策略

1.遴选文化典型,辅助汉字识记。

汉字本身或者通过溯源都可以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记忆资源。但考虑到教学实际,教师在汉字教学时不必逢字必谈“字源”“字理”,而应该重点遴选那些能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汉字重点溯源,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汉字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及其背后文化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例如,“孝”字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其字形也蕴含文化元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聚会的场景。首先,教师可以借助道具与学生模拟一个老人和孩子的互动场景。接着,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展现出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比如搀扶老人等。这样的情境表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孝”字的含义。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孝”字的甲骨文形态,引导学生发现其由“老”的部分和“子”字组成,就像刚才表演中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识记“孝”字的字形和字义,更能够深刻体会到孝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知识,更能够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关联文化语料,促进汉字理解。

汉字教学不仅涉及字形的识别和书写,也包括字义的理解和汉字在语境中的运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料融入汉字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将文化记忆元素与汉字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会汉字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汉字“诺”时,教师可以借助成语“一诺千金”以及其背后的成语故事来进行。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诺”字的基本含义,即承诺、答应。然后,教师可以引出成语“一诺千金”,并讲述与“一诺千金”相关的成语故事,比如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故事中更生动地理解了“诺”字的基本含义,更加深了对其中传递出来的核心思想理念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守信用、重承诺的经历,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诺”字和诚信文化的理解。

在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授汉字“梅”时,教师可以关联宋朝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通过诗词的朗读和充分解释,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梅”字的含义和文化内涵。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梅”字的基本含义,即梅花。然后,教师可以引出卢梅坡的诗句,并向学生解释其意思:梅花虽然不如雪花那样洁白,但它却有一股独特的香气,让人难以忘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梅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品质,比如坚韧不拔、高洁清雅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识记“梅”字的字形和字义,更能借助诗词在学生的语料库中记录下代表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印记。

通过成语、诗词等语料的引入和解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3.创设文化情境,指导汉字运用。

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视域下,汉字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汉字文化内涵、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在教学中创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情境,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汉字的意思,同时感悟汉字所蕴含的文化记忆因素。

例如,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中“戒”字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语境表演母鸡警戒时的样子。通过这样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戒”字中“戈”所代表的防御意义,更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独特关爱。这份关爱与中华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亲子之情、家庭责任等价值观念相一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戒”字的含义和用法,更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创设出符合教学目标的文化情境。

总之,汉字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信仰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价值。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思维、理解汉字的文化精神和体验汉字的文化品格。通过遴选文化典型、关联文化语料、创设文化情境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汉字教学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