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读写联动点 提升语用实效性
作者: 陈丽珍【摘 要】本文介绍了打通读写联动点,提升语用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铺垫 思路 方法 个性 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是语言文字训练。密切联系读写训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是打造语用教学有效性的途径。那么,如何打通读写联动点,提升语用实效性呢?
一、聚焦线索,明晰语言建构思路
吕叔湘说:“阅读的首要方法是抓住文章的构思特点。”阅读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结构和行文线索进行思考、体悟,并注意学以致用,把“读”中所得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写”中,从而明晰语言建构思路,促进“读”“写”的有效融合。
例如,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从看到、听到、想到三个角度,把猎狗露出锋利牙齿的凶恶、小麻雀拍打翅膀的可怜、老麻雀挓挲羽毛的紧张、老麻雀嘶哑而绝望的声音,以及“我”看到这个情景时想到的内容都清晰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这样就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写有关“幸福”话题的习作时,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把事情写具体,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有个学生写的是爷爷带来了家乡的百香果,并为家人讲述百香果获得大丰收的情景,这让他感到无比幸福。他将事情分成了多条线索展开叙述:看到爷爷穿着崭新的衣服,一脸喜悦,新鲜的百香果闪着金光;尝到百香果酸甜、清香的味道;听到爷爷兴奋地讲述今年家乡的百香果获得了大丰收,乡亲们无比开心的情景;回忆起回老家时看到村干部、县里的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百香果的情景;想象到老家果园里飘满果香,百香果仿佛串串风铃,在秋风中吟唱着丰收的歌;感受到家乡的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油然而生。一个情景分解成多条线索,从不同角度展开叙述,就把带给自己幸福的事情写具体了。
二、领悟形式,习得语言建构方法
1.模仿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写,是一种重要的习作训练方法。仿写练笔需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从仿句到仿片段再到仿结构。教科书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对偶等。正因为有这些精彩的修辞,才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去感受、探究修辞手法的精妙,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模仿、建构,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中,比喻、联想、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齐上阵。将中国与中国少年比作红日、比作乳虎、比作鹰隼、比作初绽的奇花;“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不仅句式整齐、言之有物,而且铿锵有力,鼓舞人心。在引导学生领悟该文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一篇以“信心”为主题的习作,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学生的学习成果精彩纷呈:“以信心之光,照亮前进的道路;以信心之火,点燃奋进的动力;以信心之剑,击破困顿的牢笼。”“与信心为伍,让我们的青春绽放光芒;与信心为伍,助力集体的努力开花结果;与信心为伍,共绘祖国美好的明天。”有的学生直接引用名言警句,让习作锦上添花。如:萧伯纳的“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但丁的“我们做的事,都是为了让人们继续对明天有信心”;贾平凹的“上帝既然造了我们,我们应该自信”;等等。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毫无拘束的空间里任意发挥,修辞手法得到有效迁移运用,语言建构能力得到锻炼。
2.补白法:空白之处,“补”出精彩。像仿写一样,在文本的空白之处“补”出精彩,也是一种重要的习作训练方法。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一文时,可先以问题驱动方式,让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当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时,旁边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先后是怎样猜测的?严监生的表现、心情分别是怎样的?等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完成并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后,教师再适时进行小结。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让学生进行补白:“虽然只有一段话,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同学们,假如严监生能说话,他会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补白,有的说:“他可能会对侄子说:‘我的两个侄子哟,不要点灯草,如果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费财啊!’”有的说:“他可能会对赵氏说:‘你比我的两个侄子强多了!知我者,你也。’”当学生完成第一次补白后,教师再次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补白:“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形象,请你描述一下。”有学生补白道:“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溜圆。他望着床旁的烛台,使出浑身的力气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当然,还可视教学进程进行第三次补白: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啊!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在引导学生对这三处“空白点”进行补白后,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改写法:承得文体,“改”出情节。改写法是通过文章的体裁、结构、叙述方式等的改变,实现语言重组的一种习作训练方法。
古诗文言简意赅,恰当、精彩的故事改写是一些古诗文课后作业的要求。改写时应充分了解诗人的身世以及诗文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等,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还原生活场景,使故事改写得更加精彩纷呈。改写,可以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可以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增添景物描写,也可以补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当然,无论如何改写,不可变化的是文本的主基调。改写的重点在于理解文情,承接文情。例如,可把《清平乐·村居》《池上》改写成短文,写出小孩的天真、可爱。此外,还可改写其他体裁的课文,如:可把《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文章改写成导游词,还可把《铁杵成针》《两小儿辩日》《守株待兔》改写成课本剧。
三、刻画细节,彰显语言建构个性
细节描写,是写好人物的一种方法。《两茎灯草》中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最后一口气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形象,让读者记忆深刻。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即使是学生的记叙类作文,要想打动人心,也必须在“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上下工夫,让细节感动人。
例如,在写以“文明”为主题的习作时,就可通过细节描写,让“文明”有血有肉地表现出来,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一个小作者对爸爸开车,绿灯赶不上,黄灯要亮时突然刹车的情景的描写:“这时,突然来了一群想要过街的行人,他们对闪烁的黄灯熟视无睹,如一窝蜂般地涌上了马路。我和弟弟都愣住了,直到红灯亮起,我才反应过来,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胸脯,喃喃道:‘还好,还好,爸爸在黄灯前停下了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爸爸清了清嗓子,一脸严肃地说道:‘你们刚才也都看到了吧,黄灯闪烁的时间虽然很短,只有几秒钟,但所起到的警示作用是我们不容小觑的,是文明,更是安全!’”这段话中,对过街行人的动作,“我”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爸爸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了精心刻画,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必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教育局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