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写话教学策略
作者: 陈松娜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如何以真实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挑战性的情境与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趣味性 挑战性 情境评价 情境融合 任务驱动
学习任务群关注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富于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更好地把学习任务群融入日常的写话教学中呢?笔者认为,要精选趣味性情境,创设挑战性情境,贯穿情境化评价,把情境性与任务驱动相融合,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和写话能力。本文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猫和老鼠》的写话教学为例,试图从学习任务群中情境对促进写话水平提升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心得。
一、精选趣味性情境,找准任务触发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以往的写作教学,教师常常停留于观察层面,并未真正落实对学生另外三点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很难真正走入角色的内心。教师应创设一个真实且富有趣味的任务情境,找准任务的促发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话的内驱力,让学生乐写、愿写。
设计学习情境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效结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以“亲近自然”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将语文要素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富有趣味的情境,并在教学中循序渐进,体现出教师指导的层次性。
在《猫和老鼠》的写话内容中,学生看到的只是一张静止的图片以及三句写话要求。要想让这张静止的图片富有生命力,教师可创设情境,把静止的图片动态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笔者在教学时,创设了以“最佳小侦探”为大情境的学习任务,由一个小悬疑引入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该学习任务为:小主人睡醒后,发现家里有小动物的脚印。于是,他查了监控,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画面,需要同学们变身小侦探帮他查找原因,并用侦探笔把自己发现和想象的画面写出来。探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趣味性情境,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容易让学生融入课堂。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猜想。如:夜幕降临,周围都安静了,鸟儿不唱了,青蛙不叫了,连小主人也进入了梦乡。聪明的小侦探们,猜猜小老鼠出洞做什么。学生结合生活中及影视作品中所了解到的老鼠的特点,发挥想象,大胆猜测老鼠出洞的原因。有的猜测出洞是找吃的,有的猜测出洞是找同伴,有的猜测出洞是解闷,等等。在课堂结尾时,笔者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在紧扣写话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观察图片与联系生活再次紧密结合。
学生喜欢这样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体验,简单的一张图片,学生可以小侦探的身份,去揣摩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在以往的写话练习中,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描写小老鼠被猫吓到的样子上,而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后,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小老鼠出洞的原因,以及后面发散性的故事结局。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同时也达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目的。不难发现,当一个有趣的情境始终贯穿于课堂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
二、创设挑战性情境,激活任务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任务群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中,形成一点一滴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显而易见,学习任务是语文学习的载体之一,是推动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快速通道。因此,立足于大情境,笔者设计了富有情境性的进阶式的写话任务,引导学生突破层层挑战,在明确的目的下完成写话任务,让学生明白了为何而写。
在教学《猫和老鼠》这堂写话课时,笔者把情境与任务做了一个融合,交给了小侦探三项任务。任务一:观察整体,说完整;任务二:合理想象,说具体;任务三:回顾内容,写生动。
任务一由侦探队长给出写话提示,学生在提示中完成观察整张图片的任务,并且读懂常常容易遗漏的写话要求。通过从整体到细节的观察顺序,学生能有条理地观察画面,并且能够紧扣每个写话要素,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任务二出示“最佳小侦探”观察单(见图1),教师提示学生,最佳小侦探不仅要会整体观察,还要会关注细节,尝试用侦探法宝——放大镜观察猫的样子。四人为一组先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猫的表情,再搭配学过的动词,让画面动起来,更加丰富有趣。接着再迁移运用学到的观察与联想的方法,观察老鼠的表情,揣摩老鼠的心理活动以及想象故事的结局。任务二的几次想象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任务三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开头为老鼠出洞原因;过程为小侦探观察到的猫和老鼠的表情与动作,揣摩心理活动;结尾为小老鼠最后会怎么做。
整堂课任务明确,带领学生在三个进阶式的侦探任务中,完成体验式的写话课堂学习。每一个任务并非只是简单地观察图片,而是紧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想象”进行合理设计;每一个任务也并非只是独立地存在,而是与情境相互依存,既有挑战的趣味性,又有相对应的能力生长点。
三、贯穿情境化评价,打造任务展示台
《课程标准》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倡导实施过程性评价,把“教—学—评”融为一体。因此,在写话教学中,要把评价贯穿于情境及学习任务中,让学生明白每个任务,有方向地进行学习,并且还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猫和老鼠》写话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张侦探评价表(见表1)。评价要求与情境紧紧相扣,指向性明确,难度有层次变化,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评价真正实现可读化、可视化、有层次化。当学生完成每个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小结,让学生拿出评价表,及时为自己打“☆”。不仅如此,评价的主体也在不断地改变,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写话信心,挖掘学生的写话潜能,调动学生的写话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表1 “最佳小侦探”评价表
[任务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评星标准 1.内容说完整
+1☆
2.猜原因+1☆ 1.写出猫的表情、动作+1☆
2.合理想象结局
+1☆ 1.语言通顺连贯
+1☆
2.展开合理想象
+1☆
3.用上学会的好词+1☆
4.格式正确+1☆ 评星 自评:( )☆ 小组评:( )☆ 教师评:( )☆ 总星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写话教学,要将情境与任务相融合,并将之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让学生在真实且快乐的情境中开展看、听、思、说、写等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