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体验·实践: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探索
作者: 谢紫雯【摘 要】本文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尝试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统整,构建跨学科知识整体关联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跨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所以,教师应依托不同学科资源,整合所需的专业知识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增强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生活实践运用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本文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尝试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统整,积极构建跨学科知识整体关联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播种——在学科融合中定位核心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跨学科教学应把握课堂立足点,引导学生善思、重辨、导行,凸显融合生长点,以核心概念为基石,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驱动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学习中收获真知。
1.打破学科壁垒,有效联结知识。
跨学科教学是解决各学科单独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割裂、孤立等现象和问题的有效方法,打破学科壁垒,避免碎片化学习。因此,核心概念的提炼与达成尤其重要。教师需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梳理本课目标,遵循学情,围绕重难点,挖掘蕴含的跨学科知识,聚焦整合零碎知识,借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实现高效课堂。
如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大自然充满热爱,渴望探索未知的大千世界,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可以与不同学科的知识交织在一起。教师可顺应学生的天性,通过挖掘科学、美术等不同学科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知识点,将这些学科知识梳理出来,提炼出核心概念“亲近大自然”,并将其铺展开来。
2.围绕核心概念,编织知识框架。
跨学科知识因特定主题而交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串联并厘清知识层次,是并列还是包含,抑或前因后果关系。而后,在大概念的统领下,教师再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形成知识结构,让学科知识的脉络清晰化。
如教学《风儿轻轻吹》一课,在确定好核心概念“亲近大自然”后,教师可以开始搭建知识的桥梁。首先,从科学知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导入,结合科学视频,让学生利用袋子,尝试制造出风。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统整学科之间的知识逻辑,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减轻学习负担。其次,结合绘本《风的朋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和风的哪些朋友一起玩耍?怎么玩?而后,让学生结合语文课中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交流,拉近学生与风的距离。最后,开展“大自然的放大镜”活动,结合美术课让学生观察色彩,绘制风车、风筝,涂上大自然的颜色,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感受风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浇水——在情境体验中树立价值观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情境、辩论情境、探究情境等,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引导他们在情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利用角色扮演,巧妙融入情境。
在角色扮演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并应用所学不同课堂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我是班级主人翁”的角色,思考我们班级需要制订哪些规则。在角色体验中,学生认识到要有卫生规则、课间规则、上课规则、值日规则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倘若没能遵守规则,又应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张“班级公约表”,并分享介绍。在这样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2.贴近生活实际,把握知识迁移。
教学中,教师可以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大手拉小手的情境,让高年段学生带领低年段学生,在同一个生活学习场所,进行思想的碰撞。
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的教学中,该年级学生经历四年的班级生活,对班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践行。此时,教师可以邀请班主任以及二年级学生,同上这节课,请四年级学生进行本班班规的讲解,为二年级学生提供班规制订的思路。二年级学生可以提出本班真实发生的班级故事,与四年级学生一起共同思考应该如何让班级生活更加有序。同时,教师还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课堂规则,比如科学课、美术课、体育课等,让学生通过事前采访科任教师,并进行记录,在课上分享,将合适的规则纳入班规,让不同学科的课堂规则交织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规则。
三、发芽——在探究实践中塑造关键能力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显著特点。教师应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评价量表来推动学科关键能力的塑造,综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知识生根发芽。
1.搭建实践平台,重构知识运用。
教学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学科特点,从课堂教学着手,深度挖掘可探究的内容,有机渗透爱粮惜粮的因素,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搭建平台。例如,教师可参照数学独特的学科特点,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课前任务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种子可以种出多少粮食出来,顺势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同时,让学生准备好一粒种子和盆栽,书写种植计划,结合语文课的写作,认真观察每天粮食种子的变化,进行文字记录;此外,还可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并结合科学课所学习的种植豆芽技能,了解应该如何浇水,以及生长环境应该如何布置。在这样综合性的跨学科探究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2.借助评价量表,助力深度学习。
同样以《试种一粒籽》的教学为例,二年级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很感兴趣,但动手能力有限,观察方法不全,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基于以上思考,教师可确定以下评价目标:(1)通过尝试种植,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乐于尝试与实践,能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3)利用图书、网络等多种方式搜集重要的资料。因此,在界定“小小播种员”评价任务各阶段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并制定了评价量表。评价量表包括“课前小调查——我认识了这粒种子的生长过程”“课中小实践——小小播种员”“课后大探索——植物成长记录日记”,通过学生自己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并认真记录,每天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的变化,写下种植心得。这样的评价体系突出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充分评价,并引导学生结合他人评价,自我反省,步步提升。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是当下课堂教学变革的重点,也是时代的选择。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要合理、充分、深入地整合跨学科之间的知识点,在情境体验、探索实践中,推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面思考问题,实现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