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与思索的交融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实践
作者: 彭有姬【摘 要】本文基于“读思达”教学法,通过学习前置,创设体验情境;借助资源,建构体验场域;主题拓展,促进知行合一等途径,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和责任意识提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读思达”教学法 感悟建构 实践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其实践体验,实现知与行的融合。教师需深谙小学生生活体验的宝库,挖掘体验式、项目式等多元教学法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引领感悟的生成与知识的构建。通过营造情境、课堂生成及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和问题的深思,从而提升理性认识的境界。那么,如何巧妙地将“读思达”教学法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构筑一个有效的学习体验之地呢?
一、学理分析,明确教学导向
“读思达”教学法,是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倡导的一种孕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新范式。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辨启迪与生活实践,优化教学的实践与体验环节,专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与表达力。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以日益扩展的生活领域和经历为基础,在体验中汲取感悟、构建知识;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道德教育的知识精华。从理论层面和指导依据两方面分析,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是提升该课程实效性的关键路径。
二、学习前置,创设体验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积极构建虚拟场景与真实情境,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在此以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一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读思达”教学法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第一,基于学习任务前置创设的生活情境。课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发放问卷49份,全部回收,有效率达100%。问卷回收后,笔者随机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进一步探究学生对“看电视”的观点与认知。
本次调查设计了5个问题,分别探究:(1)每周看电视的时长;(2)喜爱的电视栏目;(3)选择这些栏目的原因;(4)看电视的益处;(5)对看电视与近视关系的认知。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和学生对话的分析,笔者初步掌握学生对“看电视”这一行为的看法,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基于学情创设的课堂情境。在课前的学情分析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课堂学习前的反馈中及时把握重点,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主题和目标的判断。教学中,笔者邀请学生回忆看过的电视节目,发现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动画片上,对其他节目不太了解。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后,笔者及时调整策略,搜集了多种动画片素材,以“宝盒”的形式呈现,创造了一个体验式的动画剧场,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间的认知交流。
第三,基于教材创设的延伸情境。动画片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但单一的节目形式并不是编者的全部意图。因此,笔者调整了教学设计,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立体展现,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节目,如新闻、科技、体育等,能让身心得到放松,激发想象力;能理性地了解国内外时事,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开阔眼界。学生在思辨中认识到,看电视的好处与坏处,并不在于电视本身,而在于使用者是否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可见,在情境创设的实践中,道德认知会在学生心中自然萌发。
三、借助资源,建构体验场域
1.观图片直叩心灵。
课堂中,笔者展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探讨“图片中的人物这样看电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和建议”。有的学生说,像他爸爸,他爸爸在家就是这么躺着看电视的,看手机也是这样;有的学生说,像他的表哥,看电视或用电脑的时候,宅在家里,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课堂学习到这里,大家发现,原来不健康看电视更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在于家庭。于是,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性作业——用今天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劝劝家人,引导家人一起健康看电视。
2.读文字产生共情。
保护视力这个话题是我们从学生一入学就强调的,但校园中、班级里,戴眼镜的学生数量却不少。原因一是学生的用眼方式不正确,二是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笔者借助教材中《眼睛的“抗议书”》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学习“抗议书”,想想:亮亮的眼睛为什么会抗议?它在抗议什么?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采用了“读思达”教学法。学生在读中画出关键词“每天”“盯上一两个小时”“刺激着我”“不停地用手揉我”“流泪、充血”“痛不欲生”,带上自己的感受反复读这些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着读着,读出了震惊,读出了感同身受,读出了内心深处的自我碰撞。笔者随即采访了班级中戴眼镜的几个学生,请他们谈戴眼镜的不便,如打球运动时镜架时不时下滑的不便,近视后眼睛更加容易引起干涩等症状的不便。全班鸦雀无声,学生陷入了思考之中……
3.把感受引向纵深。
《健康看电视》后安排了《网络新世界》与《正确认识广告》两课。笔者先让学生对电视或电子产品的益处及危害有所认知后,再进一步为学生介绍更复杂的网络世界。如此,教学便有了逐层递进的作用。了解了不健康看电视的种种后果后,学生给亮亮的眼睛写了一封回信。大部分的学生写下的都是今后的做法,或者改变不良习惯。他们发现,原来学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设置眼保健操的时间是有科学根据的。学校设置40分钟为一节课,下课休息10分钟,不仅是放松身体,也是对眼睛的休息与调节。他们认识到,今后在家里,每天课后1小时的作业,也要以20分钟为一个单元,合理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用眼的卫生习惯。教学内容是健康看电视,但由此引申到做作业的时间安排,引申到用手机等的健康习惯,让课堂更加饱满,更加有深度。
四、主题拓展,促进知行合一
1.分享交流。
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观看电视的良好习惯及护眼策略。基于之前的体验和准备,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探讨出了健康观看电视、保护视力的方法。有的学生提议,每过20~30分钟就应起身远眺,让双眼得以休憩;有的建议,重新调整家中沙发与电视的距离,保持在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6倍为宜。而后,各小组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出经过自主学习后得出的各种方法。
2.行动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守“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信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通过生动真实的课堂体验,点燃思考,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后,笔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索电视机显示屏从玻璃基板到成品屏幕的转变过程,了解各种大小、形态、使用场景的显示产品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学生可以与家长共同探讨,设想电视能否如同卷轴般自由展卷,构想未来电视的可能性。如此培养了学科的思辨意识,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读思达”教学法打造的体验式探究学习,每个环节紧密相扣,逐步推进,构筑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运作逻辑。“学习前置,创设体验情境”是起点,“借助资源,建构体验场域”是中枢,“主题拓展,促进知行合一”是高峰。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通过创设符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体验活动,转变学习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思维与情感的共鸣,可让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曹小宇.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J].教育,2020(10):61.
[2]方慧.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5):39.
[3]张世杰.利用“读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高考,2020(3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