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学生“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作者: 潘巧莉【摘 要】培智学校要开展孤独症学生“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等问题,破解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难以融入集体教学进行有效学习的难题,落实课堂实效。
【关键词】孤独症 “教—学—评”一体化 课堂实效
培智学校的孤独症学生普遍难以在普通教学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他们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致使课堂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如何深入推进教学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孤独症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培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当前培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相对于普通教育,培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比较滞后,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对孤独症学生的教学目标缺乏深入研究,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二是教师的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脱节,教学评价过程弱化,日常教研中更关注“教”,少关注“学”,不关注“评”。
三是教师的评价滞后,反馈低效,方式单一,不能适时运用评价获取学习结果,调控课堂。
二、“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有效教学,解决“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等问题,具有导向性。
1.设计合理层级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再仔细地研读教材,准确呈现教材的知识目标。
其次,教师要设计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知识技能基础相匹配的行为目标,并结合课程目标、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教师要在具体分析孤独症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教材文本等内容来确定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要根据孤独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把握教学目标的层级和具体维度,并用清晰的可操作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学情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准确反映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目标进阶和素养提升,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尺度”。
2.深化梯度策略支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课堂要“怎么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而“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关注孤独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能促进教师了解、掌握学生身心需求,关注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实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孤独症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
(1)统整分解,有序推进。
孤独症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是一个逐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知识的结构都是有层次序列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孤独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有序地设计教学,同时教学任务的整合和细化也要符合学习内在的逻辑,分解细化的小目标最终统整融合指向课程目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生活语文》三年级下册《好朋友一起玩》一课为例,按照听、说、读、写四个学习领域目标,教师可将本课设计成四个课时,如第一课时目标为:①初读课文,理解图意。②跟读词语“好朋友”,理解意思。③跟读理解第一段,会看图说“ 和 是好朋友”。④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在教学中,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推进教学活动,一节课安排2~3个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一个高层次目标和多个较低层次目标,做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描述相一致,重点突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2)遵循规律,递进积累。
孤独症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孤独症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把握“知觉—记忆—思维的综合—分析—判断”这一规律,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课堂有效、高效。比如,在《好朋友一起玩》一课中,教学“好朋友”一词,教师先出示多张小朋友一起玩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接着,带读词语,帮助学生记忆词语“好朋友”;然后,再出示班级学生照片,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好朋友的姓名,并用句式“×××是我的好朋友”说话;最后,结合场景用“ 和 是好朋友”句式进行练习。这个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机械识记、再到理解运用的特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策略支持,有效学习。
与普通儿童不同,孤独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要顺利而有效地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提供语言、动作、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如强化物鼓励、动作辅助、语言提示、听视觉提示、鼓励表扬等。教学中,学生还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行为,这就需要教师掌握问题行为管理的能力,通过功能性评估和动因评估,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前因和结果,对不同动因和目的的问题行为,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3.聚焦反馈,及时调整——解决“怎么评”的问题。
课堂评价不仅能诊断一节课目标是否达成,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为接下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因此“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价强调即时性、时效性。
(1)关键要素,层次递进。
评价是前一个学习目标达成的终点,也是下一个任务实施的起点。教师不仅要通过评估了解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还要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制订教学计划,精确支持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节课之中,包含多个高层次和较低层次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目标的关键要素,设计评价指标,以此来检验目标的达成和成效。根据孤独症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制订评价指标时要注意不同层级和区分,以确保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掌握情况。以《生活语文》三年级下册《好朋友一起玩》第三课时“认读词语‘小河’”为例,教师分级设计评价指标:☆跟读并指出“小河”图片;☆☆看图能说出/找到“小河”;☆☆☆找到“小河”图片和词语,并读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收获信心。
(2)反馈信息,推进教学。
教师要利用好孤独症学生的“反馈”这一重要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下一步教学,支持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反应等反馈信息,快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判断他们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调整课堂教学的授课难度和内容。课堂活动、教学步骤和教师的调整在一次次“反馈”中推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和评价的双向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分割、交互动态的过程。只有经过“教—学—评”相对完整的学习,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帮助学生不断地往更高层次的目标进阶。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季平.素养导向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表达[J].基础教育课程.2023(17):36-39.
[2]李政林.教学想象:不确定性视阈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28-32.
[3]汪路艳.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7):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