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作者: 黄锋【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采取“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体育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素养导向 “教—学—评”一体化 实施策略
在素养导向下,如果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切实提升体育素养,教师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讲解课程内容,还需要将“教—学—评”融为一体并进行创新。这样,小学生便能够找出自身的短板,并借助教师的引导来增强自身的学习技能和体育素养。另外,利用“教—学—评”的整合方式,还可以推动师生间的交流,让双方更深入地理解对方,并在这个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前行,从而达成《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的教育目标。所以,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主动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方法,然后做出持续性的优化和提升,以确保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有所收获,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一、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意义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大有裨益。具体而言:“教”指的是教师的课堂讲解,需要设定清晰的课堂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安排高效的教学行为,以便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新知;“学”的含义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学习的目标,同时也需要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且有能力利用已经学到的技能去寻找新知;“评”的目的在于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不仅需要检验教师的授课能力,还需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保证它们的统一。在小学的体育课程里,采取“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强调三个环节的配合,使三者能够在课堂上共同发挥作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借助这种手段,教师能够全方位地掌握课堂的情况,有效地改善课堂的架构,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另外,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环境时,教师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学生,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展开深度反思,改善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不仅提升学生的体育修养,还能推动他们的整体能力增长。
二、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1.“善教”: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驱力。
在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教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形成学习内驱力,需要围绕学习目标改进体育基础内容的讲解方式,使学生能够提升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事实上,出色的知识讲解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授跳绳技巧之前,教师可以设置各种跳绳活动,以此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可利用“共同前行”的游戏来介绍新的课程,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绑脚奔跑”的活动。此类活动不只是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调性和身体协调性,也加深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意识,同时也帮助他们为接下来的跳绳等相关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可以进行跳绳的理论讲解,并详细介绍跳绳的基础和变化的动作。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执行相关的训练任务,使得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跳绳数量王”和“花样跳绳舞者”两个跳绳竞赛,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在“善教”环节中主动协助学生,同时对他们做出引领。例如,教师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失误,可在实践过程中修正他们的跳绳失误,接着在竞技环节,激励他们勇往直前。这样的体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为“教—学—评”的顺利实施创造基础。
2.“悦学”:锻炼学生的自主训练能力。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悦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独立训练技能,维持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强化他们的运动技术,促使其持续发展。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必须挑选出学生所热衷的项目进行训练,同时依据教学目标及关键内容和困难点来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这样他们就可以为接下来的独立训练做足充分的准备。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训练状态进行科学的评估,引导学生摒弃错误的运动习惯,以推动他们的独立学习技能的增强。
例如,在传授篮球的移动与投掷技能时,教师可以借由多元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协助他们领悟篮球的技巧,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首先,教师策划“喜欢打球的小兔子”游戏,以此开始篮球活动。在策划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守“以学生为中心、健康优先”的理念,引领他们相互协作,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其次,教师可让学生排列为一个圆形,开始传接球的训练。在这个训练阶段,学生必须在指定的范围里,按照预先设置的指令来做出反应,利用双手来执行接球的锻炼。这样的训练模式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反应速度。最后,进行课堂篮球竞赛,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运用他们新掌握的体育技巧。比赛结束后,教师需要详细地评价学生对篮球理论的掌握情况,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的表现,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学—评”的统一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方式。
3.“巧评”:激励学生的自身创造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完善体育课堂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察觉到自身的不足,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识别体育活动中的问题,继而能够及时修正,实现理想的学习成效。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如下三种评价模式:一是学生自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有自评的机会,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实施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制订自我反思表,引导他们在期末时,依据本学期的成绩开展适当的自评,同时也阐述下学期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更清晰地知道他们的学习重点,也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二是生生互评。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普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技巧得到持久增强,并且可以点燃他们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最终达到小组成员全面进步的目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对小组内学生的作业完成状态、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展开互评,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后续的小组协同学习创建基础。三是教师评价。教师需要构建一个评价体系,以便能够实时精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给予了学生一个全面成长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需求,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五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参考文献
[1]蒋新成,曾斯琪,刘猛.新课标视域下体育“学—练—评”一致性的大单元教学设计[J].教育科学论坛,2023(23):30-34.
[2]林济东.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设计探究[J].当代体育,2023(08):48-50.
[3]张建宇.“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2018(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