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路径探索

作者: 林秋田

【摘 要】语文深度教学要以紧扣语文要素所含的知识、能力、方法等为有效路径,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 深度教学 路径探索

从文本内涵的真理解,到文本情感的真感悟、思维方法的真掌握,最终到生活场景的真应用,这是语文深度教学的基本策略和层进模式。然而,这一策略的运用和实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路径是什么呢?温儒敏教授曾指出:统编语文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课后习题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紧扣语文要素是实施深度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紧扣语文要素,深度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深度的语文教学要紧扣语文要素,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积累知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这课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教师必须紧扣这一语文要素,做好词句的教学,引导学生扎实地理解词句意思,学会语言表达。具体地,教师抓住要求学生仿写比喻句的课后习题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习题搭配的三幅图片,让他们学会用“像”仿说、仿写比喻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一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比喻句,说出石头像什么并不难,难的是想象得神奇有趣。根据本文比喻句句式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已有水平基础上挖掘新的成长点,为他们搭建起范例支架,让他们抓住奇石的外形大胆展开想象,然后运用“什么像什么+怎么样”的句型说说奇石像什么。学生想象奇石的动作,说出奇石怎么样,这就在句子中加入了动词。此时的石头不是普普通通的石头了,而是会有一些神奇之处的石头。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自选一幅图片,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像什么+做什么”的句式特点进行介绍、交流、评价。以此指导学生用语言建构形象,将静态的物象画面赋予动态的想象,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紧扣语文要素,深度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语文课堂深度教学要紧扣语文要素的能力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所思所想产生碰撞,逐步把静态的语文要素深化为动态的语文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这一课的教学,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扣这一要素,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进行对话,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父亲动心换客房”这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与思考,勾画出父亲为“我”找茶房、换房间的相关语句。在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演一演父亲和茶房的对话过程,然后叩问学生:“此时父子的心理有何不一样?”学生在演绎中,加深了对文本中的场景的体验,自然对父子的内心情感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场景中父与子的相互关爱,理解文中父亲的体贴之情,以达到升华学生情感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演绎场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文本的情境,对场景、细节的感受力大大提升,“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语文要素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审美体验。上述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透过场景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虽然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但是学生的语言鉴赏与表达能力并没有真正落到深处,也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发展是较为浅显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鼓励学生回忆并分享与父亲相处的场景,通过分享,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细节和温暖。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用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小美好。这样把阅读与写作有效融合,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有助于深度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紧扣语文要素,深度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等。具体地,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并能在语文自我学习中正确灵活地使用,这是语文深度学习的另一路径。

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是语文阅读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必须紧扣这一要素,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这一方法。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引导学生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感受鲁迅的人物特点,这是不够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要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的阅读,丰富鲁迅形象,从而开展深度学习。如探究“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如果只从句词表面,学生无法准确、深刻地体会句子的含义。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领悟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教师出示以下资料: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因撰文纪念刘和珍君,惹怒北洋军阀政府,被迫辞去职务,远赴厦门;1931年,鲁迅赠书给进步作家柔石,遭追查,举家被迫迁居上海黄陆路花园庄。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交流理解,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鲁迅把自己与反动派做斗争时屡遭挫折和迫害说成是“碰壁”,把当时的社会现实说成“四周黑洞洞的”,而且还谈笑风生,可见他不怕挫折、不惧迫害、顽强战斗,有着自信乐观的斗争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一次引入资料,进一步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1936年,55岁的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公寓里与世长辞。很多人前来追悼他,向他致敬,甚至失声痛哭。有工人,有学生,不同身份的人都有,其中16位重要人物抬棺,宋庆龄、北大校长扶棺,北京前来吊唁的就有五千人,队伍绵延十几公里。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崇敬?教师继续出示阿累的《一面》、萧红的《致鲁迅先生》、巴金的《悼鲁迅先生》等相关文字片段,让学生选择片段进行阅读,交流鲁迅的形象。通过阅读,学生纷纷交流:通过阅读《一面》,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心;阅读《致鲁迅先生》,感受到鲁迅对青年的学习是严格要求的,对青年的关心是真诚的;而《悼鲁迅先生》则让人觉得鲁迅先生是青年的朋友,更是伟大的导师、战士……可以看出,结合资料的阅读与分享,学生心中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变得血肉丰满了。

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借助相关资料来深刻认识鲁迅这一人物形象,这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借助相关资料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相关资料必须与文章内容、人物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不能出现张冠李戴或不着边际的现象。此外,要及时拓展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其他方法(如借助插图、课文注释、作家背景等,让学生更全面掌握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布置课后借助资料进行语文阅读的实践作业,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