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作者: 陈燕玉【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方面探讨在统编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要素 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的编写特色之一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其中,语文要素主要分布在单元导读页、课后练习题、课文的课前提示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等处。语文要素在整个单元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引领作用,是教有所指的“起跑点”,也是学有所获的“目标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认识、定位并有效落实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呢?
一、沙里淘金,在聚焦定位中明晰要素
简明扼要的语文要素被表述在统编教材中,对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与把握课文非常有帮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先耐心对它们进行解读与分析,再仔细研究推敲,准确地理解并紧抓各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与内在本质,才能知道“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精心设计出指向语文要素的学习活动,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明白什么样的语句是课文的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可以有哪些类型,怎样从一段话中找出关键语句,知道如何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笔者先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从每个自然段中找出关键语句来理解每段话的意思。然后结合课后习题“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引导学生聚焦到向他人介绍西沙群岛这个点,以“我为西沙群岛代言”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后,有的说道:我会为西沙群岛的海水做代言,因为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美丽无比。海水有绿莹莹的,淡青的,深蓝的,杏黄的。应该有很多人想来这个地方拍照留念吧!还有学生说道:我会为西沙群岛的海底做代言,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丰富,有悠闲的海参,有可爱的海龟,有酷似大将军的大龙虾,有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鱼,应该有很多人想穿上潜水衣或坐上潜水艇深入海底看看吧。可以发现,与平常的教学相比,“我为西沙群岛代言”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形成自我理解。接着,笔者又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素“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组织学生进行迁移仿写,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从习作的角度看,这也是中年段习作训练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试着像课文中有关段落那样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内容。学生跃跃欲试,说得绘声绘色: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一群可爱的海鸥在空中自由地盘旋飞翔着。它们一会儿快乐地追逐、嬉戏,一会儿俯冲海面捕食,一会儿展翅高飞。还有的说:穿着五彩斑斓衣服的鱼儿成群结队地穿梭来穿梭去,互相嬉戏追逐着。有的蓝盈盈的,有的金黄,有的黄蓝相间,像在参加盛大的节日游行。学生在说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练笔,回顾梳理课文的表达方法(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从信息提取到方法运用,在读中学写,降低了练写难度,形成了知识学习与运用为一体的序列。
二、融会贯通,在单元统筹中串联要素
教师要注意单元中各篇课文在语文要素方面的前后衔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知与实践语文要素,为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个语文要素的学习为例,笔者在教学前探究该要素怎样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一以贯之。具体地,《童年的水墨画》是精读课文,笔者对这一课的教学定位是:学生能结合插图与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难懂的句子;初识要素,懂得怎么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剃头大师》也是精读课文,围绕语文要素,笔者定位的教学任务是:能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难懂的句子,承接上一课,再次练习运用语文要素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肥皂泡》可明确教学任务如下:能结合插图,抓关键词理解难懂的句子。《我不能失信》是略读课文,可明确教学任务:能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难懂的句子。“交流平台”部分可明确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总结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笔者结合以上单元各组成部分的目标解析和任务锁定,以及学生都有剪头发的经历,针对《剃头大师》一文设计出以下和语文要素学习相关联的教学活动: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沙剃头时“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的相关句子,然后让学生思考小沙为什么会有“剃头跟受刑一样”的感受。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句话,笔者顺势追问:“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时出示一张绘有推剪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头发被“咬住”时的感受。一个学生说道:我在理发时也遇到过头发被推剪咬住,当时感到一阵痛,还大声叫了一声“哎呀,好痛”。另一学生说:我的头发也有被推剪咬过,不过疼一会儿就没事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又提问:“‘咬住’能改成‘夹住’吗?”学生自然而然说出:不能,“咬住”觉得更痛苦。接着笔者又出示句子“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让学生谈谈类似的经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到了自己之前剪头发时,剪掉的碎发落到脖子里,脖子周围像被针扎到了似的痒痒的。可以发现,以“受刑”一词作为切入点,唤起学生过往体验,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个句子的意思,既落实了语文要素,也让学生慢慢建立起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学习的意识。
三、上下册比照,在层级递进中深化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呈螺旋上升的,上下册之间的语文要素是互相关联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对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内容进行分析,就容易忽视前后单元及前后册语文要素的联结,教学中也就无法深入地强化语文要素。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两个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现了学习的进阶梯度。根据这两处语文要素的表述及在单元课文中的教学任务,笔者发现上册的学习着重点是“难懂的词语”,下册的着重点是“难懂的句子”,只有掌握了弄懂词语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难懂的句子,两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顺序。因此,针对《肥皂泡》这一篇课文中难懂的句子“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清轻透明的球面上乱转”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回顾上学期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有哪些,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分解组合法、找近义词和找反义词、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字典的方法等。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分别用结合插图和分解组合的方法,看能不能理解“五色的浮光”的意思。有的学生借助教材插图,说出“五色的浮光”就是浮在泡泡表面上的光,光呈现出丰富灵动的色彩。针对“乱转”,有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它的意思就是没有规律地转动。学生运用拆解法,说“清轻透明”就是“轻+清+透明”,指重量很轻,可以飘在空中,清澈又透明。最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掌握理解难懂词语方法的基础上,教与学就删繁就简了,侧重点也明确了。“教有所指,学有所获”,真正有效落实了语文要素。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金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