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啊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章美珠

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啊培养的策略研究0

【摘 要】本文致力于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具体通过深入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营造开放式课堂环境、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引入实际生活案例等策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批判性视野。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开放课堂环境 数学逻辑思维

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进行筛选、分析和判断变得尤为重要。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从,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之外,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会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育,以期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创设宽松氛围,激励大胆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提问。相反,充满鼓励与宽容的课堂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又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以温馨的话语、耐心的聆听、鼓励的眼神来激励学生,使学生从提问中寻找信心与乐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在课程伊始,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旧知,她首先出示问题:在3.20、100、5.00、0.020、8.08、0.75这些数中,哪些数的“0”可以去掉,哪些数的末尾可以添“0”使数的大小不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谁能根据这道题提出一些问题来考一考大家?”习惯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提出问题考别人感到很新鲜。很快有学生尝试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的末尾和小数的后面有什么区别?”“在添上0或去掉0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通过让学生提问,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 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以及掌握运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效果往往比教师反复强调要好得多。接着,教师出示了下面这些信息:甲种羽毛球拍买5副需115元,乙种羽毛球拍买6副需126元。教师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两种羽毛球拍每副要多少钱?”“哪种羽毛球拍便宜?”等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成功地激励了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耐心地聆听与鼓励,使学生敢于发表质疑与见解,进而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质疑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课堂,进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提倡多元方法,引导深入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如果一个问题运用一种方法解答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式,那么学生的思考就会被限制。反之,教师若指导学生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思维也将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质疑,使学生不再满足于得出答案,更多的是要发掘问题内在的原理和逻辑。这既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又激发了求知欲与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出示了下面这幅图(如图1所示),并说明这是一个草坪,要求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并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学生中提出以下几种分割法:(1)分成上下两个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梯形;(2)分成左右两个图形,左边是一个三角形,右边是一个长方形;(3)斜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4)把它补成一个长方形,再从长方形里减去一个梯形;(5)把它补成一个梯形,再减去一个三角形(如图2所示)。针对学生提出的分割法,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这些分割方法中,你们都能找出求每个图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吗?”学生经过分析以后,一致认为前面几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图2这种方法,却有不同的意见: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图中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知道,没有办法算它的面积;少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草坪,可以去现场测量出它的底和高,所以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学生在质疑和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些方法的理解。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提倡多元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质疑,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培养学生思维活跃性与创新意识,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引导自主探究,拓宽批判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互动和操作中常常展现出超越预期的创造力。这些一开始可能看起来与常规思维不符的点子,实际上反映了批判性思维的早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知识的本质。这不仅能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拓展批判视野,达到对问题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虽然这通常被视为不需证明的事实,但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探究证明这一概念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两种方案:(1)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每个角;(2)将三个内角剪下并拼凑起来以验证它们是否能组成一个平角。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建议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可能发现直接测量方法由于误差无法精确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而剪下并拼接内角的方法则提供了直观且准确的证明。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二者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意识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并认识到拼接内角更为精确。教师应强调,应对不同数学问题时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他们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得以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精神。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开放式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引导自主探究这一系列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策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然而,教育是一项持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仍需要不断研究并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水平,期待今后的研究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参考文献

[1]宋艳.另眼相看:小学数学批判性思维的方向标[J].教育艺术,2021(10):16-17.

[2]陈洁琪.数学课堂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2):5-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