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戏化教学,助力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 张燕
【摘 要】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灵动,让单一的学习方式变得多元生动,促进学生乐学、善学。本文将探讨游戏化教学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形成高效数学课堂的影响。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深度学习 高效数学课堂
游戏化教学,即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合知识技能发展的各类游戏,将游戏中的趣味元素引入课程概念,触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游戏中的互动元素可以引发数学思考,激发思维创造;游戏中的任务元素引导知识内化,诱发实践应用。在游戏化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因此,教师积极挖掘游戏素材,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游戏引入课程概念,触发知识学习
游戏化教学首要特点是趣味性,把丰富的游戏元素嵌入情境设计中,让数学学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带有游戏元素情境教学以奇幻般的动画、绚丽的色彩、趣味的卡通形象,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与满足,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受到学生的欢迎。通常数学课堂的前5分钟为新课引入部分,尽管课程教学启动的时间比较短,但它直接决定着课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知识内容、课程类型,选择、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游戏情境,适时将学生带入与数学知识相适应的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将枯燥单一的数学概念赋予梦幻般色彩。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北师大版五下“确定位置”一课伊始,教师播放模拟海军舰艇编队攻防对抗演练的视频,某海域红色战舰指挥员发出对蓝色战舰实施射击的命令,进而红色战舰击出炮弹,蓝色战舰被击中。视频播完教师公布游戏规则:指挥员通过观察雷达屏幕指挥射击游戏,发射员瞄准方向进行发射。教师给出两个目标,即北60千米和西60千米,选择一个学生做发射员,背对屏幕,其余学生为指挥官,观察屏幕,思考如何描述战舰的位置,成功进行了两轮游戏。第三轮,教师课件中出示新的目标北偏东40度60千米。生1基于旧知表述方位:“蓝色战舰在红色战舰的东北60千米处。”生2根据生1的描述找到位置发射,游戏界面显示位置错误,未击中。随后,学生围绕“怎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描述位置?”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新课探究。上述游戏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前两轮通过指挥发射游戏唤醒方位的相关知识经验,扫除探究障碍,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第三轮游戏学生在射击战舰的游戏中尝试确定位置,引发认知冲突,继而主动参与到后续的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游戏情境导入课程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教师应明确游戏只是数学学习载体,游戏的本质是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的。
二、互动性游戏贯穿课程学习,引发数学思考
互动性是游戏化教学的主要特点,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数学课堂中一些看似比较深奥的问题,通过游戏活动中的画面、角色、道具、音乐等元素刺激学生敏感的神经,促使他们更乐于参与其中,与同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造力等高阶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运用游戏元素作为教学支持工具,启迪学生心智。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不知不觉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自觉进入对知识的探索中,加速课程知识的教学与推进,促进学生探研能力的发展。
以北师大版四下“三角形边的关系”为例,教师设计“神奇的金箍棒” 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首先四人小组每人抽取一根属于自己的“金箍棒”(10根小棒的长度为1~10 cm不等)。接着每个玩家从盒子中随机抽取两根绿色小棒(小棒长度不等),和手中的金箍棒组合三角形(在此期间不能更换绿色小棒),每次拼摆都要将数据和“能否拼成三角形”的结果记录在游戏单上,每人有四次抽取绿色小棒的机会。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的可以拼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随后,组内统计各小组成员小棒组合成三角形的个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把不能拼成三角形的“金箍棒”变化长度,使之能够组合成三角形。在游戏的愉悦氛围中,学生纷纷提出困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在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组内经历猜想—演示—验证的过程后,学生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游戏活动过程给予不同个性的学生合作展示的平台。活动的互动性、合作性既符合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也让学生的思维认知得到了提升,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三、任务式游戏引导知识内化,巩固知识体系
挑战性是游戏化教学的鲜明特点,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胜心等特点,设置任务、关卡,其中游戏内容可以与书中习题有机结合,激励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挑战。学生在挑战性的闯关游戏中,运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巩固与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游戏的挑战性特征承载数学知识,运用游戏的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借用游戏的结果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认知经历模糊—清晰—领悟的过程。
以北师大版五上“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设计一个闯关游戏“解救美羊羊”。教师在课件中显示场景引出第一关“破解封印”,关着美羊羊的门前出现了两个题目:[5( )] = [3549] =[( )63],[1236] = [6( )] =[( )9],答对了才能打开大门。学生算出结果填写在相应的学习任务单上,全对的学生可以获得一颗智慧星。第二关:需要采集三块黄金与他们交换,才能进入下一关。教师在课件中引出第二关“挖金矿”,找出与众不同的那一块石头,它的底下就埋藏着黄金:(1)圈出石头上与其他不同的分数:[1821],[3035],[67],[910],[3642],[1214]。(2)圈出石头上相同的两个分数:[58],[811],[824],[158],[1524]。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习任务单中圈出相应的分数。齐集三块黄金的学生可以获得三颗智慧星。最后,教师引出第三关“终极挑战”:[29]的分子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加上多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同学获得三颗智慧星。教师宣布成功闯了三关的学生解救了美羊羊,下课后根据获得星星的数量同学们还可以换取班级卡券奖励。通过“破解封印、挖金矿、终极挑战”三个不同层次的闯关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了他们的思维认知。成功通过关卡的学生,对当前知识已经系统理解或基本掌握,没能通过的学生及时反馈了知识掌握的情况,让教师了解他们的疑问和知识的薄弱点,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参考文献
[1]姚芳霞.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与路径探析[J].新课程,2022(3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