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初探

作者: 胡晓强

基于五育融合的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初探0

摘 要: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增加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是新时代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重庆轨道交通知多少”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为例,尝试从“目标—评价—内容”的设计思路构建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凝练出五育融合点,基于学科大概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实践参与;在评价设计中以地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注重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在内容设计中构建作业素材库,设计有效问题链,优化实践引导方法,以更好地支持五育融合落地。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3-0008-05

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增加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是新时代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综合实践性作业是多样化作业设计中最能体现五育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特征的类型。综合实践性作业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针对某学科主题的学习任务,其主题模式主要包括评价反思型、自主体验型和实践探究型等,鼓励学生运用相关的多门学科知识去思考并解决问题[1]。综合实践作业打通“五育”边界壁垒,实现“五育”之间的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价值融合[2],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与自主性,改变了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凸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既可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本文以“重庆轨道交通知多少”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例,探寻五育融合视野下的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路径。

一、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

综合当前各类型作业的聚焦内容和完成形式的差异,高中地理作业可划分为学科基础性作业、学科探究性作业和综合实践性作业(图1)。其中,学科基础性作业侧重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地理事实、基本方法的巩固与应用,关注学科知识间的灵活整合;学科探究性作业着眼于实验探究和模型构建,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通过探究的方式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3];综合实践性作业强调基于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具有持续性和创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相较而言,其主题性更浓、延展性更强、形式更丰富。

基于综合实践性作业本身的多样性,挖掘其五育融合点大有可为。通过设计五育融合视角的综合实践性作业,有助于构建学科深度学习路径,助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且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这决定了地理学科在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贯通五育融合具有优势。

二、五育融合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作业内容与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相统一,立足教材,避免“天马行空”;坚持个人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统一[4]。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应“激兴趣、启思维、重应用、育素养”,追求高质量,把握“度”与“量”,体现“质”的要求,突出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的高效性。

2.趣味性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可极大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设计的作业要有一定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完成。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新颖的、答案开放的作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5]。

3.可行性

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是在课标要求的架构下确定作业目标,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作业目标间的差距,贴合学生知识与能力实际以达成应有的检测效果的作业设计。实施本次作业的对象是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一学生,生源质量较好,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调查并完成作业相关要求。

4.开放性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应挣脱传统地理作业的桎梏,促进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发展。选题开放和答案开放是地理作业开放性应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选题开放体现在作业内容双向定制,可由教师设计,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答案开放是指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学生的论据能论证其论点,符合地理规律即可;另外,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多维、多角度的[5-6]。

三、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必备要素与设计路径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思路和UbD逆向教学设计理念,本文尝试构建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实施路径[7](图2)。

1.核心——作业目标设计

地理综合实践作业是“学科本味+实践本色”的综合呈现。“学科本味”以学科大概念和核心问题为内在灵魂,故而在作业目标设计时,应从课程标准、教材中提炼大概念,概括核心问题,并通过多元形式呈现,以提升教学与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的关联性。“实践本色”突出其实践属性,以实践参与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在作业目标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设计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活动,使其在实践参与中深度学习,在真听、真看、真感受中深刻体悟,提升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与迁移应用。设计并拆解目标是促进五育融合落地的原点,拆解核心目标可借助综合实践性作业目标设计量表(表1)进行。

(1)突破育人边界,挖掘与重构五育融合点

本文在设计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时深度挖掘五育融合点,并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与重构。在“重庆轨道交通知多少”的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目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重庆主城地铁线路的演变、布局及其影响等内容,深挖其五育融合点(表2)。

(2)整合学科大概念,发展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大概念是地理教学中指向核心素养、反映学科本质、连通学科思想与内容的关键概念和核心知识。具有启迪性的学科大概念是五育融合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核心要素,能有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重庆轨道交通知多少”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可凝练出2个学科大概念,即区域发展(侧重经济、社会层面)和交通运输布局(交通线、点的布局和客、货流的引导)。从实际情境中选取典型案例,从核心素养维度解读学科大概念,促使五育融合更易落地,从而更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调研重庆轨道交通线、点布局设计与建设故事为例,可具体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表3)。

(3)回归实践本色,建构与落实深度参与的学习

设计梯度化的实践活动是达成综合实践性作业目标的必要阶梯。学生在前期对所选择线路或区域进行真实调查与走访,借助相关知识绘制线路或区域的地理图像;在任务后期,分享真实调研体会等,都是常见的实践活动(表4)。

2.保障——作业评价设计

在作业目标指导下,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既包括学生自评(表5),也包括教师以地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的等级划分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评价(表6)。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反馈,即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注意过程评估的生成性、开放性和结果评估的层次性、鼓励性。

3.主体——作业内容设计

在作业评价指引下,作业主体设计要追求“行”,即构建可行性强的作业资源库;设计指向性强、关联地理学科主干内容的作业问题链;制定引导学生实践、增强地理实践力的操作导引等。

(1)构建作业资源库

遵循多样性、地域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分类整合当地地理素材,是构建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资源库的第一步。以重庆主城为例,本文构建了作业资源库示例(表7)。

(2)设计作业问题链

问题链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借助情境,根据其已有知识经验,针对学习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或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学习资源、认知规律、素养目标等设计的以核心问题为驱动的层次分明、系统严密的一系列学习问题[8]。在综合实践性作业中引入问题链既能兼顾目标的整体性,又能把握认知的逻辑性,还能通过任务的层次性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地理工具、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原理、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选择的实践项目进行针对性设计,教师间分工合作,逐渐形成具有校本化、地域性特色的综合实践性作业方案资源库。以下为以高一学生为对象的“重庆轨道交通知多少”综合实践性作业问题设计示例。

【作业背景情境】随着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北延伸段正式通车投入初期运营,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加至12条,运营总里程超过500千米,运能运力提升到600万人次/日以上。

【问题链设计】①观察重庆轨道交通线路图与重庆主城地形图、政区图,概述其分布特征;②对比2018年12月轨道交通线路图(运营总里程超过300千米),描述目前重庆轨道交通网中线、点分布的变化;③探究并尝试归纳重庆主城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的原因;④对于重庆主城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有学者曾持反对意见,推测其原因;⑤结合自然条件与单轨交通特点,分析重庆轨道交通建设首选跨座式单轨的原因;⑥调查并分析轨道交通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楼而过的原因;⑦分析冉家坝、沙坪坝等地区成为3条及以上轨道交通线交汇点的原因;⑧以冉家坝/沙坪坝或某地为例,对比在轨道交通通车前、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⑨以冉家坝/沙坪坝或某地为例,对比在轨道交通通车前、后土地租金水平的变化;⑩以轨道交通5号线为例,探究其先建设北段,再建设南段和北延伸段,最后建设中段的原因;11调查走访重庆轨道交通各站点,从中选出若干具有特色的站点,并为外地游客设计游览路线(包括线路介绍、推荐词等)……

【作业要求】综合以上采访、调查,结合资料和所学地理知识,以报告的形式呈现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之难、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影响等调查结果,或通过绘图的方式设计重庆轨道交通特色站点导览图等。

(3)制定考察导引图

综合实践性作业不仅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巩固与深化,同时也具有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效果。引导学生完善综合实践过程,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运用科学研究工具与方法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与道德素养(图3)[9]。

地理综合实践性作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深受学生喜爱的作业形式。灵活运用并深度挖掘“目标—评价—内容”的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思路,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在学科大概念统领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深度参与和体验中培养、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教师转变育人思路,落实五育融合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呼应时代的育人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

[2] 陈坚刚,蒋亚琴.“五育融通”视域下的项目式研学设计[J].地理教育,2024(9):65-69.

[3] 祁万军,贺宇.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J].教育科学论坛,2023(5):21-24.

[4] 王佳政,罗敏.基于游戏地图的高中地理假期作业设计[J].地理教学,2020(14):36-38.

[5] 卢卫忠,周藕林.地理假期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1):4-9.

[6] 朱明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业案例设计——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J].地理教育,2024(S1):35-37.

[7] 余小灵,陈实,向莉丽.基于UbD理论的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栏目设计—以“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例[J].地理教学,2021(17):17-22.

[8] 朱红伟.“问题链”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以小学数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3(8):35-37.

[9] 朱利青.应用PDCA理论构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假期作业模式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1):13-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