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大单元作业设计
作者: 吴世德
摘 要:本文以“探索八闽气候,守护绿色家园”为主题,采用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法,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为例进行大单元作业设计,遵循“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思路展开。该设计涵盖5个课时的作业,包括天气与气候相关知识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有效增强。该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对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可为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单元作业设计;地理核心素养;生态文明;八闽气候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3-0017-05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导向。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1],这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测试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多数地理作业仍侧重知识点记忆,缺乏对学生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3]。鉴于此,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借助大单元作业设计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以期解决传统作业设计中连贯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不足的问题,并通过情境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本文以“探索八闽气候,守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借助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式对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实施此大单元作业设计,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还可提高其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和责任感,对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单元作业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在设计大单元作业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首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安排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参与天气预报的模拟播报,这不仅增添了学习趣味性,还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了对天气变化的理解。此外,设计的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如记录气温和降水量,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提高可参与性和学习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建立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作业设计】例1 .地理社团成员开启研学之旅,首站抵达福建省省会福州市。他们首先收集了福州市的气候信息,并查询了福州市近一周的天气预报,整理如表1所示。此时正值五一假期前夕,社团成员们准备在福州市开展一系列户外活动。据此,请完成以下题目。
1.福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同学们计划在五一假期期间进行户外活动,以下哪项关于福州市气候特征的描述对他们的活动安排最具参考价值
A.福州市在2024年4月30日的最高气温为27 ℃
B.上一周福州天气异常闷热
C.福州市在2024年4月30日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D.福州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请你当一次天气预报员,描述4月30日、5月2日及5月5日3天的天气状况,填写在表1中,并根据表内信息画出4月29日、4月30日及5月1日的风向标。
2.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本设计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模式,旨在通过反复的实践与理论学习,助力学生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首先,在实践环节,如参观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学生能够观察和操作气象仪器,亲身体验气象数据的测量过程,获得直观感受;其次,在理论学习阶段,学生借助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系统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等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实践经验的理解;最后,在再次实践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归实践应用的全过程。
【作业设计】例2.为深入了解气温、降水量及其他气象数据的测量方法,地理社团成员前往位于福州市乌山顶的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请参与以下活动,并依据活动内容完成报告。
[活动一]参观学习:社团成员参观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学习气象指标的测量方法。
[活动二]数据记录:在气候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录风向、风速、气温、降水量等实时气象指标。
[活动三]撰写报告:根据参观学习和记录的数据,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说明气象指标的测量原理和当天的气候情况。
报告要求:①简述参观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的过程和学习到的气象知识;②记录并解释当天的风向、风速、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指标;③描述这些气象指标对日常生活和天气预报的意义。
3.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在作业设计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设计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综合思维,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分析不同城市的气候特征时,学生需综合考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多种因素,这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地理认知结构。同时,通过探讨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全方位的素养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地理知识,更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为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筑牢根基(图 1)。
【作业设计】例3.社团成员从气象站获得了福建省4个城市(福州、厦门、龙岩、武夷山)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如表2所示。
请根据表2中的数据,绘制出福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1.选择合适的大单元主题
大单元主题是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基石,其选择直接影响作业设计的方向和效果[4]。合适的主题应具备综合性、开放性以及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本文以“探索八闽气候,守护绿色家园”为主题,涵盖丰富的地理知识,包括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这种综合性使学生能在同一主题下系统学习地理知识,避免知识碎片化。同时,主题与福建省实际情况联系紧密,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八闽地区气候,能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区域内自然要素(地形、水文等)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提升区域整体认知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例如,在分析八闽地区不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学生可将所学地形知识与气候知识相结合,深入理解区域内的地理差异和联系。
2.构建大单元知识框架
在确定大单元主题后,构建清晰、合理的知识框架是关键。知识框架应以主题为核心,将相关地理知识有机整合,形成层次分明、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图3)。“探索八闽气候,守护绿色家园”这一主题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
①基础认知层: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符号、预报途径与空气质量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基。如学习天气符号利于学生快速解读天气预报。
②要素特征层:聚焦福建气温降水时空格局,借助数据图表分析掌握特征规律。如绘制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明晰季节变化,为深入探究气候奠定基础。
③影响因素层:分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对八闽气候的塑造机制,多视角培养综合思维。如通过比较沿海内陆气候差异,探究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深化对气候成因的理解。
④人地关系层:梳理气候对福建农业、建筑、饮食文化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反作用,筑牢人地协调理念。如探究气候对农作物布局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适应当地气候。
构建大单元知识框架对作业设计发挥着多方面作用。首先,知识框架为作业设计精准锚定方向。从助力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概念、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练习,到剖析八闽气候时空分布特征、探究多因素影响机制的深度任务,再到评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研讨应对策略的实践应用作业,均有条不紊地依据框架布局,确保作业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防止知识考查碎片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链。再者,知识框架有力支撑作业形式多元创新。各知识模块适配多样化作业形式,基础知识学习借助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巩固;气候特征剖析利用绘图、数据解读、案例分析深化;影响因素探究依靠实验设计、实地考察、对比研究拓展;人地关系领悟需要实践活动策划、调研报告撰写、创意设计激发。如借助气象站实地参观与数据记录作业,学生亲身体验气候要素测量的过程,增强感性认知。
3.创设真实情境
创设真实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5]。真实情境可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本单元作业以“天气与气候”相关知识为核心,注重基于真实情境进行设计。在选择真实情境时,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表 3)。在设计与天气相关知识点的课时中,以当地城市(福州)的日常天气变化为真实情境。学生需观察、记录福州近一周内不同时段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起伏、降水情况、风力风向变化等,进而分析这些天气要素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这种基于身边城市天气状况的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天气相关概念。在设计气候相关知识点的课时方面,选取福建不同区域(沿海地区、山区、平原地区)的气候差异作为真实情境。例如,针对福建沿海地区和山区在气温、降水、湿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设计探究性作业。学生通过分析相关气候数据,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这不仅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地域气候对比中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气候多样性的认知。此外,在涉及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课时中,以福建特色产业(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等)与当地气候的紧密联系为情境。以福建茶叶种植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的气候条件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采摘时间以及茶叶品质等。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深入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而明确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基于福建本土真实情境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将“天气与气候”知识与地域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学习。
4.注重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大单元作业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本单元作业评价主要从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4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如表 4所示。
三、结语
通过本次“探索八闽气候,守护绿色家园”的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有效推动了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深度学习,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参观气象站、深入农村调研农业生产、考察各地建筑风格),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锻炼了动手操作和收集分析数据的实践能力,更提升了从多方面观察和思考地理现象的综合思维。在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对农业、建筑、饮食文化等影响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从而树立人地协调观。不仅使学生更加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肖明艳. “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路径——以“世界的气候”为例[J]. 地理教育,2024(S2): 149-151.
[3] 张华丽,李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以“地图”为例[J]. 地理教育,2023(9): 43-47.
[4] 侯瑞荣,孟丽,邢晓明. 基于综合思维的初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以“中国的人口”为例[J]. 地理教学, 2024(2): 30-34.
[5] 邓一民.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大单元作业设计——以“珠江与广州”为例[J]. 地理教学,2023(21):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