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4选2”型组合式选择题选项要素关系分析

作者: 余祥富

高考地理“4选2”型组合式选择题选项要素关系分析0

摘 要:近年来,在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势中,组合式选择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组合式选择题涉及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结合地理要素的呈现形式,立足于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情况,以2018—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为典型案例进行考情分析,将“4选2”型组合式选择题分为要素独立式、双要素捆绑式和混合式三大类,同时提出三大备考建议:厘清要素关系,把握学科本质;进行深度讲评,提升思维能力;尝试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运用。

关键词:高考地理;“4选2”型;组合式选择题;选项要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3-0035-06

组合式选择题一般由若干个冠以圆圈数字序号、具有同质性的选项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合设计而成,是由多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演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单项选择题型。相较于非组合式单项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能够考查学生更大容量的学科必备知识,对情境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要求也更高,可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学科必备知识的能力[1]。组合式选择题的优势明显大于多项选择题和其他单项选择题,已成为现今高考地理常考题型,其突出特点是信息容量大、知识涵盖面广,同时呈现形式多,如异同分析、评价对比、知识总结等[2]。

近年来,高考地理对组合式选择题的考查愈发重视。以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为例,各地高考地理试卷大多都涉及组合式选择题。其中,全国新课标卷、全国甲卷、湖北卷、湖南卷、黑吉辽卷、广西卷和浙江卷的组合式选择题均以“4选2”的形式呈现(给出4个带圈序号,选项将带圈序号进行两两组合)。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目前暂未发现关于高考地理组合式选择题的研究文献。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2018—2024年18套高考地理全国卷的组合式选择题进行统计,发现18套试题中所有组合式选择题均为“4选2”型,以此为典型代表对该类题型进行考情分析,聚焦选项要素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备考思路,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学实践或命题提供参考。

2018—2024年18套高考地理全国卷共考查了33道组合式选择题(图1)。其中,2023年和2024年对组合式选择题的考查尤其突出。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了5道组合式选择题,占全卷11道地理选择题近一半比例,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呈现了4道组合式选择题,可见新课标背景下高考地理命题对组合式选择题的高度重视。

一、考情分析

2018—2024年全国卷高考地理组合式选择题考查的考情分析如下。

1.呈现形式

均以4选2的形式呈现。

2.排序形式

5种排序方式(表1)呈现出以下3个主要特点:第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的排序方式在高考地理组合式选择题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占统计时段内一半的比例;第二,①、②、③、④每个序号均在选项中出现两次;第三,选项的序号组合方式共有6种:①②、②③、③④、①④、①③、②④。

3.涉及的知识模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均有涉及,但人文地理的题目数量明显偏多,达23道,占比69.69%。

二、选项要素间的关系分析

由于地理学科各要素之间的高度联系和综合,高考地理“4选2”型组合式选择题的考查与“①、②、③、④”所呈现出来的选项要素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把握这些联系,并调动和运用地理核心概念、规律和原理,有助于对该类题型进行精准推理。结合“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该理论将学生学习结果表现出来的思维状况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3],将试题选项要素间的关系归纳为3大类6小种。

1.要素独立式

该类呈现方式给出供选择的4个选项,分别代表不同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明显的内在关联。该类关系又包括两种:完全独立式、不完全独立式。

(1)完全独立式

4个要素分别代表不同的主体,各要素主体相互独立,不能进行明显的分组合并。该形式涉及多个地理要素,但不需要学生建立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多点结构”的思维状况。

【真题呈现】(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5题)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图2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据此完成下题。

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等级过低  ②线路过长  ③车流量过大  ④路口过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参考答案】C

【选项关系分析】该题选项共给出4个要素,分别是:道路等级的高低、道路线路的长短、道路车流量的大小、道路路口的多少。这4个要素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需要考生分别从4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判断。本题分析思路如表2所示。

(2)不完全独立式

选项所考查的4个要素本质上相互独立,但也存在两个选项大致可合并为一个大类或归纳为同一宏观要素的情况(图3)。该形式考查学生“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的思维状况。

【真题呈现】(2023年全国甲卷第3题)2005年前后,福建泉州开始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在沿海沙质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产品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出口基地。2020年,泉州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种子,当地海关也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生产过程,并保障产品及时通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泉州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重点关注胡萝卜的

①新鲜程度  ②出口关税  ③出口数量  ④食用安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参考答案】D

【选项关系分析】选项4个要素“新鲜程度”“出口关税”“出口数量”和“食用安全”在进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相互独立,但“出口关税”和“出口数量”也可看作是对于“出口情况”不同角度的分析。本题分析思路如表3所示。

【特别提示】“出口关税”和“出口数量”在本质上也可看成两个独立的要素进行分析,即使可以归为“出口情况”这一大类进行分析,也未必存在“出口关税”和“出口数量”中的哪一个表述一定正确。因此,这类问题需要在平常的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打破定式思维的束缚,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

2.双要素捆绑式

题目考查的4个维度可两两归纳为两大类,在具体解题过程中,这类题目最终变成对两个大要素的分析。这样可降低题目的难度,使分析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可提高作答的准确性。该类关系又包括要素内部完全对立式、要素内部半开半闭式和要素内部完全开放式3种形式,考查学生“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的思维状况。

(1)要素内部完全对立式

该类关系表现为,将4要素两两合并为两大要素后,同一大要素所包含的两个子要素之间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图4)。对于这类题型,每一个大类要素所包含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子要素之间,通常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把握该思路,有利于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进行合理甄别。

【真题呈现】(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1题)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图5),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题。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选项关系分析】①和②均属于对“草毡层对于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量”影响情况的分析,③和④均属于对“草毡层对于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量”影响情况的分析。两组选项之间“增加”和“减少”的表述使①和②对立,③和④对立。通过这样的归类和判断,有利于考生进一步对题目进行分析。本题分析思路如表4所示。

(2)要素内部半开半闭式

该类关系表现为,将4要素两两合并为两大要素后,有一个大要素所包含的2个子要素之间的表述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而另一个大要素所包含的2个子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对立或排斥的情况(图6)。

【真题呈现】(2020年全国Ⅰ卷第7题)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图7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参照图示,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选项关系分析】该题选项①、②均是对地区降水充沛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的讨论,“均匀”和“集中”成为这一前提下两种对立的表述方式,也可理解为降水充沛条件下季节分配的两种表现形式,没有第三种形式,较为封闭。③和④是对人工岛形态不同角度的描述,除了“长”“宽”,还有其他方面的描述维度,因此,本题对于人工岛形态的考查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本题分析思路如表5所示。

(3)要素内部完全开放式

该类关系表现为,将选项的4要素两两合并为两大要素后,两大要素所包含的两个子要素之间均不存在相互对立或排斥的情况(图8)。

【真题呈现】(2023年全国甲卷第4题)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