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情境到试题情境:获取、加工与应用

作者: 尤艳平 罗瑛

从真实情境到试题情境:获取、加工与应用0

摘 要:本文以情境载体为视角,“小切口”地分析2024年高考地理部分典型试卷,通过试题情境的来源整理及科学处理,得出试题情境的来源日趋多元化且源自专业论文的比重上升;在情境处理中往往会提取关键信息、剔除无关信息、给予配图辅助的结论。基于此,提出日常地理教学中情境材料筛选、加工及运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试题情境;真实情境;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2-0038-07

一、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来源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1]。在以高考为代表的纸笔化测评中,情境载体是串联线,即“无情境不成题”。高考地理的试题情境,既有时事新闻、生产生活典型案例、政策文件,也有来源于学术期刊的学术研究情境。纵观202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试题皆以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现选择2024年部分试卷(全国文综甲卷、新课标卷、广东卷、山东卷、东北三省卷、浙江1月卷)中拟推测的试题情境为例进行来源分析(表1)。

从以上6套高考地理试题情境来源分析可知,生活情境、生产情境、学术情境均有涉及,其中学术情境占比最高,成为试题情境的主要来源,尤以广东卷最为典型,全卷所有试题均能在各类学术论文中找到出处。目前而言,学术情境已成为高考评价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二、从原始情境到试题情境的科学处理

学术论文以学科前沿为导向,具有理论性、实验性及预测性,是重要的试题情境来源。但论文的阅读对象并非高中生,因此,论文中的原始情境如何转化为“试题情境”尤为重要,既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又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高考核心功能的达成。

以2024年部分高考试题为例,从原始情境到试题情境的科学处理,都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提取关键信息,呈现良好结构情境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是高中地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地理必修2的重点内容,因此,高考地理必考区位的关键在于“怎么考”。2024年广东卷的开篇就以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种植区的自然要素变化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及农业布局的变化,以葡萄酒集群生产进一步考查工业区位的变化。

【试题呈现】2024年广东卷1~2题

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经历了萌发停滞(Ⅰ)、缓慢发展(Ⅱ)、快速发展(Ⅲ)和高速发展(Ⅳ)4个阶段,葡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且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如图1反映4个阶段葡萄种植区自然要素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地区新增葡萄种植区趋向

A. 土壤更贫瘠地区          B. 黄河两侧平原区

C. 暖湿化加剧地区          D. 贺兰山高海拔区

2. 驱动该地区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大量回流  ②政策支持与激励  ③肥沃的土地资源多  ④旺盛的市场需求  ⑤适宜的气候条件  ⑥企业示范效应显著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试题分析】本组试题情境材料的出处是2023年8月在《经济地理》上发表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论文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集群为研究对象,描述了该地生产集群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识别了主要驱动因子,阐释了关键的驱动机制[2]。全文12页,近万字,如何在海量的图文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成为关键。

首先,要明确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要求学生以必备知识为基础,拓展读图等必备能力,解释地理现象并尝试解决地理问题。本题情境对应的课标为“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在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集群的现实情境中,贺兰山葡萄种植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重点,农业区位变化引起的农业布局变化是本题的核心价值,因此,最需要关注的是该文“2.3.1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变化特征”部分,以及“1984—2021年各显著因子的变化特征图”。该图(图2)呈现了12项影响因子,还有全新的概念、不熟悉的表达,这对学生而言是不良结构的情境。

其次,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提取本题的关键信息,呈现良好结构情境。高中地理中自然条件(光照、热量、土地、水分和地形)、科学技术(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社会经济(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要素。对于图2中的12项因子,以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为依据,进行筛选、提取。有机质、降水、气温均为高中地理重要的区位因素,予以保留;粘粒、砂粒、粉粒是土壤质地的重要因子,砾石含量是土壤质地的重要指标,具有重复性,仅保留砾石含量;容重、阳离子交换对高中生而言是新概念,若要考查,必须用文字给出定义,且必要性不强,不予保留;全钾、全氮、全磷是土壤微量元素的关键指标,但含量较低,并且可通过有机质进行反馈,不予保留。通过以上关键信息的提取,为学生呈现了良好结构的情境(图2),进而指向问题解决。

2024年辽宁卷12、13题同样以考查内容为依据,对原文情境进行了提取关键信息的处理。

【试题呈现】2024年辽宁卷12~13题

水体性质、运动和库区环境等因素影响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分布。恰甫其海是位于新疆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的水库,周边植被以草原为主。水库消落区主要分布在南岸。图3为2019年6月和9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等值线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6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透明度        B.流量        C.营养盐        D.流向

13.9月恰甫其海南岸丰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动物聚集,这些碎屑食物主要来源于

A.底泥扰动上浮          B.水位涨落携带

C.表层水流汇集          D.河川径流输入

【试题分析】本组试题情境材料的出处是2022年3月在《干旱区地理》上发表的《伊犁河上游河谷水库浮游动物分布及水环境特征——以恰甫其海为例》。论文以2019年6月(丰水期)、9月(平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恰甫其海水库浮游动物及水环境理化指标的调查为依据,研究了新疆伊犁河谷上游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得出了恰甫其海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可作为鱼类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的结论[3]。论文研究的角度是多维度、复杂的,如何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材料与清晰的图片在高考试题中呈现,精准地考查地理核心知识与能力,是情境材料处理的关键。

论文中涉及的恰甫其海理化因子、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新概念较多,但浮游生物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渔场的成因作为“脚手架”,对学生而言较为熟悉,故本题组仅提取浮游动物生物量作为关键信息进行考查(图4)。以恰甫其海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为背景,以等值线判读考查为基础,要求学生分析不同时间等值线分布的影响因素。如第12小题需要学生从6月丰水期恰甫其海浮游动物生物量等值线图中,读出坝前最高,由库中向库尾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第13小题平水期浮游动物生物量则以库中右岸(南岸)最高,文字材料指向南岸为水库消落区,进而指向问题解决。

2.以考查内容为方向,剔除无关信息,助力重要问题解决

高考试题中,除了在复杂、多样、不良结构的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外,另一重要处理是在同一情境中剔除无关信息,让情境呈现内容更加精准。

【试题呈现】2024年辽宁卷4~5题

塿土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数千年耕作过程中经粪土堆垫改良形成的人为土。在剖面上覆盖层与原土壤层叠置,形似“楼层”(图5)。其中,黏化层质地黏重、呈褐色或红褐色。据此完成4~5题。

4.粪土堆垫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

①水分  ②孔隙  ③矿物质  ④腐殖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黏化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是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试题分析】本组试题情境材料源自2022年12月在《农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中平原人为土形成的历史探析》。论文指出自原始农业开始,人类便推动早期土壤耕作层的形成,在农业技术的变革中,人为影响成为重要成土因素,如抗旱保墒技术、土粪施用及淤灌,进而形成“楼层”状的塿土[4]。在本题组中,呈现土壤剖面图的目的更多的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塿土”,而示意图本身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的课堂所学才是重点。因此,对该图的处理,无需给太多复杂的信息,扰乱学生思路,只需要呈现土壤分层即可(图6),即剔除无关信息,删除左侧各类注释,仅保留深度数据。值得一提的是,试题情境中的示意图左侧增加了“深度”二字,符合学生读图习惯和要求。如此,可让学生感觉与课本中的土壤剖面图相比既熟悉,又有所不同。

第4题学生可结合“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得出,第5题通过文字材料“黏化层质地黏重、呈褐色或红褐色”,结合所学知识,红色土壤指示高温多雨的环境,学生不难得出红褐色的土是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而成,从而促进黏化层的发展,进而解决问题。

3.以考查要求为前提,给予辅助配图,服务关键能力提升

以时事背景为情境的地理试题,往往以点带面,落实考查要求。不论是新课标卷1、2、3题的湖南双凤村,还是6、7、8题广西峰丛洼地的望天树,都是以时事新闻联结考查要求,如双凤村指向地域文化,主要考查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地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乡村景观的特点等内容;又如,望天树指向自然地理,从小尺度特殊性视角,考查地域分异的原因,即从峰丛洼地雨林发育原因、峰丛顶部矮林原因、最高树出现原因对喀斯特地貌影响下的植被分布进行微观分析。

【试题呈现】2024年新课标卷1~3题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7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8示意在建的转角吊脚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