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集备赋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质策略

作者: 侯建成 侯春阳

供给侧集备赋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质策略0

摘 要:通过地理供给侧集备改革,引领地理教师共同体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在分享和积累学科课程资源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供给侧听课集备赋能,彰显学科共同体协作精神,营造学科迎考集备教研浓厚氛围,助推学科教学质量协同成长。

关键词:供给侧;新高考;新课标;三真六环课堂;真问题解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3-0041-05

一、引言

教科研水平与教科研绩效是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生长节点,而坚持教科研的真实性、持续性和落地生根性,则是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发展、教科研里程碑的道德与法理奠基[1],有益于促进地理教师教学品格的完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风格的树立,更能够促进地理新高考迎考复习教学质量的高绩效实现。

供给侧集备,即坚持地理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高考视域下,立足新课标、新教材及学生学情,主动变革教师集体的教学意识和行动自觉,以最适合的备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供给侧),聚焦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解决(需求侧)(图1),帮助学生激活地理必备默会知识,提高地理思维品质,发展地理关键能力,培育地理核心素养,进而实现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育人方式的转型。

地理供给侧集备改革,突破教师旧有的教学、备课与评价方式,建立支持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育人新路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真切地面向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面向学生真实的学习表现,面向真实的备课品质,面向素养真实提高的实践过程,在供给侧集备变革的真实场景中稳步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供给侧集备改革赋能,促进教学实践专业品质发展

面对2023届的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备课组群策群力,直面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模式,在统筹制定年度和学年度教学计划时,注重基础性单元教学,以大单元教学为主线制定学年度教学计划,将具体的学科知识点以“珠联璧合”的方式,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教师主导式课堂教学引领下,由学生自主生成,将地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自主生成的思维导图式知识图谱,引导学生查漏补缺。为夯实这一复习教学环节,备课组坚持供给侧集备教学改革,努力做好“五个结合”。

1.备“课标”与备“教材”相结合

备课组长明确学年和学期集备的规划与布置:一是每次集备的主题任务要明确,如结合课程进度与对应课标的要求,每次安排两位教师进行下一周的教学任务解读,每位教师解读其中的一条课标,关键词及解读涵盖对应教材内容、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教材“前置问题、知识窗、活动”运用、教材图示与注释运用、板书板图设计、思维导图整理与验收以及与本节课关联的典型例题、高考原题及其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等。下面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教材“地球运动”(表1)复习集备为例。二是结合课标解读讨论备课细节,如其对应的教材模块内容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整合?通过怎样的情境导入复习型新课?如何激活学生的地理必备知识?预设的地理“真”问题具有怎样的启发性?如何应对可能的动态问题生成?小组讨论具体教学真问题时,教师如何参与其中……

2.备“学生”与备“提问”相结合

既然是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说明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已有基本认识和理解,应更进一步地提高其对此教学要点的理解与掌握,加入地理新情境,使之有新鲜感、获得感。主备教师可以本教学班级的学情(基础学情、生活学情等)为例,针对某个(类)教学重点、难点或常规性问题,辅以真实的地理情境,拟定2~3个可能“提问”的“知识点”,供集备教师研讨、完善。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还可探讨对不同的学生可以设置哪些不同的问题,在强化他们地理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地理学习自信心。

3.备“教材”与备“导向”习题相结合

教师在备“教材”时,还要备与之密切相关的“导向性”习题,使得“用教材教”更具指向性、导向性作用。主备教师一是应利用好教育部考试中心官网、学科网等资源,以及大市级地理教研QQ群等教学支持平台资源,用心收集近年的新高考地理真题、省内大市的模考题、期中期末试题;二是要认真研读《地理教育》等权威性指导期刊,及时掌握复习迎考走向;三是要用好教材中关键能力知识点所呈现的插图,明确靶向性的情境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导向性”习题组,供备课组集备研讨。

4.备“教学预设”与备“课堂生成”相结合

集备前,主备教师通过随机询问、发放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向学生和组内教师征集相关集备主题中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归纳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教学预设”问题;集备时,备课组长发挥集备“主心骨”引领作用,带领学科组教师围绕集备主题,结合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整理的“教学预设”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预设”,再打磨“命题”,深度探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问题以及应对的教学策略等。集备后,由主备教师形成教学班级适用的“学力导学案”,不同组合的班级在此基础上适当做“加减法”。

5.备“作业”与备“辅导”相结合

地理前置性预习(书面、阅读、整理)作业,是对基于真问题解决的“三真六环”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与必要补充。“学然后知困、思然后解惑、动然后势能”。集备时,主备教师根据师生交流所获“教学情报”,围绕集备主题,设计A、B、C三个层级的作业,具体包括基础填空填图、单项选择题5~7道、双项选择题3~5道、综合题1~2道,并提出自己的命题依据以及考查的教学目标、练习导向等,供备课组教师研讨筛选。地理作业的设计梯度可以由易到难,亦可以难易交叉;既有教材中可以寻找到答案的题目,更要有依据真实性地理情境深度思考后才能获得答案的原创、改编题目。原创、改编题目由组内教师全员集思广益进行创作,由主备教师结合集备主题针对性地选用。每一次集备选取的试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一定学习深度的“再学习”探讨,以期在有深度、有意义的作业中获得新知和真知。班级组合不同,学生的地理学情不同,课后地理辅导亦不相同。集备时,主备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学生经常问到的问题提交备课组“集备研讨”;共性问题,由备课组提出解决措施;个性问题,则因人而异地现场解决。

此外,地理练习采用双周滚动模拟练方式,每次时长为75分钟,题目类型和数量与高考试题类似,每次均有30%~60%的原创或改编题,基础题占40%,均由备课组长命题,以保持强化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周测和月考采取线上阅卷和二次手阅结合的方式,以加强对易错题的指导性矫正。

三、供给侧听课集备赋能,助推教学实践专业协同生长认同

供给侧集体备课是对课堂教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主动转型与运用[2]。为有效促进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教(供给)和学生的学(需求)之间的深层次共同发展,地理备课组依托省部级高品质课题研究,在教科研专家、教学名师的引领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地理复习迎考的供给侧集备主动变革,聚焦地理真问题发现、探讨与解决,着力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地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促进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助推学科教师教学专业协同共进。

1.组内契约制听课集备

即由组内教师轮流执教的一轮复习实践课听课集备活动。为有序、扎实地落实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计划,组内新老教师可在同一组合、不同组合模式间,轮流、定期地开展诸如“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国际湿地城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流域与地貌景观”等同一主题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的契约式听课集备活动。如围绕“地球自转的意义”的“典型例题专题评讲课”听课集备,组内教师分别从主讲与听众的视角感受一轮复习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效果,一是观察选题训练考评的实测效果,二是从师生交流互动层面观察学生对相关知识模块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为后续大集备提供可参考的“新结合部”。

2.“被需要式”听课集备

“被需要”代表着关注,指示着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行进的方向,蕴含着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也表达了教师成长过程中希望得到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校领导的期待与肯定。因此,学科组长(或学科主任)可邀约学校领导、级部主任、学科骨干教师,主动联系学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经常性地深入教师课堂听课,并在课后及时就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情境设计、师生互动、重难点知识处理、学科能力培育、知识点讲授、板书板图等课堂教学亮点,加以精点评、勤指导、多鼓励,给予教师更多精神与情感上的支持、关怀与肯定。这种“被需要式”听课集备的次数越多,越能坚定教师的职业理想,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形成教师团队敬业、竞业、精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

3.自主定制式听课集备

即青年教师依据备课组大集备教学设计和自己二次自备的教学准备,结合诸如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农业生产“稻蒜轮作(共育)”微专题、聚焦“伟大建党精神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古村落与传统文化地理思政系列微专题复习课、月考习题评讲课、“自然灾害的防避”同课异构课、“粮食(能源)与国家安全”新教学技术展示课等不同课型,主动邀请学科组教师、年级行政领导等进班听课,主动听取名特优教师的教学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听示径,以听促培,以提高地理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合伙人听课集备

即同一学科组或不同学科组教师,以自由组合结对方式,围绕诸如“气候与地理景观”“教材后置问题变型新问”“图文转绘定向考测微练”“复习课板书板图设计”等主题,运用地理支架式、抛锚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高地理“真”问题的“解题审问”能力,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结合复习主题、进度,联合开展诸如“重大时政中的地理知识”原创试题命制与改编,水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红旗渠与地质构造微专题情境教学创设等专题的集备研磨,引领学生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地理听课集备方式,学习不同教师的学科课堂经验,在纵向与横向的复习课教学格局里学会入课、读课、议课、洗课等,有助于促进地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研课成长。

5.焦点解决式听课集备

即围绕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地理“真”问题解决难点等关键性问题,集中火力,围点打援,各个击破。如在教学选择性必修1“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容时,学生一直不能准确理解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演变关系,备课组集思广益,以一幅标准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例(图2),总结出下列判读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无论其模型如何变化,学生都能精准判读,并用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其发生发展过程。

判读技巧进阶。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三进一出→岩浆;②一进三出→岩浆岩;③二进二出→变质岩和沉积岩。

判读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压实、固结作用,是外力作用;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④指向岩浆的箭头——熔化,是内力作用。

三个关键节点。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②从岩浆经过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到形成新的岩浆,各类岩石在熔化前必须经过变质岩这一环节,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变质岩;③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

除学校开展的行政定制式听课集备外,地理教研组还创新有单元式听课集备、专题式听课集备和课型式听课集备等多样化的地理集备模式。基于新高考教学视域下的供给侧集备式听课,有助于师生在面对非结构化、非标准化地理情境时具备较强的综合辨析能力、因地制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地理审美能力和创造性地理思维品格,使供给侧教学改革因相遇地理集备而美丽[4]。

四、设立“提问本(角)”,促进学生地理“真”问题解决关键能力提升

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集备过程中,备课组教师反映有些题目已经讲过但学生依然出错,或者对一些常见的地理学习问题、常规性考点视而不见,再次做题时依然失分。针对这种情形,备课组集思广益,从学生地理学习“真”问题解决立场出发(师生双向教与学供给侧信息诉求纽带之一),提出用“地理提问本”(表2)的方法解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