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广东省高三地理试卷深度讲评课的教学实践

作者: 曾杰 罗莉娟

新高考模式下广东省高三地理试卷深度讲评课的教学实践0

摘 要:高三试卷深度讲评课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辅以课前准备和课后提升环节,实现高考备考质量提升的课型。近年来,广东地理高考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在指出广东地理新高考的特点,明确高三地理试卷深度讲评课内涵的前提下,从准备、讲评、课后提升三个方面探索深度讲评课的教学实践过程,实践发现深度讲评课可以更好地适应广东省新高考的要求。

关键词:地理新高考;试卷深度讲评课;小组研讨;“兵教兵”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11-0038-05

在高三地理复习备考中,试卷讲评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影响高考备考质量。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2019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推出,特别是从2021年起,广东高考地理卷恢复省命题,新的高考模式应运而生,这向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标和新课程下的广东地理高考特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1]。

同一时期,教育部推出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并强调培养学生必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和建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2]。为配合新课标的推出,国内多个出版社相继推出2019版高中地理新教材。

新导向、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教材自然会催生出新高考。那么,自广东地理高考回归省命题以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将地理高考广东试卷的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关注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强化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考查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三,强调对阅读地理图表能力的考查;第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落实课标要求,进一步突出广东元素;第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问题,激发学生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兴趣[3]。

二、高三地理试卷深度讲评课的特点

高三学年里,类似阶段性测试(月考)、调研考试、“一测”和“二测”等重要考试结束后,对地理试卷的深度讲评往往能成为提高备考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先对此课型有一定了解。

1.深度讲评课中三个层面的课堂目标内涵

试卷讲评的基本要求是纠正错误、查漏补缺和巩固双基的课堂目标,而深度讲评并非仅对考题涉及的知识进行深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广东高考的特点已非常明确,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实现从关注知识向重视关键能力的方向转变,特别是突出向学科素养的方向转变。

深度讲评课三个层面的课堂目标示意图(图1)显示,此课型有别于一般讲评课,可同时达到三个层面的课堂目标,它们自下而上呈金字塔型,分别为知识层面目标、能力层面目标和素养层面目标。前文提及的纠正错误、查漏补缺和巩固双基属于知识层面目标,只是深度讲评课最基本的课堂目标。居中的是能力层面目标,说明深度讲评课能提升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使学生开拓思路、掌握技巧和规范解题。这里的学科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最高的是素养层面目标,即立足四个维度(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也是深度讲评课课堂的最终目标。

2.深度讲评课以解决一般讲评课的常见问题为起点

通常情况下,受课时、复习备考进度和测试类型的重要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讲评课可能出现以下常见问题:①课堂上教师只公布答案,要求学生做简单改错;②课堂上只有教师讲评,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③讲评方式单调乏味,仅就题讲解,缺乏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④课前不做错题统计,讲评时“蜻蜓点水”,重点不突出;⑤课堂无法不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无法提高。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若要将一份测试题进行深度讲评,即使不包含学生的课前、课后任务,平均至少需要两个课时。或许有教师会担心,时间多了是否会影响备考进度?首先,深度讲评课针对的只是平均每月一次的阶段性测试或高级别的统考,对备考进度影响不大。其次,深度讲评课所产生的正面学习效果,不能用进度快慢衡量。从一般讲评课与深度讲评课比较表(表1)可以看出,充足的时间和有效的方法,可让上述问题得到充分解决。可见,深度讲评课是以解决一般讲评课的常见问题为起点的。

3.深度讲评课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

如果深度讲评课以解决一般讲评课的常见问题为起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就应是其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提醒一线教师,备课时必须有准确、清晰的方向和层级分明的素养目标。深度讲评课本质上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站在教师的角度,首先,教学目标已从原来的三维目标向学科素养目标转变;其次,教学内容已从关注知识向重视关键能力转变;最后,课堂教学方式也从原来的单向讲授向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方式转变。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方式也从以往追求地理事象的广度向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追求地理事象的深度方向转变。所有转变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高三地理试卷深度讲评课的实施

从高三地理试卷深度讲评课操作流程图(图2)可以看出,讲评课可分为三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讲评和课后提升,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工作。笔者以2022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地理卷(以下简称2022年广州“一测”)中列举代表性例子进行具体说明。

1.课前准备环节

课前准备环节在深度讲评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任务是确定讲评内容和重点,并以此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前研讨。

讲评内容和重点必须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教师借助电脑对阅卷数据进行错题统计和难度分析,再结合教学经验进行错因分析,先单方面确定需要讲评的内容和重点。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自己试卷的错题、难题进行统计和反思,把要求讲评的题目上报科代表,由科代表汇总后再上报地理教师,最后定下需要在课堂中讲评的考题。学生课前研讨以分组、分题的“包干”方式进行,研讨范围包括:解题方法、错因反思、联系知识原理,以及对题目中出现的新情境、新名词进行追根溯源。

2022年广州“一测”番禺区全卷难度为0.44,数据显示难[0.0~0.2)和偏难[0.2~0.4)的试题(教师单向确定需要讲评的试题)包含:单选2、单选8、单选10、单选12、单选13、18-1、18-3、19和20题。由科代表汇总,学生需要讲评的试题包含:单选2、单选4、单选5、单选8、单选10、单选11、单选12、单选15、17-3、18-1、18-3、19和20题。因全区的电脑阅卷数据与小群体学生数据存在差异,如单选13是电脑中显示要求讲评而学生不需要的,而更多题目包括单选4、单选5、单选11、单选15、17-3题则是学生要求讲评而电脑中显示不需要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整合,最终确定需要讲评的题目为:单选2、单选4、单选5、单选8、单选10、单选11、单选12、单选13、单选15、17-3、18-1、18-3、19和20题。

2.课堂讲评环节

课堂讲评环节好比深度讲评课的“表演舞台”,讲台上的学生是演员,他们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反串”教师的角色,用“兵教兵”的方式承担题目讲解,“表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收获。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只作点拨、质疑、小结的旁观者。

即学生通过课前小组研讨,对错题、难题先形成自己小组的见解,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讲台上面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分享研讨成果。教师虽然是旁观者,却始终掌控着课堂,其主要工作有:①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质疑和纠正;②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必要点拨和提示;③对同类错因、解题技巧等及时进行归纳和小结;④尽可能提供更多路径使学生拓展视野。

例如,2022年广州“一测”单选2是难度值低于0.4的偏难题,学生讲解此题时遇到困难。

非洲国家刚果(金)钴储量占全球的一半,并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均缺乏有效开发。2021年7月,我国L集团获得了该国最大钴矿的开采权。图3示意2025年全球钴需求结构预测。据此完成以下题目。

品位低的钴矿石在刚果(金)粗加工后再运回我国,主要目的是降低我国精炼钴企业的

A.原料运费 B.产品运费

C.能源成本 D.劳动力成本

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①矿石在刚果(金)经过粗加工后,为什么不属于产品?②在刚果(金)粗加工后再运回我国进行精加工,为什么不能理解为降低“能源成本”?③粗加工后的钴矿石回到国内进行精加工,加工环节少了,为什么不能理解为减少“劳动力成本”?

对此,教师进行点拨、提示:①“产品”的判断是由生产国和购买国决定的(即根据材料,本题的产品应该是由中国生产加工出来,再销往其他国家的,故不选B);②对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提示学生关注题目的关键词“品位低的钴矿石”和“主要目的”,引导学生调动必备知识思考本题属于什么导向型工业,影响该工业类型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③同类归纳,提升技巧:要求学生回答“德国鲁尔区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加工后再经过莱茵河运到鲁尔区”的原因;④拓展视野:要求学生介绍题目情境中提及的稀有金属矿——钴,同时引出话题“哪些金属矿产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下?”建议学生课后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能源安全”中,找到“我国24种战略性矿产资源”,通过上网查找获取相关知识,了解其获得“战略性”地位的原因。必须强调,获取知识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是助力成长的重要手段[4]。

3.课后提升环节

课后提升环节是学生的收获环节。一方面,教师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针对错题、难题从知识、方法、 学科素养等角度完成“讲评课反思”。另一方面,备课组教师合力模仿本次测试题的特点(如题型、题量、情境内容、能力与素养要求等)在一周内组编一套补偿性试题并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学生只需要按要求完成“讲评课反思”和限时完成补偿性试题,就能从这次考试中得到有效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层反思:第一层,先进行基本的自我反思,即反思考试时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在知识、方法、能力和素养方面有哪些缺失?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应如何解决?第二层,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学生间交流如何解决错题、难题的“解题症结”并反思为什么其他同学解决了而我却不能?我该怎么做?亦或为什么别人没法做到,我却做到了,我有什么好的做法要保持和分享的?第三层,对教师在讲评课上通过点拨、提示或直接指导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我当时为什么不能自行解决?我还要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例如,阅卷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一测”单选8也是一道偏难题,但题目看上去并不难,这就非常值得学生深入反思。

马吉米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大峡谷深处,以前村民依靠溜索往来怒江两岸(图4)。该村在深山密林中种植了上万亩草果,草果采摘后需要人工背运下山。2020年,某报业集团资助该村新建26条运输草果下山的溜索(图5)。据此完成下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