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与健康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构建思路与实施方法

作者: 秦凯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与健康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构建思路与实施方法0

摘  要: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本文以“畅游祖国校园定向”为载体,从体育+地理视角构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提供可借鉴思路。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校园定向;新课标;体育+地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5)01-0090-0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为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特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并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价值观,设置有助于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紧密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进行,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通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1]。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体育学科学习中出现的难题;要大胆更新理念,教师以提问、引导、帮助来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弱化“我教你学”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构建思路

本课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践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运用所学的各个学科知识,主动整合、构建碎片化知识,并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针对耐久跑技术枯燥单一,结合地理学科的行政区域知识以及人文、历史等多样化元素,实现跨越学科边界的整合。本课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统领下,打破学科壁垒,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法

(一)问题导向,剖析主题内容

问题的提出是指针对一定的问题情境发现真实的学科问题,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解构出符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特征的、开放的、复杂的体育问题的过程[2]。耐久跑是田径项目中相对枯燥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单一机械重复的练习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增加耐久跑教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是本课设计的重点。本课以校园定向活动的形式,将耐久跑与地理、文学、历史、美术等学科融合,实现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超链接,达成学生知识认知与技能学练的双重获得。本课以校园定向为载体[2],将34个省级行政区作为打卡点位,通过“跑游中国”“寻找中国”“印象中国”定向赛三个活动发挥学生地理、历史、语文等多学科综合素养和知识储备。在多学科的学练中,激发学生学练兴趣,让学生在“合作—挑战—比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耐久跑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和勇于挑战的意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二)目标引领,深化核心素养

在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下,本课以学习目标引领内容,切实做好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的有效发展。与一般体育实践课不同的是,本课在体育学科“校园定向”运动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因此,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不仅要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要涵盖与突出跨学科素养的能力提升。

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思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先导,设置学习目标为:运动能力方面,在模拟“畅游中国”主题的校园定向活动中运用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和跑动节奏,体验定向跑的方向、路线节奏与速度变化,发展肌肉力量、心肺耐力及协调性等体能;健康行为方面,发展自我健康与安全意识,在校园定向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在比赛中积极面对输赢,善于总结,及时调控情绪;体育品德方面,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充分享受校园定向的乐趣,增加自我知识储备,面对比赛中的困难能不惧挑战,主动思考,提升解决问题与团队协作能力,发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另外,设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实时热点等问题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与思维创造力;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问题分析、决策判断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多种任务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的了解,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丰富活动内容

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本课以校园定向为载体,将34个省级行政区作为打卡点位,通过“跑游中国”“寻找中国”“印象中国”定向赛三个活动发挥学生地理、历史、语文等多学科综合素养和知识储备。

1.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八年级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对省级行政单位简称、区域划分及各地特征差异有了初步掌握。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进行《中国七大区域知识分享会》,内容力求多元化、多样化,可涵盖各地文化特色、历史渊源、名人典故等多学科元素。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合理分工、查阅资料、知识分享,提高了信息检索能力、知识加工与梳理能力,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2.课堂准备部分

乘坐“秀夫专列”游中国。在课的导入环节,通过语言的描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家,让我们一起乘坐秀夫号旅游专列开启一段美妙的旅程…”将课堂带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慢跑。跑动中,教师化身导游,为学生介绍所到区域的文化特色、历史典故,让学生在慢跑中熟悉了中国7大区域划分以及各省的大致方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小组定向任务做准备。

3.课堂基本部分

本课虽然是体育+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但依然从“学、练、赛、评”的一体化视角构建了主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跑游中国”“寻找中国”“印象中国”定向赛的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畅游祖国大好山河。

3.1“跑游中国”

教师结合中国地图进一步讲解中国七大区域的方位,通过提问“车牌”简称导入活动一“跑游中国”。学生根据活动规则,先根据地图确定七大区域在场地的方位,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线路图分别完成7大区域打卡盖章。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向学生强调跑速适中、呼吸均匀,帮助学生识图、辨方位。通过此活动,学生熟知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七大区域划分,并能了解各区域包含哪些省份,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3.2“寻找中国”

经过活动一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了场地上各地的方位,接下来小组一起去探寻各地的特色和风土人情。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5个成语卡,学生要根据背面提示将成语卡贴到对应的地点。学生在明确活动规则后,小组快速展开讨论,先根据成语提示确定地点,再结合地图共同制定路线。这个环节是在课前《中国七大区域知识分享会》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了34个具有代表性的成语,尽管学生在课前具有较为充足的准备,但仍有可能存在知识盲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结合展板上的中国地图来寻求答案,在活动中如出现争议也鼓励学生先小组协商解决,再向教师寻求帮助。通过“寻找中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小组合作意识,结合地理、文学、历史等相关元素,增加学生综合知识储备,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协作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印象中国”定向赛

课堂中赛的意义是检验学生的学练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运用,那么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校园定向不仅要比快,也要融入地理等多学科元素。教师向学生讲解比赛规则与方法:场地上各点位均有两张照片,小组按照规定路线拿回正确的图片,贴到展板上。率先返回的组得7分,最后返回的组得1分;贴对一张照片加1分,最后总分高的组获胜。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按照规定线路进行跑动,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搜集素材,并完成“地方特色”拼图。通过“印象中国”定向赛,使学生掌握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以耐久跑为基础,学生的耐力得到了发展,因此结合体能练习的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设计了集体tabata力量练习和“捣蛋鬼”速度与反应游戏,发展学生的核心、下肢力量及灵敏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并巧妙地收回器材。

4.课堂结束部分

教师与学生在《我和我的祖国》音乐伴奏下一起拉伸肌肉、放松身心,使得学生在经历一节课的中高强度练习后身体得到充分恢复,精神愉悦。通过回忆本课内容,向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们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知识与信仰去亲自游历祖国的大好山河。”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正确评价他人,增加师生的和谐、互动,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逐步养成居家锻炼的好习惯。

(四)任务驱动,引导团队探究

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适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方式”或者“问题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为学生提供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1]。本课以“畅游中国”为任务主线,以校园定向为活动形式,确定“跑游中国”“寻找中国”“印象中国”定向赛三大任务主题。纵观三大任务的难度级别是层层递进的,这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特征,同时本课全程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团队探究能力。

三、反思与总结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在地理课堂上学习了关于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划分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中国著名地方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但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也会出现对部分地区比较陌生、了解较少的现象,可能会在活动二与活动三中出现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解决任务难题,帮助学生在校园定向运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发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对于平日里体育课堂上“谈跑色变”的部分学困生,他们可能具备较好的地理、历史等学科素养,在本课中安排其作为小组长,充分展现他们广博的知识,这也极大地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仍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本课主要运用地理、历史、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校园定向打卡活动,真正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卫华.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未来体育教育[J].体育教学,2023,43(08).

[2]杨魁,任海江.校园定向赛·跟着李白游中国——《300~400米耐久跑》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案例[J].体育教学,2023,43(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