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性教学资源开发的小学体育“跳绳+X”课程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徐丽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本文基于此理念围绕跳绳项目展开融合性教学资源开发。在课内,通过编制校本学材、重构教学策略;在课外,通过录制“双视频”、组建“三师资”、巧设“四场地”、创生“五评价”的实践策略,让学生在“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跳绳+X”课程教学新模式中,掌握多种跳绳技能,并能运用所学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和提升思想品质。
关键词:融合性;教学资源;“跳绳+X”;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3-0017-04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1]。笔者基于对《纲要》中指导思想的理解,尝试以融合性教学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来构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在这个教学新模式中,体育课堂教学是“教会”的出发点,学校和家庭是“勤练”和“常赛”的落脚点,让学生的技能、体能和意志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笔者于2021年8月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十四五”教育教学类课题《基于融合性教学资源开发的小学体育“1+X”课程实践研究》,并于2022年3月成功立项。立项后,课题组根据校情确定以跳绳项目作为研究抓手,《纲要》中所指的“1项运动技能”和“1+X”课程中的“1”则都聚焦在跳绳项目,那么,“X”就是达成“教会、勤练、常赛”跳绳的融合性教学资源;“+”便是“X”促进“1”开展的有效变量。由此,课题研究由之前相对泛化的“1+X”课程实践研究聚焦到“跳绳+X”课程的实践研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这为课题指明了具体实践的方向,于是课题组便确定从课内和课外两个维度展开融合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关于跳绳项目的“学、练、赛、评”活动,从而推进“跳绳+X”课程的扎实研究。该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
一、课内“跳绳+X”课程融合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编制专设课时的校本学材
跳绳“1+X”课程是让学生在运用所学技能参与平时的练习、常态的竞赛和固定的评价活动中,达到先学后练、以练促学、以赛促练、以评促赛的目的。因此课题组需要先确定各年级学生学习跳绳技能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根据确定的内容编制校本学材(每项跳绳技能一般设计为3课时),最后将跳绳技能的教学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展开教学。课题组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终确定各年级学生所学跳绳技能的内容(表1)。
跳绳项目的四个目的,一是突出合作性,全部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和变化练习方式,在学练过程中增进沟通交流;二是增加趣味性,学生每学年要学会2~4项跳绳技能,包括单人跳短绳技能和合作跳绳技能,通过游戏与动作相结合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三是增加灵活性,中低学段学生以单双人跳短绳为主,高学段学生以合作跳长绳为主,通过提高柔韧素质、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弹性来提升灵活性;四是遵守渐进性,从时间的横轴—学年,或从学段的纵轴—年级,在设计精英赛项目和全员测试项目时均遵守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
(二)重构常态课时的教学策略
重构常态课时的教学策略就是把跳绳作为辅助性和功能性的教具融入到原教材中,从而改变原来课堂教学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跳绳校本学材中跳绳技能的学以致用。
以三年级教材为例,在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备课用书《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中,水平二(三年级)学年教学计划如表2。
跳绳作为辅助性和功能性教具可以有机地融入该教材中。当跳绳融入田径类教材时,其辅助性表现在可以把跳绳作为“起跑线”,或摆成简易的“绳梯”,或缠绕成团作为“投掷物”等开展教学活动;跳绳的功能性在课堂教学课课练环节得以表现,利用校本学材中跳绳技能的健身功能开展计时练习或比赛。当跳绳融入其他教材时,通常是作为功能性教具融入在教学中。比如武术教材,在教学游戏环节,跳绳可以作为拉绳角力游戏的教具。由此可见,通过重构原教材的教学策略开展常态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还能够让学生在常态课中运用所学跳绳技能锻炼身体。
二、课外“跳绳+X”课程融合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录制“双视频”
录制“双视频”是指录制示范性教学视频和拓展性自学视频。示范性教学视频的录制内容是表1中校本学材中的内容,是为了促进校本学材跳绳技能的落实和落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利用教学视频学习、纠正和巩固跳绳技能;拓展性自学视频的录制内容如表3,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校本学材之外的跳绳技能,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练兴趣。
在录制“双视频”时,每项技术动作视频由动作名称、完整示范(正面、侧面,每个示范面包含开始动作、跳跃动作和结束动作)、常见错误和纠正方法等,目的是通过视频制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练资源。
(二)组建“三师资”
组建“三师资”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视频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和练习跳绳技能。“三师资”包括:班主任、跳绳技能专干、家长。在“三师资”中班主任是主要的师资力量,跳绳技能专干和家长均要配合班主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跳绳技能专干的“教学”任务是利用小课间时间在班级附近连廊上指导基础组对精英赛和全员测试跳绳技能的练习,引导达标组对自学跳绳技能的练习,而家长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庭环境里督促学生练习跳绳技能。
(三)巧设“四场地”
“四场地”分为课内教学场地、大课间集练场地、连廊“学、练、赛”场地、居家督练场地。巧设“四场地”就是通过细化场地布局,推进“学、练、赛”活动的有效开展。
1.细化课内教学场地
细化课内教学场地就是确定学生上课时的学练区域并明确细化后的功能。学练区域如图1所示,包括“五区”和“一点线”,“五区”是指集合区、散开区、练习区、探究区和思过区;“一点线”是指折返点和练习起始线。集合区是学生到达授课地点的集合位置,也是教师授课时的讲解示范区域;散开区、练习区、起始线和折返点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练区域;探究区是小组合作讨论、探析的区域;思过区是为课堂教学管理设计的惩戒区。当学生熟悉教师利用学练区组织教学的形式后,教师便可以在学生熟悉的学练环境中开展高效教学,促进跳绳技能的学习与练习。
图1 学练区域图
2.细化大课间集练场地
跳绳大课间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集体性练习,是学校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生练习效率的有效抓手。高效的跳绳大课间活动需要科学的组织和合理的场地布置作为保障。在校本学材中精英赛和五、六年级跳绳技能是集体性练习项目,一至四年级的全员测试项目均为单人练习。所以就要细化各年级学生的练习场地,特别是在生均活动面积不足的学校,更要明确全员测试项目练习的位置和精英赛项目练习的区域以及两者之间变化的方式。比如单人练习项目可以采用“同向交叉,异向相对”的站位练习,这种站位可以规避绳索逆向翻飞带来的相互干扰因素,从而使学生都能参与单人练习,提高练习密度,当变化为合作练习时可以采用“化零为整”的站位方法,合理利用组内学生之间的共同场地。
3.细化连廊学练赛场地
连廊场地包括教室内、教室外走廊、楼间连廊、楼内“广场”等。教室内是班主任开展跳绳视频教学的场地;教室外走廊是跳绳技能专干组织学练精英赛和全员测试跳绳技能的场地;楼间连廊是学生练习自学跳绳技能和展示学生跳绳成绩的场地;楼内“广场”是教学区内较大的活动区域,作为挑战周、月、学期跳绳成绩的场地。
4.细化居家督练场地
居家督练场地有练习区和成绩记录区。练习区没有具体的要求,可以在家里比较开阔的地方进行,例如客厅、阳台等;也可以在室外场地进行,例如楼道、楼下小区或庭院等。在成绩记录区记录每天学生练习的情况。家长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与班主任交流孩子在家中练习跳绳的情况,从而督促学生开展长效练习。
(四)创生“五评价”
“五评价”是指五种评价路径,即每日、每课时、每周、半学期和每学期。评价内容分为运动成绩和情感价值观两个维度;从样态上分为及时评价和定期评价两种。及时评价不仅关注跳绳成绩,更关注学生“学、练、赛”跳绳时的情感价值观,是评价主体(跳绳专干或家长、体育教师和班主任)针对学生个体的实时评价,包括每天跳绳技能晋级评价、每堂课的技能评价和每周健康之星评价;定期评价是学校在固定时间面向全向体学生的评价,因是面向整体的评价,通常关注的是客观成绩,包括在学期中段开展的期中精英赛和学期末开展的期末全员测试。
1.每天跳绳技能评价
每天跳绳技能评价是跳绳技能专干或家长对学生跳绳技能学练情况开展的评价方式,包括校本学材技能评价和自学技能评价。例如,跳绳技能专干利用班级跳绳技能晋级统计表(表4),根据组织过程中同伴的具体表现,对纪律、参与积极性、进步程度、跳绳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练习跳绳数量和练习态度在校本学材技能评价中各占40%和60%,在自学技能评价中各占60%和40%,每天班级跳绳技能晋级统计表的评价结果作为班主任健康之星评比的重要依据。
2.每堂课的技能评价
每堂课技能评价是体育教师以跳绳技能比赛或展示的形式对学生学练情况进行的评价。落实课堂跳绳技能评价有两条路径,一是在跳绳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落实;二是在常态课教学的补偿性练习或课课练环节中落实。教师可以从跳绳技能的掌握程度、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和跳绳的具体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
3.每周健康之星评价
每周健康之星评价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练习跳绳的有效评价方式。健康之星评比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与跳绳项目相关的评价包括对练习成绩的评价和练习态度评价。以练习成绩评价为主的是全员测试和精英赛,比如全员测试进入年级前一百名或获得年级一等奖的学生当选本学期“健康之星”;代表班级参加精英赛的学生可以当选上半学期的“健康之星”;以练习态度为主、练习成绩为辅的评价包括上文所述每天课间跳绳技能评价和家长实时评价。跳绳技能晋级的学生可以当选当周的“健康之星”;一周内得到跳绳专干或家长正向评价(成绩和态度)累计3次的可以参评当周的“健康之星”。
4.期中精英赛评价
“期中精英赛”顾名思义是指在每学期中间时段面向“跳绳精英”举行的跳绳比赛活动。跳绳精英是由班主任选拔的代表班级参加精英赛跳绳项目的学生。精英赛分男子和女子两个组别,分别设个人奖。每班16人参赛,男子8人和女子8人,在年级层面设一等奖5组或10人,二等奖7组或14人,三等奖10组或20人;年级组通过精英赛评选出的优秀选手要以美篇和公示成绩的方式予以宣传鼓励。
5.期末全员测试评价
期末全员测试是在每学期的期末面向全体学生举行的跳绳比赛活动。全员测试的跳绳项目通常是单人跳绳技能,便于学生练习。全员测试设集体奖,各年级根据班级成绩,按20%、30%、30%、20%的比例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不得奖,不得奖的班级取消素质教育示范班的评选资格,以此调动班主任组织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勤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融合性教学资源开发的小学体育“跳绳+X”课程实践策略就是围绕跳绳项目的“教会、勤练、常赛”展开的课内外融合性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融合性教学资源开发形成的合力,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参与跳绳技能的学习、练习、展示等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练以促赛、评以促学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