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式运动处方智慧大课间育人实践

作者: 张凯

菜单式运动处方智慧大课间育人实践0

摘  要:聚焦体育的育体与育人双重使命,注重大课间学生体质提升与意志品质培养,分析大课间现实困境,探究体育大课间相关因素的关联度,推出“菜单式运动处方”智慧大课间模式,学生的精神层面、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皆有明显变化。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菜单式;运动处方;以体育人;运动监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3-0083-03

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参与意识呈现了连年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大课间。分析其原因:一是大课间内容单一枯燥。千篇一律地进行广播体操,没有新的运动兴奋点刺激,学生产生了浓重的厌烦情绪,抵触大课间。二是忽视体育运动的德育作用。体育大课间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忽视体育大课间的社会属性。学生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参加体育大课间,在大课间中个体需要服务于班级整体,在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中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四是体育大课间运动强度不够、运动密度低。小强度的运动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不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快感,体会不到运动的快乐。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调整学生情感态度,激励学生自愿自主地参与体育大课间锻炼。

一、体育大课间育体与育人的教学实践

体育大课间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部分,对提升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权威观点都认为体育的核心作用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育大课间的重要使命就是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体质。另外,高效的体育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会促使学生增强团结精神、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沉着、自尊、自信、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一)完成体育大课间因素关联度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前期运动监控以及模拟测试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发现笔者所在学校体育大课间需要重点锻炼学生的有氧耐力和下肢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分析大课间项目所发展的体质和精神要素,探究体育大课间项目与体育中考项目间的关联度,结合学校实际,最终决定体育大课间是否选用相关项目(表1)。

(二)菜单式运动处方大课间项目的制定

通过个人访谈、电话问询等形式,对南京市中小学体育大课间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各校体育大课间内容和教师学生心中理想的活动安排等。融入“运动处方”相关理念,总结出“菜单式运动处方”大课间模式。将大课间划分为唤醒、体适能、团队协作和放松四部分,从热身与兴趣、力量与爆发力、耐力与毅力、社会适应发展和放松与赏析等维度促进学生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1.“菜单式运动处方”大课间模式

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菜单式”大课间项目能更加便捷地应对不同条件的学校需求(表2)。

各学校根据学生人均活动面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生体质情况等诸多方面,从四个部分各选一项自由组合。学校学生人均活动面积9.16平方米、体育特色项目为民族绳毽、学生耐力和下肢力量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考虑,故大课间选择艺术体操-暖身操、力量组合练习、绕圈长跑、八字绕长绳(1~4人变化)/“厚爱生”补差和自编放松操等项目。

2.大课间运动和音乐融合,学生自主选择

运动与音乐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育活动中加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运动表现。音乐对体育的影响包括对运动人群的生理、心理调节,对教学训练的促进以及对运动项目的影响,在体育大课间中融入音乐对学生有积极作用。

在微信智慧平台体育教师精选内容积极向上、学生喜闻乐见和适合各运动环节的音乐若干首,学生自主投票选定各环节主题音乐。大课间唤醒环节,学生投选出的热门音乐见表3。

3.智慧化大课间,活动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我校一直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体育教师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的大课间视频,用一体化视频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大课间各项活动;体育教师与班级同学一起录制大课间各环节视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设置大课间活动音乐小组,学生作为管理员参与组织大课间音乐的选取;一体化大课间视频做到月月录制、每月更换,确保大课间活动的新鲜度;结合各类短视频软件中学生较为喜爱的运动相关题材视频形式,与时俱进贴合学生锻炼兴趣。

二、形成的“菜单式运动处方”大课间策略

(一)团队凝聚策略

团队凝聚力影响着团队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各种行为。当凝聚力增强时,可激发团队心理动力,增加运动员继续参加比赛或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及面对困难的坚韧性,减少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退出行为。学生们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在认真完成动作,会不断激励促使他们不断去努力,从内心深处出发,培养学生努力拼搏的团队精神。

(二)条件限制策略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设置一些限制性的条件,会促使学生努力达成动作标准或提高相应成绩。下肢力量练习中运用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达到锻炼效果。如让学生连续跳过足球小跨栏、跳过高度不一的体操垫,或者在立定跳远练习中设置一定高度的障碍物等,让学生克服具象化的困难,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器材辅助策略

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适当安排体育器材来辅助学生练习,对于学生掌握技能、规范动作、锻炼体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结合实际,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运用体育器材辅助学生练习示例如下。

阻力带牵拉练习方法可以作为中考体育前抛实心球项目的专项素质训练,成绩提高效果显著。具体方法:背向上固定阻力带牵拉练习速度力量;正向上固定阻力带牵拉练习出手速度和固定出手角度。两人一组,相互间歇交替练习。阻力带固定后,与地面的夹角需保持33~37度,8~10个/3组,15秒内完成一组,组间歇15~20秒,练习者双手头上拉弹力绳做出“反弓”姿势,练习者体会由下及上的腿部—腰腹—手臂发力顺序,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四)减缓坡度策略

大课间实践过程中,绕圈长跑练习设置的初衷是让学生贴近体育中考长跑情境,但考虑到体育中考1000米跑和800米跑对学生耐力要求较高、学生体质水平参差不齐、照顾学生心理状况的情况,故采用减缓坡度的策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跑步速度。在绕圈长跑初始要求学生的配速是90秒/圈(我校操场一圈为200米),坚持绕圈长跑两周后要求学生配速提高到85秒/圈,依次提高60秒/圈。让学生沿着设置的缓坡逐渐达到体育中考1000米跑和800米跑的配速要求,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水平。

(五)关注个体——加餐策略

考虑到体育大课间集体化练习中学生体质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化较大等特点,对于同样的练习要求,部分学生完成起来比较困难。降低练习要求会导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够,因此,在其他时间应给予该部分学生运动补偿。通常安排在中午时间或者课间休息时间,该部分学生快速到达指定地点,经过快速热身后,进行相应的“加餐”补偿训练。

三、实践总结

通过两年时间对我校体育大课间不断摸索,“菜单式运动处方”大课间模式以体育人效果明显,成绩显著,具有典型的推广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促学生体质发展,提体育中考成绩。“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对样本班级三年运动跟踪监测和体育相关测试数据反馈,学生运动量有了质的提升,体育中考成绩大幅进步,我校学生体质有显著提升,尤其是体育“厚爱生”体质提升明显,解决了教育实际中的难点问题。因此,我校“菜单式运动处方”大课间模式行之有效,效果突出。

其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发挥体育学科的德育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大课间教学实践,学生能够乐观积极且主动地参与体育大课间中,敢于在大课间中表现自我,养成了不畏苦、敢去拼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其三,以体育人研究不止步。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以体育人的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体育人是体育学科的一项重要工作,关注学生体质的同时必须注重教育引导。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在变化,体育“厚爱生”一直会存在,学生的意志精神影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一线体育教师持续关注学生体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