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丰富情境 提高综合素养

作者: 邱诚业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字词积累、诗句诵读,它需要我们基于对文字的品读、对词句的揣摩,去探索文字背后蕴藏的情与意。而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文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立意。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勤思、善思的习惯,同时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加强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角色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学生专注力相对较差,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式相对枯燥,课本上的知识难以和生活链接,使其产生探究兴趣。情境创设能很好地化解这一困境,调动学生对新鲜事物探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其主动投入课堂情节中,感受“剧本演绎”的别样趣味。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一文时,笔者围绕赵州桥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创设了“小小导游评选”的情境,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做“小导游”,介绍赵州桥,带领同伴一同“隔空观赏”赵州桥设计的精巧、建筑工艺的精良,感受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精妙。这样,学生就能在互动中感知赵州桥的地理位置、文化地位以及它自身的结构特色等,从而品读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以此把握说明文文体所具有的语言简洁、逻辑清晰的表达特色,逐步培养学生对各种文体的探究兴趣。

动态视频,提升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新课标强调:“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再以《赵州桥》一文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赵州桥的动态视频,启发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样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赵州桥的设计优点;还可以再出示赵州桥和其他桥的图片,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也能更好地感受赵州桥的独特与伟大之处。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选了《宇宙的另一边》与《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两篇课文,均向学生展现了想象力的奇趣精妙。但以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很难切实地感知何谓“想象力”。在他们眼中,想象力可能是天马行空的肆意幻想,也可能是毫无章程的率性编排。但一篇具备精巧结构与奇幻想象的优秀文章,绝不是各种奇幻情节的拼凑,它必然暗藏着主线逻辑,以快速抓住读者的思维与兴趣,并沿着主线逻辑呈现出精妙的内容。教师可以依据这两篇文章的主体,构建奇趣魔幻的“幻想世界”,借助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一同开展对“平行宇宙”的探索,并依托课本内容适时进行科普拓展。如展示浩瀚的星空,让学生凝视着星海的图像去想象奇幻的故事,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容易发挥想象,进而引导他们说一说宇宙的另一边可能还有哪些奇妙的事情。通过特定情境的启发与引导,带动学生感受想象力赋予的奇特体验,并在互动问答中让学生感叹宇宙探索的科幻奇妙;让学生体会到在想象的世界里,我们能变得无所不能,这就是想象的神奇之处。借由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情绪,又让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依境拓展,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在诗词的品读鉴赏中,创设合理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学韵律的独特美感。不同于当下我们所使用的白话文,古典文学中,词曲的情多含蓄内敛,诗文的志多壮阔激昂,即便是写乡愁难却,在遣词琢句上也多显克制隐忍。在指导学生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题临安邸》这首诗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以观看简短情境剧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至那动荡不安的时代之中,代入角色并依托于过往作品推测、演绎诗人的性格特点,结合该诗词的创作环境,体悟诗人林升笔下“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暗含的愤慨。依托这样的情境,学生在小情境剧的演绎实践中,跟随诗人一起“穿越”到那个久远的年代,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南宋绍兴年间,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忠良;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一派至暗腐败政局。由此,学生就能更好地体悟诗人内心的嘲讽与不耻,从而品读出志士的忠义傲骨,贤者的超然之思。

教学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合理的情境教学,通过多种手段有效地把课文里的情境转化为学生可知可感、乐知乐感的情境,能够唤起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互动引导中实现对学生认知、思想、核心素养等多方面的培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世贸蝶湖湾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