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小乐器,建构高效音乐课堂

作者: 崔守兰

小乐器作为易学的乐器种类之一,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曲感知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小乐器,一方面能够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唤醒学生的热情。然而,不少教师不知道如何在音乐课堂中玩转小乐器,致使小乐器的价值始终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课本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小乐器寻找落脚点,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课程的教育实效。

一、与歌曲演唱融合,强化乐理认知

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正处于发展阶段,日常积累的乐理知识较少。当教师采用传统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乐理知识时,学生会因为所学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对乐理知识的理解,以至于学生很难对音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当教师有效使用竖笛这一小乐器时,能够在演奏的同时,将学生的多个器官调动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声部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小乐器的教育工具,有效增强学生对乐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时,教师可以恰当地引入竖笛这一小乐器,帮助学生增强对音准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这一乐曲,使学生对乐曲的音调进行初步感知。之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乐谱,并引导学生进行学唱,让学生自主摸索歌曲的音调。面对学生水平不一的学唱情况,教师使用竖笛为学生演奏,使学生基于竖笛呈现的效果,对本首歌曲的音准进行把握。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使用竖笛表现本首乐曲,促使学生在精准演绎每一个音符中,提高对本首乐曲音准的把握效果。

教师变换学生以往的学唱方式,利用小乐器为学生演奏乐曲,并引导学生使用小乐器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曲谱的音准有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与常规教学融合,强化音乐素养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善于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探索和分析,也会主动地在活动中消耗自身的精力,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学习活动,学生也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降低学习的质量。所以,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小乐器的演奏方法,在打造趣味课堂氛围中,提高小乐器的普及性。

例如,竖笛就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小乐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竖笛,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竖笛演奏的乐曲,让学生感受竖笛的魅力,萌生演奏竖笛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竖笛,使学生对竖笛的结构以及竖笛的演奏方式有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学习竖笛的演奏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反复的练习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竖笛这一小乐器的演奏形式,有效增强音乐素养。

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呈现小乐器的演奏效果,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再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引入小乐器的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掌握小乐器的演奏方法,有效实现音乐素养的发展。

三、与合作练习融合,强化品德培养

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是现阶段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尝试透过基础音乐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而新课改中倡导了合作学习的活动形式,基于这一活动,学生能够拥有与他人互动、协作的平台,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学习质量。对此,在组织学生学习小乐器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相互指导、相互纠正中,逐步提升练习的水平,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口风琴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乐器,许多学生在小的时候就接触过口风琴,而大多数学生可能没有练过。因此,在口风琴的实际教学中,当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口风琴时,学生会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对此,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并对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观察,判断学生演奏口风琴的能力。之后,教师以优势互补作为分组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成员,保持组内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分层。在分完组后,学生之间展开合作练习,从而在相互帮助中,不断提高练习的质量。

教师先对学生的小乐器演奏能力进行判断,再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创建学生之间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在发展团队合作精神之余,提高练习质量。

四、与因材施教融合,突出学生个性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引入了相同的小乐器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较为积极,而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致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被无限拉大。所以,在组织学生学习小乐器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定自主选择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乐器,并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个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三角铁、口风琴、锣等多种小乐器,打造自选型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教师先依次为学生介绍每种小乐器,并采用示范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之后,教师为学生预留自主思考的时间,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乐器。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小学生的性格较为活泼,兴趣也较为广泛,当学生面对两种乐器纠结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接触后再进行筛选。

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安排自主选择小乐器的学习方式,真正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释放全部的热情,发展自身的个性。

五、评价环节融合,强化反思能力

教育评价环节是课堂施教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教育评价的过程,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的进步,从而在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中,增强对知识的建构效果。在小乐器的学习中,学生演奏小乐器的过程,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反映了学生的不足,所以,在将小乐器引入音乐课堂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优化以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直观地呈现自己的练习效果,以便在接受他人的点评和指导中,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及时改进。

例如,在教学《牧场上的家》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对评价环节进行调整,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当学生利用竖笛完成了演奏练习后,教师为学生创建平台,鼓励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结果,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练习过程。随后,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接着,教师再基于专业视角对学生进行点评。之后,学生综合教师和其他学生意见,改良自己的练习情况,从而逐步提高演奏竖笛的质量。

教师对小乐器教学中的评价环节进行调整,不仅能让学生收获练习小乐器中的成就感,强化学生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和改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练习质量。

总而言之,小乐器在转化抽象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在之后展开音乐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继续重视小乐器的教育工作,主动为学生创建练习小乐器的机会,在打造高效音乐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