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网络价值,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接地气”
作者: 朱小培现代教育资源的出现,扩展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对此,教师可以主动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活动,在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点亮精彩课堂,让课堂更“接地气”。
一、利用网络备课,参照同行经验
备课环节是教师在正式开展教育活动前所做的准备环节,在备课活动中,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也会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解读,同时可以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但是,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备课环节中,教师基本是直接按照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而网络上拥有丰富的同行教育经验,在展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检索网络上的同行案例,以便在参照同行的教案中,削弱备课环节中的主观性,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参照同行的教学经验,提高备课环节的客观性和精准性。在课下,教师可以先在网络上输入“安全记心上”“教案”等字样,查找网络上同行分享的教案。透过对同行教案的分析,教师能够基于同行的视角,完成对课改标准、教材内容、学情的重新解读,逐步确定“认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基础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随后,教师再参照同行的教学设计,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认识生命的特性,让学生更好地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的健康。(2)行为与习惯:能够自觉地遵守交通法规,防止灾害的发生,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等,使学生能够应对一些突发情况。(4)过程与方法:透过问题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安全的知识与技能。紧接着,教师再观看网络上的一些公开课视频,对未来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预判,并进行教学活动的精准安排。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前,教师先参照网络上同行的教学经验,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再根据公开课,科学地设计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有效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整体教育品质。
二、借助微课预习,丰富预习方式
预习环节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环节,在预习环节中,学生会依靠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解读,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解。以往,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的预习资源有限,只有课本和一些教育辅助类书籍,而这些预习资源并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所以,在现代教育资源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后,教师有必要利用微课等资源,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微课,有效优化学生的预习方式,丰富学生的预习资源。在课下,教师先进行教材的解读,指出“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家宪法日的时间”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围绕上述内容,教师进行微课制作,并按照未来课堂教学的顺序,合理安排微课中知识的出现次序。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情况,进行微课时长的调整,避免微课的时间过长,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的情况。微课做好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助力学生在浏览微课、翻阅教材中,有效地提取课本上的内容,对“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家宪法日的时间”等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当学生正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已有的学习经验,快速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增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微课能够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在灵动、多变的学习内容中,快速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有效增强预习的质量,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使用媒体导入,抓住学生目光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施教中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形式也会为学生带来对新课的第一印象。当导入的方式趣味十足时,学生会主动地将目光放在新课上,并积极地进行新课内容的探索和建构;而当导入的方式过于陈旧时,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降低学习新课的质量。所以,在带领学生走进道德与法治的世界时,教师也可以主动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及时而迅速地完成注意力的转变,积极将目光放在新课上,点燃学习新课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的视听资源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课伊始,教师先为学生播放经典影片《西游记》中的场景,促使学生从视听声效并具的画面中,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随后,围绕多媒体中播放的画面,教师提问“画面中展示了怎样的情节呢?”引导学生对画面中的场景进行描述。有学生说:“画面中描述了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来的情节。”教师为学生进行总结和过渡:“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换句话说,是石头为孙悟空赋予了生命,那么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呢?”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顺势为学生播放视频《生命的孕育》,让学生透过视频,直观地看到生命的起源、发展过程,了解到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并点燃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引入本课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积极性。
透过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提高导入环节的趣味性,使学生基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将注意力放在新课上,积极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新授知识的探索。
四、应用网络施教,打造直观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对抽象资源进行直观处理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学习内容,对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在打造直观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正确认识广告》一课时,教师可以应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直观学习情境的创建。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广告画面,使学生透过这些画面,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随后,结合之前播放的广告,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些广告统称为“商业广告”,其目的是为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促进商品的销售。之后,教师继续对学生引导:“除了这些广告外,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广告呢?”随着学生的思考,教师为学生播放电视“京东到家”的情节,使学生基于直观的视角,认识隐性广告,把握隐性广告的特点。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一则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带领学生分析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的区别,增强学生对不同类型广告的认识。
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广告,能够有效打造课堂上的直观情境,化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抽象色彩,促使学生站在相对直观的角度,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资源是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的教育资源,在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发挥网络价值,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灵魂,逐步提高教育的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