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宏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道德品质、实践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生活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品格意志,使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及爱玩的天性,如果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在进入学科知识讲解环节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全面激发,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形成排斥的心理,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契合的内容,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课堂教学的生活性、真实性等特点,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生活化教学法,通过构建不同的生活情境,启迪与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收获知识,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教师可运用现代技术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为学生展现实际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情境的讨论热情,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使学生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目光能够跟随教师的角度投入学习。学生观看视频: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去超市,小男孩想买零食,在超市哭闹不止,即使如此,小男孩的妈妈依旧没有给他买零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视频的情境展开思考,并自觉形成讨论小组,学生在组内相互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生1:我有时候就跟视频中的小男孩一样,为了买到自己想吃的零食,我会央求妈妈给我买,但妈妈就是不给我买,我们俩的命运都一样惨!

生2:我也跟小男孩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就是不爱给我买零食,但是妈妈对于我想要吃水果和蔬菜的要求从来都不拒绝。

师:想必大家都已经意识到零食对我们的健康有危害,所以妈妈不愿意给我们买零食,是妈妈爱我们的表现,对于你们的其他要求,如想要玩具、想要水果等,妈妈也都会尽力地满足你们。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从这个视频中学习到什么呢?

生1:我知道吃零食有害身体健康,我也要试着体谅父母,知道他们不给我买零食是为我好。

生2:我知道妈妈和爸爸是爱我的,都为了我的身体着想。

案例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从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契合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与研究,有利于刺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法,重视生活案例的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以日常生活为基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为学生耐心讲解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世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自身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弱,导致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把握生活化教学法的特点,通过解读生活化案例,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指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与掌握有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家排好队》一课时,为了实现道德与法治的融合发展,教师应积极贯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文明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公平竞争、文明排队的意识。鉴于此,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深入挖掘教学中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因素,关注生活案例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在生活案例解读下,掌握维护自己权利的方法,规范学生的文明举止。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引起学生的话题讨论,教师再为学生讲解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排队秩序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生1:这是一张日常生活中排队等车的图片,有几个人没有排队,准备加塞上车。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可耻了!我非常反感这种行为。

生2:对!尤其是我排队等车时,如果有几人在前面加塞,我就会非常生气,有时候会问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师:这种经历想必大家都体验过,正是因为有几名不排队等车的人,所以使排队秩序更加混乱,同学们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排队呢?

生1:在上学时,我们要排队喝水、排队上楼。

生2:在购买电影票时,我们也要排队买票。

师:同学们说得对!我们不要向不文明的人学习,我们要坚决排好队,维护排队秩序,同时也要向不文明排队的人说“不”,及时纠正他人的错误,才能使社会更加文明。

案例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联,通过引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排队现象,拉近学生与学习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同时,教师为学生耐心讲解生活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案例,进一步感知自己日常行为的正确与否,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秩序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同时,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例充分结合,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侧重生活实例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生活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不断发挥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注重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的创建与挖掘,引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能够投身于学习实践中。同时,教师及时运用电子白板,积极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旅游的经历,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发挥了生活化教学的优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案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能优化教材课本的内容,实现教学的创新与变革,深入挖掘教学中与生活有关的内容,积极打造生活化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感知学科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并对生活实例展开合理解读,能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胜利希望小学)(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