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项目式学习 构建实效科学课堂

作者: 侯春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途径进行知识建构的活动。相较于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形式来说,项目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入理解知识。但从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来看,存在项目教学法运用低效的情况,以至于学生无法基于项目活动感知到科学世界的精彩。所以,为了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真正彰显项目教学法的教育价值,教师有必要对项目式学习方式的细节进行调整,做好项目内容的确定,项目小组人员的科学安排等。

一、结合教学内容,确定项目

项目式学习活动是依托具体项目开展的,因此,项目选择是否准确、是否合理,都会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科学课堂上运用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也应重视项目的具体选择,为项目活动的有效实施做好铺垫。同时,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强化科学素养,教师要主动解读教材上的科学知识,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等,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项目内容。

例如,在教学《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为了有效体现项目活动的优势,教师就可先解读教材,再合理设计项目内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确定“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溶解现象”等,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等知识,对固体溶解在水中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正确学习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教师就可为学生设定“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项目。在对这一项目进行实验探究后,学生也能逐步认识到固体的沉浮并非由其质量决定,而是由其材料、性质决定。

项目内容是学生开展项目的基础和前提,在科学课堂上设定了项目式学习方式后,教师也要为学生设定包含科学知识的项目内容,以便学生透过项目掌握科学知识。

二、基于学生差异,科学分组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在科学课堂上,当教师为学生安排了一个项目后,学生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因此,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小组,引导学生依靠小组的智慧,共同完成项目。但有的教师经常按照座位的远近分配组员,以至于组与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小组完成项目的进度也参差不齐。对此,为了提升全体学生操作项目的进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性格特点等进行分析,以便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安排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促进项目有序实施。

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基于自己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恰当地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小组。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创建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将塞有纸团的杯子倒扣在鱼缸中,再往鱼缸中注水,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的纸团是否会浸湿,以便学生对空气的性质进行初步感知。然后,为了让学生对比“水”与“空气”的异同,教师为学生设定“探究水与空气的异同”的项目,并根据之前的观察,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安排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既有对空气性质掌握较好的学生,也有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互助小组中展开互动活动,以便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探究项目。

案例中,教师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再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项目小组中成员的安排,能够有效避免组与组之间差异过大的现象,从而使全体学生协调一致地掌握科学知识。

三、制定实施计划,有序开展

科学课堂上,当为学生设定了项目学习活动,并为学生安排了项目小组后,教师发现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常会出现“找不到头绪”的情况。对此,在学生正式实施项目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以便学生可以按计划开展项目,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的实施质量。另外,在学生制定项目计划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能力有限,制定的计划会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协助学生改良计划,让项目实施计划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例如,在教学《肺和呼吸》一课时,教师设定了“用澄清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项目后,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商讨,制定本组实施项目的计划。有的小组提出:(1)明确项目的原理;(2)确定项目的实施步骤;(3)准备项目的材料;(4)进行人员的具体分工等。然后,教师请每组的代表,展示本组制定的项目计划,并引导学生逐步改进计划中的不足,以便使每个小组可以基于详细的计划有序开展项目。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能让项目的实施过程变得更加有序,促使学生在合理分工、依序操作中,逐步完成项目,从而透过项目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四、定位教师角色,有效引导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项目学习活动的一大特色,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没有存在的价值,相反,这会要求教师以更好的姿态存在于课堂之中,引领整个学习活动。所以,在科学课堂上设定项目活动后,教师也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密切观察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以便在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帮助他们探究解决项目的途径,加快其项目实施的进度。此外,教师也可扮演“监督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时,当教师为学生设定“探究暗盒里的电路”的项目后,教师先为学生创建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科学素养,对这一项目进行探究和实践。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围绕在学生的身边,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以及学生的状态,当发现有学生“面露难色”停止操作时,教师及时上前询问,并帮助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快学生探究的进度。

案例中,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和位置进行重新定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体现项目学习活动的优势,并加快学生操作项目的进度,从而真正提升项目活动的实施质量。

五、注重结果呈现,引导改进

教育评价是课堂施教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的环节,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的学习状态。但是,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评缺少一定的针对性,以至于学生无法进行精准改进。而实践性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最大特性,因此,在完成项目后,学生也会获得一定的项目成果,这一成果不仅代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也代表了学生实施项目的状态,对此,项目成果能够辅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使学生针对自己的项目成果进行反思、改进。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教师设定“制作一个电磁铁”的项目后,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制作出一个电磁铁,这个电磁铁就代表了项目成果。然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并讲述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以便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整个项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互评,使学生从同伴的口中获得点评意见,然后教师再站在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进步及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多元点评意见中获得成长。

案例中,教师根据项目活动的特色,为学生优化评价形式,真正强化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获得相对全面的指导意见,从而让学生在精准反思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总之,项目式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项目活动,主动为学生创建项目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契合成长需求的活动形式中,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