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具化与实施
作者: 张咏梅 蒋莉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更强调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从“教书”到“育人”,由浅入深的学习需要,单元整体教学成为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关键抓手。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让每一位普通教师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实现高质量使用教材,真正达到立德树人?重庆市小学语文团队(以下简称“重庆小语”)在省域整体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了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路径与方法。
一、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具化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整体教学”为理论依据,依据课标、教材、学情来统筹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组织环节与活动、教学时间等。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如何真正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立足素养导向,重庆小语把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具化为“课程育人、儿童立场、系统思维、积极语用”,并以此作为省域语文课程实施理念,推动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用好教材,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提供参考。
单元整体教学十六字理念是一个整体,共同指向人的发展。
课程育人指向课堂教学的高度,强调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通过每节课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思考,逐渐形成语文课程观。
儿童立场指向课堂教学的温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一个个活动设计、一次次对话细节中,持续不断地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有“学生观”。
系统思维指向课堂教学的精度,强调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教师系统梳理单元主题下的学习内容与结构,确定好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到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立意点,形成整体观。
积极语用指向课堂教学的广度,强调学生语用动机与学生“听说读写视思评”全语用和内思外评的深度语用行为,整个过程中教师逐步形成全面的语用教育观。(潘涌、赵丹《语文教育:走向积极语用新境界》)
二、单元整体教学价值意义
随着单元整体教学十六字理念具化与实践的深入,重庆小语大面积、大幅度出现了好课,整体呈现出一种统筹谋划、生机勃勃、崭新的教学样态。究其缘由,十六字理念的具化聚焦了素养形成、教材价值、教师立场三大核心。
素养形成。2022年版课标背景下更强调结构化的知识建构和典型学科实践,以期促进素养的形成。基于素养形成,重庆小语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具化时,提出了强调整体性和结构化的“系统思维”,凸显儿童学习主体的“儿童立场”,同时彰显完整发展与学科语用特点,提出了“课程育人、积极语用”。这十六字理念形象生动地为一线教师搭建了课程理解的桥梁,为素养落地课堂提供了教学理念与达成路径,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行为转变。重庆小语单元整体教学十六字理念,助力一线教师更好地践行课标,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素养真正落地。
教材价值。统编本教材是一线教师落实课标的主要载体。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尝试建立了语文训练体系,每单元、每课都含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依托教材整体的编排特点,十六字理念指引教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观照教材训练目标的连续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综合性,在纵横交错的立体空间、时间里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十六字理念下的普通教师,将由过去的单篇走向单元,由单点走向系统,思维方式逐步完成升级。同时,十六字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沿用和执行,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不断助推教学内容的优化;教材的育人价值也在十六字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彰显。
教师立场。课程改革到现在,为什么大部分的一线教师教学之前怎么样,现在依然怎么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线普通教师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精准的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学习活动、学习工具设计路径与方法。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指出,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推动课标与教材的有机衔接和相互关照,整体统筹,逐步改进教学,而不是片面迎合,只追求概念和形式上的创新。因此,教师要在依托教材、吃透教材上下功夫,积极贯彻课标理念,稳步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三、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要点
这样的十六字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施时,要关注哪些具体的实施要点才能真的做出好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呢?
课程育人。一是解读教材时充分挖掘育人价值:每节课都应该有一个价值统领,处处贯穿、渗透立德树人,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学生学习的每一课,教师都可以反复追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让立德树人不是空话。二是课堂实施,着力体现育人导向。单元整体教学的十六字理念,“课程育人”之所以为首,就是要强调每一课的每一个环节设计、每一句师生对话等,都要站在课程育人高度来思考,都要以课程育人来统领全课设计与实施。育人先育己,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每一个言行背后都体现出育人思想和观念。只有这样,课堂于学生而言才是深刻难忘的,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是能平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看见儿童。平视儿童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儿童是平等的,能让儿童有安全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我的真实呈现;发现儿童,则是真正找到儿童学习这一课的起点、难点,对整堂课的真实学情有具体的把握;引领儿童则是教师带领儿童聚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充分展开体验、经历和探究;看见儿童,是强调作为教师不要习以为常地只关注反应最快的这一类学生,而是心中要装着不同类别的所有学生,一节课的学习,要面对人人,让人人动起来,看得见人人的生长。简单来说,有“儿童立场”的课,要真、要柔、要具体、要充分,要有课堂教学的温度。有“儿童立场”的课,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每一个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强调纵横联系解读教材,目标定位精准化;学习活动相互关联,学习内容结构化。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教师用纵横勾连的方式分析教材,把每一课、每一个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放在整个小学语文的课程体系里去思考,去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去结构化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逐渐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整体观,更好地找到这一节课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真正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突破重难点,落实“一课一得”。
积极语用。积极语用则是指创设真实情境,促进主动学习;拓展实践运用,促进素养形成。素养的形成需要情境和反思,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生活性。素养的形成是要“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教学中只有真正与学生的生活发生链接,校内校外联动融合,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言语经验,提高语文能力,才可能生成语文素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进行积极语用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