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设计低段“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
作者: 杨潇 徐颖
重庆小语用“课程育人、儿童立场、系统思维、积极语用”搭建2022年版课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设计聚焦系统思维,将“梳理与探究”这一典型语文学习活动与单元特点、文本特点相结合,力求从一个点着手,深入理解与落实课标精神。
一、基于系统思维的备课思考
1.什么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经过训练的、高度结构化的、把握本质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而非部分,从动态而非静态,从过程而非阶段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昝廷全《系统思维》)将系统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是指由过去的单篇走向单元,由单点走向系统。作为教学者,教师的思维方式同样需要升级,要在纵横交错的立体空间、时间里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2.“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中隐含的系统思维
“梳理与探究”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四种语文实践活动之一,包含识字写字、汉字构字特点及规律、语言文字运用规范、语感的形成、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的积累等内容。作为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从字面意思看,“梳理”即系统整理,就是运用列表格、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对已经学习的零散知识和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结构化的归类整理。“探究”即探索研究,即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学习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问题,通过观察、比较、预测、推理、判断、合作等语文或跨学科学习手段,探究原因、查找资料、寻求对策,最终解决问题”(谭畅《基于“梳理与探究”的情境、任务与评价设置》)。从创设新情境、设计综合性任务、搭建活动支架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探究的教学设计,是关注学习结构、学习过程、学习整合的系统思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3.对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系统性思考
(1)单元主题的内在逻辑。
二年级上册一共编排了两个大自然主题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和第七单元“人与自然”。第一单元侧重体现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有助于学生知晓一些自然规律、科学道理。第七单元则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侧重通过想象来表现人对大自然这一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从关注客观世界,到用人的眼光主观反映客观世界,这样的单元体系体现了认知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结构化特征明显,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
(2)语文要素的立体建构。
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相互推动,每一课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让语文要素的学习变得系统化、立体化。《古诗二首》侧重训练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的能力;《雾在哪里》侧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句式练习说话;《雪孩子》侧重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美好的心灵。这三种展开想象理解课文的方法是循序渐进、有层次的,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推进,让本单元的训练呈现系统化、立体化。
4.对《雾在哪里》文本的系统性思考
(1)生字词特点。
本课的生字词呈现“结构性”特点。一是可以依据同音字、形近字、翘舌音、平舌音等进一步梳理,将生字词进行分类,让生字词之间建立关联;二是建构生字词学习的内在逻辑,将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结合字形字义,初步感受课文结构,发现雾孩子的特点,让生字学习与课文理解之间建立关联。
(2)句式特点。
本课的句式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一是课文以雾孩子的“我要把……藏起来”几句话为线索将课文内容串联起来,因此学生需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勾画,梳理出雾孩子说的话,读出相应的语气,感受雾孩子“淘气”的特点。二是这几句话句式的表达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感叹句与疑问句的语气,梳理出雾孩子藏别人和藏自己的区别,进一步丰富对雾作为故事人物和自然现象的双重认识。让句式学习与理解课文、感受人物之间建立关联。
(3)构段特点。
本课的构段呈现出规律性的特点。本课段落结构整齐、生动活泼、充满想象,善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课文第3、4和第6自然段都是通过“雾在哪里?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样?”描写雾的特点,这样有规律的表达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段落学习与课文理解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打开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
从以上对单元结构、文本结构的备课思考可以看出,《雾在哪里》一课的生字词、句式、段落层次性、结构化特征明显,由易到难,思维逐渐提升,教学内容符合系统思维的特点,也符合“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的特点。
二、基于系统思维的活动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文本的整体结构和相互关联,本课教学围绕生字词、句式、段落部分,基于系统思维设计了三个“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旨在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儿童主动探究的意识。
1.围绕生字词设计“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
以“梳理生字词,发现与探究”为活动一,活动指向“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能根据汉字的音形义进行梳理与探究,初步认识‘雾孩子’”。通过发现“暗”和“岸”两个读音相同的字和“躲”“藏”两个意思相近的字,进一步引导学生给词语分类,同时以“雾是个怎样的孩子”串联文本内容,让学生在生字的“梳理与探究”中初步感受作者眼里的雾孩子“淘气”的特点。
2.围绕句式设计“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
以“梳理句子,发现与探究”为活动二,活动指向“能读好雾孩子说话的语气,根据雾孩子说的话进行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相同的是都有“藏”字,但是藏别人和藏自己又有所不同,同时几句话的叙事模式都是“我要把……藏起来”,引导学生将阅读焦点从情节内容转移到语言形式,展开想象,模仿表达。
3.围绕段落设计“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
以“梳理段落,发现与探究”为活动三,活动指向“能读好故事,根据段落的叙事模式进行梳理与探究”。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段落的表达密码:先写雾孩子说的话,再写雾孩子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来之后的景色。通过这样的梳理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眼中的雾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基于系统思维的价值反思
1.基于系统思维的“梳理与探究”活动遵循了儿童立场
反观三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活动一指向结合汉字的音形义学习“雾”,走进故事,初步认识雾孩子;活动二指向雾孩子说话的语气,通过梳理句子发现相同与不同,学习表达方式,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丰富对雾孩子的认识;活动三指向表达方式的学习,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最后将“雾”送回家,认识雾这一自然现象。
从识字写字到阅读理解,再到表达交流,要求逐渐提升,思考逐渐深入,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符合低段学生的一般学习规律,遵循了儿童立场。
2.基于系统思维的“梳理与探究”活动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顺应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同时,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自然可以从教师的“教”转向自主的“学”。2022年版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主题性、任务性,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在一个“大主题”“大任务”中进行教学,本例以“认识雾孩子”为学习主题,在这样的主题统整下,聚焦“你发现雾是怎样一个孩子”这个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梳理生字词、梳理句子、梳理段落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对雾孩子的认识。这样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层层深入学习的过程,所以最后学生能认识到“雾”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儿童思维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
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站稳儿童立场,基于系统思维设计典型的学习活动,这既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体现了对2022年版课标的转化落实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
认识雾孩子。
情境任务: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复习生字词“蝌蚪”“冰雹”“雪”“蒲公英”“豌豆”“苍耳”,并通过归类整理发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有自己奇特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认识雾孩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能根据汉字的音形义进行梳理与探究,初步认识“雾孩子”。
2.能读好雾孩子说话的语
气,根据雾孩子说的话进行梳理与探究,展开想象,进一步认识“雾孩子”。
3.能读好故事,根据段的叙事模式进行梳理与探究,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眼中的“雾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回忆大自然的孩子
1.回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中藏着哪些大自然的孩子。(复习“蝌蚪、冰雹、雪、蒲公英、豌豆、苍耳”等生字词)
2.按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给生字词分类,展开想象,关联人与自然。
3.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认识神奇的大自然。
(设计意图:从单元整体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走进本课的学习,通过生字词的梳理归类,将汉字的构字规律与大自然中不同事物的特点相关联,让学生在探索大自然的好奇中开启本课的学习任务。)
活动一:梳理字词,发现与探究
1.读一读生字词,读准字音,强调“藏”“甚至”的读音。
2.发现读音相同的两个字:
“岸”“暗”。
(1)根据意思说区别。
(2)根据字形记一记。
3.发现意思相近的两个字
“躲”“藏”。
(1)根据字源记一记。
(2)借助组词记一记。
4.梳理生字词,我们发现雾是个怎样的孩子——淘气。(板书:淘气)
小结:真有意思,梳理生字词,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藏着这么多秘密。
(设计意图:生字词学习是低段学生的学习重点。对重点生字词的梳理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义的概念,同时,梳理生字词与课文的内在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眼里的雾孩子的特点。)
活动二:梳理句子,发现与探究
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筛选、勾画、梳理找出雾孩子说的话:淘气的雾孩子会说些什么?把生字词送回课文,去读一读,找一找。
2.引导学生读好雾孩子说话的语气:淘气的孩子会怎样说这些话呢?自己读一读。
3.通过对比朗读,发现句式相同点:读着读着,你发现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板书:藏)
4.发现不同:原来雾孩子真的很喜欢藏的游戏,那他藏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同呢?
5.引导学生结合句式初步想象:想一想,如果你是雾孩子,你还要把什么藏起来?
6.在梳理句式的过程中进一
步丰富对雾孩子的认识:看来,在你们眼中,雾是万物皆可藏呀。现在,你觉得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梳理雾孩子说的话,我们对雾孩子有了更多的认识,雾孩子这么说了,他这么做了吗?我们继续读故事。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雾孩子说的话,读好句子的语气。通过对句子的梳理与探究,发现相似句式的表达规律,梳理出雾藏的事物以及雾的可爱、淘气,在朗读、比较、想象中丰富对雾的认识。)
活动三:梳理段落,发现与探究
1.有一天,雾孩子飞到海上,他说要把大海藏起来,他真的这样做了吗?自己读一读故事。
2.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雾孩子说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带着问题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引导学生发现第3自然段的表达规律)
3.故事中还有几段和这段“长”得很像,大家自己读一读。(放手让学生继续发现段落的表达规律)
4.读着读着,你们有没有发现,雾孩子藏别人和藏自己的结果有什么不同?雾还会来到哪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发现自然现象,并继续想象,练习说话。)
5.同学们,在作者眼中,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们眼中,雾又是什么呢?
小结:通过对故事的梳理,我们对雾有了丰富的认识,老师要把大拇指送给每一位同学。最后,你们能写好这节课要写的字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课文,不断从“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逐渐发现叙事模式,将阅读焦点从情节内容转移到语言形式。对段落的梳理探究活动是有层次的,进一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表达,丰富学生对雾的认识,帮助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
活动四:生字书写
1.出示“岸”字的书写动画,一看笔顺,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
2.描一个,写一个,比一比谁的书写能得到三颗星。(出示评价标准)
3.结合评价标准进行点评。
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生字、梳理句子、梳理故事,认识了一位神奇的朋友——雾,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朋友等着我们去发现,让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多大自然的孩子吧。
板书设计:
20 雾在哪里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