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情境,实现交际育人
作者: 胡平 黄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所以,我们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可见,真实情境的创设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安慰”是四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本文尝试对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行分析,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研究和反思,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创设真实情境,实现交际育人。
一、问题分析:脱离儿童立场,未创设真实情境
1.未平视儿童:创设了“假情境”
针对导入创设的情境,以上一届学生返校探望时吐槽教师长胖为例,让学生试着体会教师尴尬、郁闷、难受的心情,然后进行简单的安慰。这一情境虽顾及到了现场课堂的观赏性,但不完全贴近学生,没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不能让他们入情入境,参与课堂。
课后笔者梳理出了情境创设的不恰当之处:其一,教师本身不算太胖,说胖有些言过其实;其二,学生对于“胖”与“瘦”的认知本就不一样,难免会造成“以瘦为美,以胖为丑”的不良价值观引领;其三,对于被人说胖,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实体验,无法对老师进行共情安慰。
2.未发现儿童:支架搭建局限、不够柔化
支架搭设之初,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起点、难点未准确把握,因此,搭建的三种安慰方法支架——“肯定和鼓励”“帮助和建议”“讲类似事例”,较为概念化,很生硬。学生利用教科书中的三个情境进行模拟安慰时,仅停留在能用上安慰的方法说话,不能关注具体情境和被安慰的对象而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安慰都是依循着自己的认知进行,没有站在被安慰人角度思考,是基于本我的和局限的安慰。没有完成从个体向群体性的过渡,更没有走向对他人、社会的关注。那要如何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才能让课堂上真情流淌、真言迸发,展现课堂的育人价值呢?
二、解决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实现交际育人
1.基于真实情境,点燃交际动机
在实践中,本课以直播现场作为真实的情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基于真实情境的唤醒:其一,让学生跟同桌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其二,抽生全班分享感受,对于不同感受,即时给予共情和安慰;其三,笔者再分享自己在直播现场上课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尝试安慰自己。基于儿童立场平视儿童,奠定了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的示弱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安全感,引发了后续交流中的从点到面的广泛参与,更真实、真诚的课堂生成。
亲历真实安慰情境后,教师回归功能本位,引导交际应对,用以干预、指导学生未来的生活。
2.创设虚拟真实,助力支架搭建
本研究对这堂课已有的设计做了切片分析,追溯学生真实的表达应对,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学生除了口中有“术”,更能做到心中有“人”。
由此,在追溯儿童的思维轨迹,引发他们对周围人、周围世界的关注与思考的过程中,本课搭设了一个新的方法支架:让学生在安慰时能关注具体情境,“关注事”;关注被安慰的对象,“关注人”。在“关注人”这个支架中,衍生出3个小支架,分别是:关注被安慰人的性格、生活经历,还有当时内心的感受。让安慰的思维慢慢展开,安慰的方式变得有迹可循。
而这个小小的改变最终成为了这堂课最大的亮点,这就是儿童在课堂上真实的成长,也更体现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真实容纳,这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儿童立场”,还有课程的“育人价值”。
“安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关注具体情境和被安慰的对象,思考被安慰人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2.能选择肯定和鼓励、建议和帮助、讲类似事例等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
3.知道安慰是一种美德,能够用真诚去帮助需要安慰的人,并在得到安慰时心存感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交际语境,激发安慰需求。
(1)“一堂特别的公开课”引入。
对于公开课,同学们是有经验的,但是今天的这堂公开课可是很特别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视频的另一头,有十位评委,还有上千位来自重庆市各区县的语文老师正在线上观看咱们上课。来,跟镜头前的老师们打个招呼。
(2)同桌倾诉谈现场感受并分享。
(3)师生共情,言说自己内心的紧张、忐忑,生尝试安慰老师。
(4)师揭示主题“安慰”,板书课题,并在课题下方画一个笑脸。
(设计意图:开课五分钟,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基于真实语境的开课唤醒,让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苏醒”到“清醒”,再到“活跃”。从交流真实感受,到老师分享心声,再到共情安慰……)
2.进入课本情境,尝试有效安慰。
(1)走进情境一:
①音频播放情境一。
②学生了解事件,体会心情并尝试安慰。(师相机板贴词卡“你可以……”“你已经……”)
(2)同桌合作情境二、情境三。
出示合作要求:
①从情境二、情境三中选择一个情境。
②想想发生了什么事,被安慰人的心情怎么样?
③尝试对他进行安慰。
(3)走进情境二:
①音频播放情境二。
②生自由安慰,师相机表扬学生能借助适当的语调进行安慰。
③学生评价:刚才谁的安慰更能打动你?
(4)走进情境三:
①音频播放情境三。
②生自由安慰,师相机评价。
③播放微课,了解这块手表背后的故事。
④师引导学生关注事和人进行安慰。
⑤师引导学生用“我曾经……”的句式进行安慰,板贴词卡“我曾经……”。
(5)师小结。(板书:关注事、关注人。)
(设计意图:从四年级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和认知发展的现状出发,以课本中的三个场景进行模拟安慰,这是老师对四年级学生已有安慰能力的一种前测。在师生共同建构安慰方法的过程中,柔化了安慰方式上的一些概念,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在已有基础上掌握有效的安慰方法。再通过观看微课,引导学生在安慰时关注具体情境和被安慰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安慰就更加有效了。)
3.回归真实情境,丰富安慰经验。
(1)和同桌倾诉不顺心的事。
(2)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
被安慰人:倾诉自己的烦心事,把事情讲清楚;倾听安慰后,作出回应。
安慰的人:倾听被安慰人的经历; 选择合适的方法,轮流进行安慰。
温馨提示:控制音量,小声说话,不影响其他组的讨论。
(3)小组展示。
①师采访被安慰者,共情说感受。
②展示小组安慰的人轮流安慰被安慰人,台下的同学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③生举心情指示牌进行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借助恰当的肢体语言进行安慰。
④引导安慰者与被安慰者交流互动,安慰者在得到安慰时心存感激。
(设计意图:从课本中的场景,回到需要安慰的真实场景,增加学生安慰的真实感和对象感,被安慰人也会有真实的体验和反馈。引导学生在巩固“关注具体情境和被安慰的对象,选择合适安慰方式这一技能的同时,将思维路径外显。心情指示牌的运用,让学生能用更显性的方式进行课堂评价。)
4.关注安慰金句,感悟美德智慧。
(1)出示春节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时的两个场景,感悟安慰的智慧。
师:表妹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奶奶把碎片捡起来说:“孩子,别怕!别怕!岁岁平安!”岁岁平安,寓意着表妹以后每一岁都会——(生:平平安安。)
师:表哥被公司裁员,爸爸笑着说:“没关系,年轻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表哥丢了一份工作,也许后面他会找到——(生:更好的工作。)
(2)那能说出这些安慰话语
的人,会是怎样的人?
(3)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善良、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竭尽所能地释放自己的善意。哪怕我们的安慰不能让他人完全释怀,至少也能为他的心灵撒下一缕阳光,温暖他的心房……(板书将哭脸变笑脸)
(设计意图:关联真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引领学生去发现安慰中蕴含的美德和智慧,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乐观、开朗、豁达的人,学会关心他人,竭尽所能地去释放善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课堂,还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更是铸魂培根、启智润心的“育人”课堂。)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