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思考

作者: 任芝军 王美艳 张长平

[摘 要]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构建链条式“党建+”引领育人机制,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全周期培养制度,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打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等多重举措,以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其中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思想和做法以期为我国同类院校的工科专业教学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德才兼备;基层教学组织;党建+;师资培训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思政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生态文明通识课‘渐进驱动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22STWM0404);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21GJJG047);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类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2019GJJG054);2020年度河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党建+课程思政’体系下环境类专业教师育人队伍的构建与实践”(202003011)

[作者简介] 任芝军(1978—),男,山东聊城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王美艳(1985—),女,河南濮阳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高等教育研究;张长平(1972—),女,天津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21-04 [收稿日期] 2023-02-02

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主要内容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其教学学术组织作用,系统推进教学理念、质量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三全育人”有效落实,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1-2]。在破解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体系和教学能力提升方面,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通过提出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构建链条式“党建+”引领育人机制,制定教师教学成长不同阶段教学能力的建设规划和重点举措,建立教学能力全周期培养制度,打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等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多重举措。

1.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构建教学能力建设新体系。系统构建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新体系,推动课堂教学规范、在线教学规范、考核评价规范等制度建设。在原有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学院成立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重点负责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教学团队等13个院级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的管理与考核,制定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开展学院课程评估,组织课程实施和评价,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完善课堂改革的教学模式等相关工作。实现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全覆盖,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有效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服务于一流专业建设、优质课程(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成果培育等教学学术研究与改革,持续提高专业、课程(群)建设水平,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变革。

学院获批1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校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2.传承“以德育人”,构建链条式“党建+”引领育人机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课堂育人矩阵。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结合专业特色,形成以党委统筹领导,基层教学组织推进,专业课教师主体实施,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协同推进的院内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建立了以课程思政示范课为主导的“能源与环境课程思政建设群”[3-5]。具体做法为:课程群建设要求多门课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以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为载体,从专业层面确定总体德育目标和思政元素挖掘要求,并将目标分解到各示范课程,在顶层设计上实现理想成长教育与专业发展教育的有机联系。同时,结合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和星级党支部评选创建活动,推进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确保人才培养政治方向。强化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两学一做”重要内容,把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估党支部建设质量的重要方面,引领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近三年,学院积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技能,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项,6门课程参与河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双百计划”;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专题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专题项目8项。连续4年获校级课程思政类教学竞赛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获奖教师共68人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认可,其改革成效以“专业—院内—院外—校外”的形式辐射,推送人民网说课视频项目4项,新华思政微课视频项目1项,课程思政成员多次受邀做校内外的课程思政讲座和授课示范,并在人民网开展全国直播1次。

3.以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目标,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制定了教师教学成长不同阶段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和重点举措,建立教学能力全周期培养制度。学院构建了“新手教师发展基本能力和基本教学能力、骨干教师发展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优秀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新教师积极听老教师讲课和优秀教师示范课,为老教师助课,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6-7]。基层教学组织尤其注重与同行和专家的沟通,在鼓励青年及新入职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培训的同时,支持青年教师多次参加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研讨会议,这不仅能够精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理念与精神前瞻的机会;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开展青年元光学者“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工程、教学竞赛系列培训和课程思政系列培训,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聘请校内外一些德高望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或者科研成果突出的教授担任主讲教师,传经授道;青年教师在正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前,必须进行试讲,团队对其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独立承担部分章节或实验、实习的教学工作。

近三年,青年教学荣获各类教学竞赛奖项50余项,其中包括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河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及各类校级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4.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基础,坚持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与挑战度的建设,构建形成了价值引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包括: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课程,如通识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专业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传热学”等;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购置先进合理的实验教学设备,承担包括“流体力学”“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内的14门课程涉及的虚拟仿真实验,年虚拟实验室课时达200学时。

建立教学资源库。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国际、国内学术、产业发展论坛、研讨会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资源库,动态更新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将资源库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覆盖专业核心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现代教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体验度;注重教学科研结合,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和应用元素,实时引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最新进展等,同时加大团队教师将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的力度。

秉承“工学并举”的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着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依托学院课程实验平台、课程设计平台、第二课堂平台、科研训练平台、虚拟仿真平台和校政企立体平台,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实践教学。

近三年,学院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获批国家级2项和省部级教改项目14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立项和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指导学生在“节能减排”大赛中获得全国特等/三等奖,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省级以上项目30余项,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本科生464人次,省级获奖率达30%以上。

5.打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完善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形成“校—院—教师”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自我监督,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组织学生科学评教,定期邀请学生座谈,持续跟踪学生的培养质量。院级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实践教学工作,并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建立由院级领导、院级督导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和同行专家组成的四级听课评课制度,加大监控力度。

同时,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健全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配套制度,改革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辅导员制、班导师制和成长导师制并举;制定教学团队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等管理文件的实施细则,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任课教师、科研导师、辅导员、班导师定期交流反馈,共同构建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全方位过程管理模式。构建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引领与导学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择业要求与社会实际的匹配度,既注重同一性培养,也注重多元化培养,促进学生的内涵式发展,通过课上、课下及实践实习等多时间段,对学生思想认识、学习生涯及职业规划全方位提供指导,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专业能力。建立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监控方法与机制[8]。

坚持“一个也不放弃,一个也不掉队”的理念,提出多项措施,力求逐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学院通过设置学生党员一对一帮扶政策,不仅对学生党员帮扶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设立了竞争机制,希望学生党员可以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提高成绩,争取百分之百地达到毕业授位要求。

教学管理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和社会满意度高。近三年,教师获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63人次。学业预警工作的实行,在学生中起到明显的成效。帮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提高上课出勤率、降低不及格率、提高平均学分绩点有所帮助,三年来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达到100%。

二、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找准创新突破口。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不断前行和探索中,通过提出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提出了以“党建+”引领为中心的育人机制,制定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打造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等多维度措施,以促进基层教学组织的全面发展,以期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纯泉,沈传波,陈红汉,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践[J].高教学刊,2022,8(31):67-70+75.

[2]吴林峰,郭飞,王文.高校工科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1(20):144-145.

[3]王美艳,张长平,黄超,等.新时代工科院系“课程思政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1,43(4):40-45+59.

[4]王美艳,张长平,任芝军,等.“党建+课程思政”模式下工科专业“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J].决策探索(中),2021(2):41-42.

[5]任芝军,商植桐,赵艺因,等.“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初探:以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1,8(68):45-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