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应急特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赵娟 赵楠楠
[摘 要] 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指了解、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从理论研究、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开设以培养学术素养为目标的学术英语选修课和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行业英语选修课,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最终构建服务学校定位、院系发展、学生需求的应急特色选修课程体系,实现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关键词] 需求分析;大学英语;应急特色;选修课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防灾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应急特色选修课体系构建研究”(JY2022RC02)
[作者简介] 赵 娟(1979—),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防灾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赵楠楠(1988—),女,黑龙江林口人,硕士,防灾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57-04 [收稿日期] 2023-02-01
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高校人文教育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具有量多面广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服务于“高校使命、院系发展、学生需求”的多层次目标,强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关照院校差异性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前提下,拥有建立“适量”不确定性的、动态开放的、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自主权。同时,《指南》还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工具兼人文”的双重属性,是学生日常交流和职业发展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实现高层次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然而,近年来,由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权重有所调整,高校通用英语的课时和学分明显缩减,再加上语言教学的学科归属和专业认同模糊,使得“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作为一所具有应急特色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一直以来,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如“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内容并未体现出学校的应急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维度,学生在结束“大学英语”课程修读后能够符合个人学习需求的英语选修课程选择较少等诸多问题。因此,无论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外部环境出发,还是从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依据学校自身优势和资源,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大学英语应急特色选修课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课程设置[1]。目前,需求分析中最常引用的定义来自Brown,他认为需求分析是有关信息收集过程的活动。课程设计者需要考虑这些重要信息,以满足特定学习者群体的需求[2]。在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指了解、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在国外,外语教学需求分析的研究主要有John Munby的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TSA)、Allwright的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A)、Hutchinson和Water的需求分析模型以及Dudley Evan和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国内研究外语需求分析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夏纪梅、孔宪、王海啸、蔡基刚、陈冰冰等专家和学者,研究范围涉及需求分析理论研究、需求分析与外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需求分析与外语单项技能研究以及学生需求分析研究等。这些研究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实践指导,但是鲜有学者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设置。
二、应急特色选修课体系构建
深入研究需求分析理论,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可以通过开设学术英语选修课程和行业英语选修课程,实现构建服务学校定位、院系发展、学生需求的应急特色选修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语言并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选修课开设范围及目的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体现应急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培养学术素养为目标的学术英语选修课程和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行业英语选修课程。通过开设学术英语选修课程,帮助学生用英语准确、得体地表达意见和观点,查阅英文文献,用英语陈述与演示,了解学术规范并用正确语体撰写英文论文;通过开设行业英语选修课程对接学生就业方向和目标岗位,实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该体系的构建模式见图1。
(二)选修课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编写应急特色选修课讲义,充分体现校本特色,涵盖与应急相关的总体概念、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舆情引导等方面,对专业术语、操作性术语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应急相关的基本英文表达。在开课前制作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课件,并灵活设计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选修课修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选修课教学实践过程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及师资情况,新开设“学术英语视听说”及“应急英语阅读与思辨”两门特色选修课程。选修课主讲教师将需求分析理论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评价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1.“学术英语视听说”课程。选修课“学术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教师在每单元的教学中围绕一个主题,以长短相宜的英语学术讲座展开,并配有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涉及各类实用的听说微技巧和学术口语技能,教学中融入自然灾害、环境等相关热点话题,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对话策略,正确表达观点,并对他人所讲内容做出恰当、积极的回应,确保交流顺利展开。例如,在主题为Forces of Nature(自然的力量)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利用语境词汇教学、听力技能训练、演讲技能训练和课后任务四个环节完成本单元教学。
首先,教师通过讲解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技巧,让学生初步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词汇,进行语境词汇教学。教师将与语境相关的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进行筛选,集中展示在幻灯片上,通过设计连线题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对筛选的词汇进行初步了解和识记,完成推断词义的训练。如在讲解本单元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教师筛选出mean、glacier、culprit、fossil fuel、precipitation、consequence、mitigate、curb、infrastructure等重点词汇,并将这些词汇的释义以乱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匹配。如在讲解culprit这一单词时,通过单词culprit的前后句意,结合文章讲述气候变暖的主题,可推测“由于人类向空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很容易选出culprit对应释义为“reason for something bad(问题的起因)”。
在听力技能训练中,教师采用技巧和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以视频听力练习为载体,讨论演讲内容、演讲者观点的独特性、呈现观点的方式方法等。本教学单元借助视频《你现在能做些什么来拯救地球?》,将讲座分解,以慢动作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识别演讲者态度。
结合视听材料,教师设计了讨论环节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就“目前,全球变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和“为了创建一个更加健康和绿色的未来,政府应当采取何种行动或制定什么政策,你有什么建议?”等问题进行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辨和讨论,教师围绕这两个预设问题,列出了与题目密切相关的短语,如higher temperatures、heavier storms、shrinking glaciers、sea-level rise、food supply、shifting species等,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短语,通过雨课堂弹幕的形式展示所思所想,并将思辨的结果通过雨课堂弹幕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结合课堂掌握的相关知识和个人经历,将managing、encouraging、environment、correct protection、properly regulating、sustainable resources、products、transportation、innovation、recycling bicycles、energy、technological、non-polluted等词汇展示在弹幕中,既检测了个人的词汇储备,也为其他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参考。雨课堂弹幕功能的使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掌握听力技巧的同时,增强互动,共同学习。
在演讲技能训练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视频听力任务,让学生以可视化、直观化的方式感受正确站姿在演示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注意避免演讲中多余的无意识肢体行为。随后让学生思考在演讲时可以通过哪些肢体行为展现出自信。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PPT展示的方式完成课后作业,并制定了详细的课后作业评价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完成。
2.“应急英语阅读与思辨”课程。在选修课“应急英语阅读与思辨”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训练,从话题、文体、学术性和思想的启发性四个方面对语篇材料进行精心筛选,确保阅读教学内容题材丰富、话题紧扣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话语范式、语用资源和经典篇章中,通过思辨教学活动提高思辨技能,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中,教师采用自编讲义,结合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精选典型应急语言相关英语语篇,结合四大文体类型,设计相应的阅读与写作训练,通过语篇深度解析、文本范例推演等方式,推进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读写技能和策略的同时,提升灾害应急语言能力,拓展灾害及应急领域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前阅读、课上知识讲解、课上读写训练和课后写作任务完成四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Cause and Effect(原因与结果)一节时,教师结合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新闻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归纳出能够体现原因与结果的表达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结合生动有趣的视频进行了知识讲解,对识别原因与结果的段落和文章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将常见的表示原因与结果的词汇进行了归纳,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然后,结合提前布置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作者是如何表达原因与结果的?”“作者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是怎样识别出来的?”等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补充阅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相关主题写作内容的构思与素材积累。
教师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依托iwrite写作平台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结合人机评阅,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逐一点评,再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或多次修改和完善。
结语
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有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系统和完善。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训练,才能使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力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敏.大学英语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视角[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90-92.
[2]闫丹,曹月.多元需求下的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建设[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