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作者: 吴俊 洪燕 贺灵芝[摘 要]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高校做出的重要指示。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挖掘“预防医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合家国题材、伦理道德、职业素养、科研精神、诚信教育、公民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内容,探索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实施的路径,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达到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培养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课程思政;预防医学;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预防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路径研究”(20C0701);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元素融入高职预防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XJK20BZY034)
[作者简介] 吴 俊(1986—),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预防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65-04 [收稿日期] 2022-12-2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医德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中国高等教育职能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知识技能培养,更不能简单地将育人完全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地渗透于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课程在塑造正确“三观”方面的协同效应。
预防医学关系人群的生命健康,其中蕴含丰富的医德教育、人文教育、医学科研精神、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内涵。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者守护人类生命健康,担负着救死扶伤、以人为本、实现“健康中国”等重大职业使命,为实现人群疾病预防、寿命延长、健康促进等提供重要保障,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与精湛的实践技能,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政、人文等方面的道德品质,如何做好“预防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引领,是医学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预防医学”课程介绍
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2]。“预防医学”是由卫生学、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三大部分共同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护理学与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等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与主干课程之一。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预防医学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治对策;通过公共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3]。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的探索
“预防医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多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从家国题材、伦理道德、职业素养、科研精神、诚信教育、公民责任意识几个方面融合思想政治题材,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预防医学”的课程思政,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家国题材融入课程教学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学的理论特色和精华,贯穿中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互结合[4]。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都蕴含丰富的“三因制宜”学术思想。沿袭至今,古代医学诊治疾病的“三因制宜”与流行病学中讲到的疾病流行特征的“时间、空间、人间”的三间分布是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古人重视内求,关键在于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认为预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方可避邪,提高个人免疫力是有效预防的基础。古人使用蒸汽消毒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有记载:“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古代的防疫方法与预防思想沿袭至今,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古代的抗疫理念是行之有效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了“治未病”的观念。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强调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伦理道德融入课程教学
医者作为生命健康的守门人,肩负着健康为首、生命至上的重大使命,所以医学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的实践技能是对接行业需求、胜任岗位能力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崇德向善的职业道德素养。在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的实验研究教学中,列举20世纪震惊全球的“反应停”事件,神药变为“恶魔”的过程带给人类历史性的灾难;“黄金大米”事件中,在没有征求被研究者知情同意的状况下,对儿童采取了人体试验,暴露出少数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科学道德自律失范。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药物研究中的医德伦理学问题,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坚持人道主义的思想,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同时也给医疗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科学研究的伦理底线不容突破。“有伦理”是中国文明的规律,也是中国文明的气派[5]。伦理道德是捍卫文明多样性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医学研究中加强学生法律法规、科研伦理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三)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
预防医学的发展在传染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人类健康的维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离不开许许多多的贡献者,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程中,在这“看不见硝烟”的历史战场,涌现出无数的国内外公共卫生英雄。例如,流行病学的先驱伍连德博士,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一代宗师何观清,预防接种技术的先驱爱德华·詹纳,“流行病学之父”约翰·斯诺,公共卫生事业的奠基人查德威克等。1910年,东北地区鼠疫大规模流行,伍连德博士运用流行病学、细菌学等医学知识,怀着为国解难的决心和意志,顶着压力,解剖尸体,在显微镜下发现了鼠疫杆菌,首次认定造成大批人死亡的罪魁祸首是鼠疫。他采取加强防疫、隔离疫区、控制交通、焚化尸体、建立医疗机构收容病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仅用三个月时间便结束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的公共卫生的力量,无愧为医者的楷模、人民的英雄。
何观清教授——开创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宗师,把一生献给伟大的医疗事业,情系祖国,把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尊重实践,坚持真理,通过科学研究揭开黑热病流行病学的神秘面纱,制定了黑热病的防控措施,是中国最早实践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卫生方针的典范。何观清教授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爱国志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两次奔赴朝鲜战场,应用流行病学知识与技能,为粉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立下了功劳。他毕生都满腔热情地在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等工作中勤恳耕耘,为中国的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介绍预防医学发展史及传染性疾病的学习中,通过这些榜样事迹的融合,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大爱、甘于奉献、逆流而行的医学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践行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四)科研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学科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研究,正是因为无数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者在背后刻苦钻研,才推动了学科的向前迈进。如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从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任务,收集2 000余方药,历经无数次失败,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最终她与团队成员经过多年攻坚克难的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获得青蒿抗疟成功,解决了困扰人类抗疟治疗失效的历史难题。在讲述实验性流行病学方法时,可引入屠呦呦案例号召学生学习科学家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武汉大学桂希恩教授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谈“艾”色变的年代,他不畏艰苦走在“抗艾”的前线,深入农村、深入疫区调查艾滋病疫情,与艾滋病患者同吃同住,发现了中国艾滋病第一高发区,用他的“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方式感化每一位艾滋病患者,用大爱之心行公益之事,为中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用自己执着的努力,传播着信任、理解与关爱的人道价值。在他的感召下,艾滋病防治也不再是“孤独者的事业”。通过介绍这些“人民医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对医疗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和对医疗事业的敬仰与热爱,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下定决心为医疗事业无私奉献、砥砺前行。
介绍队列研究中,通过费希尔的吸烟与肺癌论战案例,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严谨、慎独的思维,要具有批判精神,树立怀疑求真的态度,培养求真思辨的科研素养。在筛检试验评价的方法与指标课程教学中,如何结合疾病的特点来选择既有较高真实性,又能把对患者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化的筛查指标,可通过引入慢性肿瘤疾病和AIDS筛查案例,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以辩证思维为主的研究方法,引发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细致缜密的医学思维。
(五)诚信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强调公民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和睦,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6]。
守信为人,诚信行医。诚信作为医疗道德和医学伦理的核心,一直深深影响着医疗诚信的主体。唯天下至诚,方能立天下之大本。对医疗机构来说,诚信医疗更是重中之重。诚信医疗,就是给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更贴心的健康呵护。
常言道: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但是,有的企业、商家打着维护健康的旗号,消耗着人们的信任去换取高额利润。如某企业一年内两次被发现产品生产质量出现问题。这告诫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树立严谨诚信的科研态度,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医者待之以诚,患者报之以信。诚信医疗,不仅是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负责,也是医疗机构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发扬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让社会各界对医疗诚信更加重视与关注,应优化医疗质量、医德医风、人性化服务等管理制度,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的社会医疗环境。
(六)公民责任意识融入课程教学
责任意识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范畴,它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7]。
医学生担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与责任,加强医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必然趋势。医学生对责任的认识与责任意识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卫生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关乎全民的身体健康素养及中华民族的兴旺繁盛,必须牢记自己担负着人民的健康服务和构建健康和谐社会这一崇高神圣的使命。
作为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主力军,医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非常必要。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个学会对自己负责的人才会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责任。引导学生敬佑生命,注重自我健康,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其一,对他人及自己的职业负责,关爱患者,尊重他人,面对患者应安抚他们的情绪,为患者解除身心疾苦,践行救死扶伤、生命至上、为民服务的医责,维护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其二,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培养学生的社会荣誉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开始,为建设美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