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热点解析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者: 伍丹 朱康文 何勇 曹艳艳

“三教”改革热点解析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0

[摘 要] “三教”改革的落地成效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解析“三教”改革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是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发文作者与机构、关键词、项目支持等方面解析“三教”改革的研究进展、热点及演变趋势,并从交流合作、项目支持、自身创新等方面提出利用“三教”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参考路径,以期未来全方位推动“三教”改革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 “三教”改革;教育教学;CiteSpace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和实施路径研究”(Z213268)

[作者简介] 伍 丹(1990—),女,重庆人,硕士,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讲师,高职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朱康文(1990—),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教育资源配置与教改研究;何 勇(1973—),男,重庆人,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资源配置与教改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026-04 [收稿日期] 2023-03-21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正式提出后,各高校均在积极落实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围绕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在教师能力提升、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皮琳琳[1]围绕“三教”改革背景,从教材目标观、内容观、结构观、教学观四个维度实现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桂百安等[2]基于“三教”改革背景提出了高职思政课的“四合”教育教学教法。这些研究为推动“三教”改革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

当前,对“三教”改革的具体研究热点、方向、发展趋势缺乏完整归纳,导致无法系统认识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问题和未来方向,难以指导教育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因此,本文基于CNKI文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 6.1.R2软件,从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热点、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解析。以CNKI为文献来源,以“三教改革”“‘三教’改革”和“职业教育”“职教”“高职”为检索词,共计检索文献1 078篇,检索时间为2023年1月1日。研究旨在客观揭示“三教”改革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识别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及高被引文献分析

解析各年份发文量发现,在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后,学者才开始发表“三教”改革相关文献,第一篇文献是2019年3月汪忠明[3]关于深化“三教”改革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学者分别发表20、187、373篇、399篇;其中高水平文献(即中文核心)分别发表9篇、28篇、30篇、38篇。

对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引用率最高的是王成荣等[4]开展的“三教”改革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被引次数达227次,该文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路径。其次是周建松等[5]对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关于背景、内涵与路径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其他学者清晰认识“三教”改革整体内容,获得202次引用。此外,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研究、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研究等也获得较高引用。这些高被引文献反映出当前“三教”改革的研究重点在人才培育、“双高计划”、1+X证书、教材建设、教师技能、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等方面,对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对发文作者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刘芳、杨海峰、崔发周团队的发文量最高,分别为8篇、6篇和4篇,刘芳团队[6]重点开展英语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并开展了课程思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1+X证书制度实施等方面的研究;杨海峰团队[7]重点开展了课程创新与实践;崔发周团队[8]重点围绕专业课程教材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各学者发文量不高且未形成明显团队,但是代表了当前研究热点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对发文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发现,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学者发文量靠前,分别发表15篇、14篇、12篇、12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其他机构合作较少,重点围绕与学校职能相关的药品、食品等方面,开展人才培育、1+X证书实施等领域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内容与上述刘芳团队一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重点开展1+X证书下的改革路径探索和数字化时代“三教”改革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探索。各机构之间合作较少,明显呈现东部地区发文量高于西部地区的特征,发文量靠前的机构主要位于江苏、湖北、山东、湖南、天津、辽宁、浙江等区域。

(三)关键词及时间线图谱分析

关键词图谱结果显示,“三教”改革、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材、教师、教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校企合作等关键词是高频词汇,频次分别为125、100、88、32、32、31、26、23、21、20、19、15,代表了当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此外,以赛促教、教材开发、双证融合、教学能力、显性/隐性课程、人工智能等也受到关注(见图1)。当前,“三教”改革已不局限于开展教学、教材、教师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开始延伸到信息化、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等更深、更细的领域,这有利于“三教”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推动的不断创新。从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来看,“三教”改革研究可分为教法、“三教”改革、高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思政等主要聚类。在“教法”聚类下,主要有教材、教师、信息化、实训室、改革、多彩课堂等关键词,反映当前在教法改革上比较注重信息化、实训室/基地的应用与创新;在“‘三教’改革”聚类下,主要有人才培育、实施方法、课证融合、“双高计划”、实践研究等关键词,代表当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在“高职/高职院校”聚类下,主要有培养质量、信息技术、创新路径、教学模式、教法改革等关键词,表明高职院校当前较关注发展路径、人才培育及教师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在“人才培养”聚类下,主要有“金课”、课证融合、教材开发、以证代考、专业师资、双元制、教学方法等关键词,表明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材创新及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在“产教融合”聚类下,主要有三教共融、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匠艺课堂、学前教育等关键词,表明产教融合的关键是“三教”共融;在“校企合作”聚类下,主要有产学一体、课程体系、产业学院、中职等关键词,表明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要围绕产学一体不断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课程思政”聚类下,主要有创新融合、因材施教、思政元素等关键词,表明在课程思政中应融入更多的创新。这些研究是未来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四)项目支持来源解析

分析文献的项目资助情况发现,江苏省支持力度最大,包括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湖南省支持力度次之,涉及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其次是山东省(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广东省(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浙江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等)等。这与发文机构的地域分布较为一致,表明这些地域对“三教”改革课题支持力度较大,有利于促进区域内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其他省份也应加大支持力度。

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

“三教”改革是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未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下述三方面提出推动“三教”改革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不同学者/机构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

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反映当前研究呈现明显分散状态,这与“三教”改革时间短存在一定的联系,表明“三教”改革处于百家争鸣和持续探索阶段。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起到优势互补作用,更好地推动方法、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以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此,未来应鼓励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各机构应加大交流以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西部地区也应更加积极地融入“三教”改革研究中,为推动“三教”改革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二)各级政府/机构应增加“三教”改革研究的项目立项

“三教”改革工作需要项目和经费支撑,对科研院校来说,项目立项能极大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工作,提升成果产出量和质量。从“三教”改革相关项目支撑数量和发文量来看,该领域研究状态与立项情况关系密切,江苏省、湖南省、山东省等省立项较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高职院校发文量和成果质量。因此,应鼓励各级政府/机构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同时在项目立项时明确“三教”改革研究对具体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点,从立项角度分配好“三教”改革与不同领域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侧重点,以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解决国家和地方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与瓶颈问题。

(三)各科研单位应全方位推动“三教”改革的不断创新

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持续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全方位推动创新。在教师方面,基于校企合作的极大需求,应加强教师自身职业品质和企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打造“工匠型”教师队伍;在教材方面,基于校企合作需求和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邀请企业资深人员协同融入实际工作内容,同时吸纳线上资源以丰富教材的呈现形式,推动教材不断创新;在教法方面,基于课程思政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需求、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提升实训质量,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VR、大数据等),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最终目标,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核动力。

结语

本文通过解析“三教”改革的研究进展、热点及演变趋势,并提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三教”改革相关发文量持续上升并保持较高热度,高被引文献反映出当前的研究重点在人才培育、“双高计划”、1+X证书、教材建设、教师技能、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等方面;(2)各学者/机构之间合作较少且呈现出明显的“东部高、西部低”特征,项目支持来源与其地域特征一致;(3)“三教”改革研究未来将更多地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围绕多彩课堂、实训基地/体系、人才培育、思政教育、双证融合、以赛促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推动。基于上述成果,围绕交流合作、项目支持、自身创新等方面,提出依托“三教”改革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皮琳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材观研究:基于9名教材建设负责人的个案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1):22-27.

[2]桂百安,孙玮铭.“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合”教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33-36.

[3]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

[4]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5]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6]刘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方法创新路径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5):40-42.

[7]杨海峰,陈毓,黄陈,等.“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中药炮制技术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4):38-39.

[8]崔发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理念与内容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6):52-59.

Research Hot-spots of the “Three Education Elements”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Education

WU Dan1, ZHU Kang-wen2, HE Yong2, CAO Yan-yan1

(1.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Art Education,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and Arts, Chongqing 400067, China; 2. School of Smart City,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Three Education Elements” refor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alyzing the research focu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the “Three Education Elements” reform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uses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hot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the Reform from the number of articles, authors, institutions, keywords, project support, and proposes the reference pat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project support, and self-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unceasingly innovate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 Element” in all aspects.

Key words: “three education elements” refor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iteSpace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