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马小琴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0

[摘 要]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创业链的结合点。随着当前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产教融合已然成为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渠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存在着阻碍其深度发展的堵点问题。针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创建了“六步走”实践发展路径,以提升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质效。

[关键词]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研究”(2021YY029)

[作者简介] 马小琴(1975—),女,山西垣曲人,博士,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030-05 [收稿日期] 2023-03-03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连续两次提到产教融合。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1]。

目前,有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有很多,周桐等[2]创新构建了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三融合、六共同、三维度”的产教融合模式。姜运隆[3]从产教融合角度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崔巍等[4]提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来进行产教融合发展。陶大伟[5]提出了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四个推进策略。综观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仍然存在着影响其发展的堵点问题。

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一)产教融合概念形式重于实施

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已形成定式,合作效应初步显现,正在进行的产业学院就是一个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但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多数院校合作融合的内容还未触及实质,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院校制订好后,行企论证而已。“校中厂”“厂中校”的产教融合模式还在摸索阶段,教育教学本质上还是脱离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实习就业是先培训再定岗,基本是全新的开始。可以说,产教融合真正的融合之路是从实习或者就业开始的。

(二)产教融合各方利益诉求点共识仍在探索

产教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对标产业链,对标岗位需求,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而现实是在产教融合中,由于职业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获取企业的支持有限,企业更多关注自身的利益发展,积极性不足。另外,产教融合是学科导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利益诉求点的最佳平衡点难以找准,分配存在盲点,产学研用协同契合度不足,产教融合实施内容和达成目标与期望目标存在落差。

(三)产教融合发展缺乏深度和广度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产教融合融而不合、合而不深,“两张皮”的问题已然存在。有些院校认为签了协议达到各自的需求和利益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了,做不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实质合作,导致学生对产业需求不敏感,教师对产业需求把握不准,教育教学和实践相融松散。所以,亟须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加大力度,拓宽广度,挖掘深度,提升高度。

(四)产教融合内涵提升动力不足

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进一步成熟,许多院校的产教融合也在一步步提质扩容,产教融合型的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挂牌成立,进一步说明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渠道。因而,职业院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在找到合作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同频共振,实行自身的内涵提升,做到融合的实质进展,提升产教融合发展内涵等方面仍须继续深耕。

(五)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受阻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动态匹配、深度融合、共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做保障,才能促进人才供需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协同发展的长效运行。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合作动态对接差,合作的重点目标不一致,多以形式为上,过程为主,结果含糊,较少做到实践指导理论,理论落地实践。因此,创新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统筹不足,顶层设计不够

多数院校的产教融合缺少顶层战略规划而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既没有负责和统筹产教融合的专门机构,也没有形成适应产教融合的政策和校企双方共同认可的统一管理体制。产教融合中的责权利分配不明确,教师的行企实践制度规划、规培措施,企业人员走向课堂、培训服务,校企混编团队建设,以及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等全链条设计的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反哺共育共赢局面还未成熟,仍须继续建设规划。

(二)合作考量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校企双主体缺少针对性的监督、考核量化有效机制,校企生三方利益的平衡共赢点缺乏制衡措施,合作方式方法措施不足,合作创新意识不强,尤其是产学研项目、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弱且少,师资互聘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师参与产教合作、服务企业的绩效考核不健全,导致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成果稀少。反之,企业中高层、技术骨干反哺也较少,最终,双方的参与度、密切度、分工协作度低,无法形成有效的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机制。

(三)合作黏性不足,关系稳定性不强

各方主体利益契合点的精细把控与紧密合作的关系稳定性不强,合作关系过于松散,对行业企业的需求研究不深入,使得教学与产业需求衔接的动态调整不足,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力度、广度、深度不匹配。常态化“共商、共建、共享、共担、共赢”的合作路径还在磨合发展中,教科相促、校企互利及孵化功能、反哺功能散失,难以形成有效合力黏度高、多方满意度高、社会美誉度高的规模效应,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四)合作精准欠缺,学校教育不新

一些院校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产教融合的内涵,对于合作缺乏认识,校企双方隔山喊话,合作内容、方式无法做到精准匹配、形式多样,多是各自发展、自行其是,合作成果没有实质性的准确内容,致使学校教育知识滞后于产业,学校教育与行企岗位需求及人才发展匹配产生错位,合作融合成效大打折扣。

(五)融合深度不够,技术研发不力

校企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的双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不深,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社会服务能力针对性弱,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平台不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适配性差,人才培养的供需不平衡差距较大。

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加强产教融合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

产教融合是实现产业需求与教育实践的直接渠道,是市场经济中可操作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从机制上解决教育与产业互动不够、融合不深的问题,实现深度融合。

建议设立校企产教融合创新研究中心进行统筹规划,找到合作的利益共享平衡点,明确责权利,提高合作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在规划引领的指导下,深化产教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的推动力,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好产教融合的作用,创新实习实训,探索招生、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紧密对接产业链、就业链、创新链、创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围绕“一群两区三圈”建设,建成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

(二)成立产教融合建设指导委员会

产教融合要聚齐产业发展的精英力量,实现教师和企业中高层互聘双跨,进行人才聚合、产业聚集、赋能聚力,开展技术培训、行业创新、成果转化等各个层面的探索研究,教师和企业人才共成长,学校和企业共发展,实现产业需求人才的精准开发、精准培养、精准匹配。

建议成立建设指导委员会(见图1),由企业、行业协会、学校领导等专家人员组成,负责产教融合平台搭建,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上进行人才供给输入与输出的有效监管,继而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通、专业知识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融通、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相融通、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

在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行业发展新趋势,举办产业学院大讲堂。开展产业研修班、研讨会或高峰论坛,引领行业发展,或者以公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技能大师等,开展专业指导,帮助师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新动态,双向赋能深度融合。

(三)构建产教融合双主体运行保障机制

PDCA循环管理法是一种科学的、已广泛实践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将其运行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管理中,对于构建高效高质的教学运行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6]。

建议采用基于PDCA理论的双主体对接系统运行保障机制(见图2),其中,P是指分析企业、学校、学生的不同诉求,确定三者诉求的动态平衡点,确定产教融合项目的计划目标;D是指将动态平衡点的三者诉求作为项目的实施内容,在不同平台上分类实施;C是指定期检查项目进展,根据行业、企业、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措施,高效实现项目预期目标;A是指反思项目实施成效,优化流程管理,完善评价和奖惩制度,提升企业准入标准,精选优质企业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7]。这种双主体育人运行机制能做到人才培养与供给的精准对接,保障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高效运转,实现教育与产业的高效融合。

(四)强化产教融合双主体阵地作用的发挥

双主体阵地作用主要是指结合双方的资源及需求双向赋能,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度合作。

学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应根据产业需求、企业需求人才的特点,创新校企融合模式,提高校企深度融合的认知度,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行业企业输送高质量定制化人才,进而保障校企深度融合的实现。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应积极发挥主人翁作用,在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围绕经济发展、岗位需求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扩大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实行产业需求、岗位需求、人才培养等全链条融合的共建、共享、共培、共担、共赢“五共”模式(见图3)。

(五)建立产教融合多元动态评价机制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个多主体、多维度的动态过程,各相关主体作用发挥如何,责任义务履行如何,需要通过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发现问题和不足,继而创新融合形式和提升路径,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深化协同育人的效果。

建议根据产教融合的实际,建立系统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8]。由各相关主体资深专家组成评价专家委员会,推动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动态评估机制的建立(见图4),找到合作的利益平衡点和激励点,更好地发展产教深度融合。

院校和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产教融合机制,统筹各自的履职尽责成效,并就团队建设、教育教学、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构建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形成产教融合年度质量报告和总结,定期向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