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驱动的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滕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了培养优秀的园林专业人才,园林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尤为重要。通过剖析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竞赛驱动作为园林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分析了竞赛驱动实践教学的优点,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措施和手段,包括分层引导、平台搭建、全过程模拟和头脑风暴等。

[关键词] 竞赛驱动;园林实践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上海商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竞赛驱动的园林设计实践教学探索”(AG-34601-0004)

[作者简介] 滕 玥(1979—),女,江苏无锡人,硕士,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075-04 [收稿日期] 2023-03-16

针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核心课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首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其次,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实践环节和案例研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组织了园林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此外,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向学生提供就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并与实际工作接轨。

通过竞赛驱动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园林专业人才,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园林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持续努力,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

园林行业是中国绿色环保的主要力量,也是为城市和乡村社会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行业。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园林行业的发展,园林行业技术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园林设计教育须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设计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此,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融入真实的项目中去实践,积累经验,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都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因此,应加强实训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但在校期间,由于景观项目开发的时效性,学生能够完整参与进实际项目的机会并不多。然而随着园林设计产业的发展,各类赛事不断涌现,这类赛事既有面向高校学生的,也有面向专业技术人才的,无论哪种类型,都能使学生能够比较连续地参与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项目,并能够客观地得到社会的评价。因此,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课程,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竞赛,可以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协同推进,形成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发挥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平台。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园林设计专业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学生学习园林设计的衔接斜街课程。该课程有较大的实践教学比重,能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能力,建立借助计算设计进行快速有效的园林设计,为后续系列园林设计课程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年辅导学生参加各项园林景观设计竞赛的经验,笔者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出发,积极探索竞赛驱动的园林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实践教学教法和考核评价模式,努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有效激发学生的设计自觉性和自豪感,综合提高学生的园林设计实战能力。

一、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能力

园林设计人才应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逐渐时代,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是未来园林产业人才发展的方向。但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育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学生把自己困在“学习死背”的桎梏中,缺失了自我超越的拼搏精神。另外,大学的考试导向性强,考试只重视当前的学习,不太注重未来的职业培养。学生迫切需要参与更多的创新活动,探索更多的创意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因此,园林专业教育须要引入更多的创新教育环节。

(二)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与其他产业一样,园林产业各个环节工作都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具有许多优势,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另外,大学生具有灵活性、创新能力,善于自我进步,可以有效地推动团队的进步。但是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是一个普遍性问题。首先,受教育体制影响,许多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根本不能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其次,一些大学生比较看重自己的利益,团队合作带来的好处远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他们很难发挥出团队合作的优势。最后,一些大学生的技能或技术不足,使他们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而影响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近年来,园林产业蓬勃发展,各类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各种先进的理念应运而生。然而,园林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却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学校师资结构不完善,社会需求变化快,教师难以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与行业蓬勃发展的需求不符。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往往不能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二、竞赛驱动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应用优点

(一)竞赛驱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使大学生在具体的学科竞赛中提升和培育创新意识[1]。围绕竞赛展开教学工作,一方面,竞赛驱动下的具有较强的目标定位;另一方面,竞赛本身的竞争性和趣味性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应对参加竞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在主观求学的内因驱动下,各项能力都将得到提升,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各种头脑风暴、学生间的优势互补都将提升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继而增强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教育模式变革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

竞赛教学的出现改变了教师机械授课、学生麻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组建成若干由教师作为领队、学生作为队员的团队。在竞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良好的参赛作品,这种团队合作模式不仅颠覆了师生之间传统的“对立”关系,而且也和谐了学生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从而能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团队成员在应对竞赛项目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且教师会根据学生自身所长进行任务分配和合作,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在共同完成竞赛设计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定期研讨的形式,使学生学会了有效的沟通技巧,培养了分工协作能力、目标实现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同时,在协作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肯定能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2]。

(三)引入紧贴行业前沿的竞赛,促进整体教学与行业接轨

为了建立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实现专业教学与行业之间的有效对接,选择在行业中口碑良好、能紧贴行业发展前沿的相关竞赛引入教学,组织学生参赛。在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时,一方面,教师将更多地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并将其引入课堂;另一方面,教师将积极地联系行业精英进行相关的指导,从而促进整体教学与行业发展接轨。

三、竞赛驱动的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一)课程内实践环节

上海商学院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总课时为60学时,教学内容包含autoCAD、Photoshop、Sketchup三款软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三个软件板块教学内容一般都分为基本操作实践和综合案例操作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均为模拟操作,缺乏挑战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满足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在课程内实践环节应充分考虑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在不增加课程总学时的基础上,减少基本操作实践教学学时和三个板块综合案例操作学时。增加以竞赛参赛为目标的综合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学时,引导学生聚焦竞赛相关设计项目,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设计,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间实践环节

作为园林设计表现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园林专业其他设计类课程的技能基础课程。课程间实践环节重点考虑计算机能力与其他设计类课程设计的关联性,合理设置实践环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进行设计型和综合型课程设计奠定基础,助力其他设计课程涌现优秀的设计作品,为参加相应的竞赛奠定基础。

(三)课外实践环节

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抓手[3]。课外实践环节整合各类竞赛信息,并将各项竞赛技术相关的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进行练习、提高。以竞赛驱动的课外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以组织学生参加“汇创青春”“园冶杯”等各类竞赛来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以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竞赛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个模块知识进行串联,学会综合应用。

四、基于竞赛驱动的园林实践教学改革基本措施

(一)分层引导,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现设置在大二的春季学期。大二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制图”等相关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可以对竞赛中所涉及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但鉴于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及不同的能力,同时为了集中相对有限的资源,扩大学生的受益面、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益,课程改革聚焦三项竞赛,指导学生参加三项比赛,即“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互联网+文创展示活动、“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上海家庭园艺展园艺大赛。大二学生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初步独立或者与高年级学生组团完成这三类竞赛中的相关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参加行业竞赛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其他类竞赛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后备力量。

(二)搭建网络平台,注重学生互动

为了提高竞赛的辅导质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依托学院SPOC课程网站平台,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平台,并利用微信、QQ建立课程群及时发布竞赛信息、竞赛资料、信息公告等与竞赛相关的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平台,学生可以将问题和资料及时在群里发布,进行实时讨论和共享,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提高训练效果。

(三)景观设计全过程全景模拟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与竞赛相关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法,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完善教学案例,将景观设计全过程引入课堂。

一方面,将成套成系列的优秀方案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观摩、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设计理论与方法,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对园林设计进行分析、模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三项竞赛,模拟景观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通过考核方式的过程化管理,引导学生熟悉了解整个项目过程。通过完整的园林景观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心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综合表达能力等,从而既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设计思维能力,又帮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找到未来行业中的职业定位,提升专业归属感以及自豪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