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 尹镜如[摘 要] 高职院校在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落实“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性、全方位性以及全员参与性。实践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基于此,从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改革入手,对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现状加以分析,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三全育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 2022—2023年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思政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研究”(JG2022004Y)
[作者简介] 尹镜如(1986—),女,四川自贡人,法学学士,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智能建造与制造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079-04 [收稿日期] 2023-04-11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根铸魂为根本导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协同并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理念以及崇高职业道德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在以往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思想政治实践是思政育人的根本路径,也是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三全育人”整体育人观为指导,重点推进思政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提升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的全面性、综合性,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多元性优势,切实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一、实践课程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现高职思想政治育人的根本路径
实践课程是高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实践是实现高职思政育人的根本路径。无论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抑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教育,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感悟和运用才能够更好地吸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求知态度和实践精神[2]。思政教育更是一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工作,思政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能够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多地感知社会,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奉献社会,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能够丰富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和行业发展现状不够了解,作为有激情、有热血、有理想的青年一代,虽然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努力拼搏的精神,但如果只是依靠校园内、课堂上的理论宣讲,那么很有可能会陷入幻想和空想。因此,必须通过实践课程来丰富和发展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通过走进社区、扎根基层,参与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自身,从而实现主观与现实之间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树立更为务实的奋斗目标[3]。
(三)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
思政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是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传授、学习来夯实学生思想政治根基的一种方式。但是单纯的理论课程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效果。而利用系统性的实践教育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能检验和发展学生的思想觉悟,使思政教育不再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而是更多地运用在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缺乏全过程性
全过程育人理念强调的是育人工作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具体到思政实践课程中,就是要贯穿思政实践的全过程。就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缺乏全过程性的问题。思政教师在组织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科学设计全过程组织方案,在前期实践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组织方案设计以及过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影响了思政实践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缺乏全方位性
全方位育人理念具体到思政实践课程中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但就高职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大多是通过组织一些显性的主题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缺少思政实践与技能实践、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融合,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缺乏全员参与性
全员育人理念则强调育人工作要实现全员参与,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配合好相应的育人工作,并具备高度的育人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具体到高职思政教育实践课程方面,也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处、各级团委、组织宣传部、各院系、校内社团组织以及校外相关机构都要参与到思政实践教学中,并成为支撑思政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4]。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思政实践活动大多由任课教师、各级团委来组织,其他单位或机构缺乏必要的参与和配合,导致思政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活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改革思路
(一)全过程思政实践
基于全过程育人理念,高职思政实践课程要强化全过程性。首先,在前期的实践主题选择以及组织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实践调研工作,明确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目标、方法。其次,在思政实践过程中要做到现实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实践育人新模式。最后,要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为后续思政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参考与模式借鉴。
(二)全方位思政实践
基于全方位育人理念,高职思政实践课程要渗透进学生技能学习、实践以及教学管理的多个方面,构建全方位“显性+隐性”的思政实践模式。高职思政实践活动要将其融入1+X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进一步丰富高职思政实践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提高人才培养与发展质量。
(三)全员思政实践
基于全员育人理念,高职思政实践课程要建立起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要求高职院校的各个单位机构都要参与到思政实践活动中,给予思政实践活动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基层单位包括社区组织在内的各类机构间的交流及合作,实现高职思政实践平台的拓展,使思政教育与岗位实践、社区实践形成紧密联动,为多元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开启有益探索。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学新模式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要探索和创新思政实践教学新模式。高职院校要立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坚持整体育人观念,构建以“一二三四”为核心的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思政实践育人新格局。“一二三四”主要是指“一体两翼三化四平台”,具体如下。
(一)“一体”
“一体”主要是指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体,构建完善的思政实践课程资源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按照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思政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色和专业技能实践模式,凝练及优化思政实践教学的内容,突出思政实践课程的现实性、生活性及社会性。同时,在思政实践课程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运用,引领高职学生更好地培育创新精神、改革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其次,高职院校要构建主题鲜明且内涵丰富的专题式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要求打造课程思政新模式,依托专业技能大赛、技能培训、岗位实习等多元化渠道融入思政教育,建设优质示范型技能实践思政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职业道德品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增强思政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两翼”
“两翼”主要是指对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首先,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在思政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导向,组织实施以探究式、研讨式、叙事式、案例式、情景体验式等为代表的多元思政实践教学形式,强化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互动,增强思政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次,要强调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打造新型网络思政实践阵地,比如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推出各自的思政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在微信公众号上通过留言、参与话题互动以及视频文字投稿等方式参与网络思政实践,使思政实践教学手段更为新颖和丰富。
(三)“三化”
“三化”是指高职思政实践教育主题的系统化、过程的信息化以及考核评价的多元化。首先,在实践教育主题的系统化方面,思政实践课程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建设和完善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强化全员参与,学工处、各级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要密切联系,做好思政主题实践活动的研讨与合并工作,避免出现各自为战、主题重复等现象。另外,对思政实践教育主题要做好细致分类,依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庆典,组织、开展好主题特色鲜明的思政实践活动。其次,在实践过程的信息化方面,高职院校在组织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传播信息化和方式现代化。思政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以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思政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开展思政实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模拟实训室以及VR仿真操作平台[5],让学生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和技能操作练习。通过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环境,加快推动了高职思政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最后,在考核评价的多元化方面,以往针对思政实践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依据学生的实践成果或是实践参与情况给出相应的实践学分,因此,一些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参加相应的思政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过程参与。为此,高职院校须优化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模式,在思政实践中对学生在参与思政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进行过程考核。同时,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团委评价学生在思政实践课程中的表现之外,还要注重学生互评和社会评价。例如,在组织开展以“奉献社会、扎根基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在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志愿服务对象,如社区老人、村委会、居委会等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以此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思想品质水平和基本道德素养。
(四)“四平台”
“四平台”主要是指线上虚拟体验实践教育平台、实体性教育教学平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平台。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思政实践课程内容进行形象化、仿真化的展现,通过情景模拟、场景再现等方式打造沉浸式、可交互的线上虚拟体验实践教育平台,让学生通过虚拟体验接受实践教育。其次,高职院校要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机构形成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实体性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比如与当地党史纪念馆合作,在学校中布设党史资料展厅,通过“馆课结合”的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衔接。再次,高职院校要依托校园社团打造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利用校园社团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校园思政实践活动,比如打造思政剧场、演绎思政系列精品话剧、开设思政主题展演、创办以发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技能大赛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将思政实践课程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打造相应的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文化科技“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等社会化活动,切实提升思政实践育人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