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 聂利青 刘海龙 蔡国军 刘涛 张宁[摘 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来华国际留学生与日俱增。因此,全英文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国内高校在校生的教学质量,也为留学生来华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近五年来的建设和教学经验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全英文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推进全英文课程的对策,以及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展望,其中推进全英文课程的对策包括精挑细选——为留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中西合璧——为留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内外兼修——为留学生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以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兼具专业知识和科技英语技能的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工程地质;全英文教学;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安徽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省级研究生全英文双语示范课程”(2022qyw/sysfkc030)
[作者简介] 聂利青(1993—),女,山西原平人,博士,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13-04 [收稿日期] 2023-12-01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国际化人才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战略的实施,来华国际留学生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与日俱增。因此,全英文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国内高校在校生的教学质量,而且为留学生来华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1-2]。
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四年来的建设和教学经验为基础,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概况、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推进全英文课程的对策,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展望,以期更好地推进全英文课程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简介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设的“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是面向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白俄罗斯、摩洛哥、津巴布韦、巴基斯坦等国家)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授课教师团队由有一年以上留学背景的博士教师构成。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扩展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及工程应用知识、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也有利于留学生开展专业课题的研究,与此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鼓励留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积极参与创新和科研,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全英文课程教育教学现状
为响应“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国际化社会发展,我国多所高校开设了全英文课程(非语言类专业),其中2021—2022学年,北京大学开设全英文课程427门次,同济大学开设372门次,复旦大学开设365门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243门次。全英文课程教师对全英文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5],但从教学效果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全英文课程的建设水平仍亟须提升。“工程地质”作为安徽建筑大学首批开设的全英文课程,教师团队积极提升课堂质量,巩固课程内容,但在教学中仍面临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留学生受以往教学习惯的影响,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当即提问,这是一种良好的互动形式,但有限的课堂时间被过多地用于解决学生的好奇。例如在讲授《地质灾害》章节的过程中,介绍汶川地质的图片时,一些学生会好奇建筑物的高度、材质的稳定性甚至救援人员的部署等问题,而这并非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也不可置之不理,这就不可避免地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第二,部分“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中的案例来自中国,例如川藏铁路“六起六伏”,对于未了解过四川和西藏地形的留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六起六伏”面临的巨大工程地质问题。由于对我国的基本信息缺少了解,留学生对理解实际工程中涉及的严峻地质工程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由于留学生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英语为其官方语言,但非母语,授课教师尽管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背景,但英语也非其母语,非母语的交流无疑增加了沟通壁垒,无形中影响了留学生对课题内容深度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影响课堂进度。
可见,全英文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极高的要求,结合课堂实际,全方位落实“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任重道远。
三、推进全英文课程的对策
本文着重从教学对象、教师情况、课程设计、教学环境设计等方面,就“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实施中的具体对策开展深入探究。
(一)精挑细选——为留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经典英文教材和精品课程图件,突出授课重点,重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讲解上,而非花里胡哨看似精彩纷呈的图片上。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如高水平期刊论文融入教育教学中,追踪学术动态,开阔专业视野,边学习边应用,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开展启发式课题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何种地质条件下容易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吗?有何规律?让学生先考虑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听讲;教师在讲解中并不将答案全盘给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推导过程,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思考。
(二)中西合璧——为留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
为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适应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社会的意愿与需求,安徽建筑大学为来华留学生构建了中国语言、文化与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并融入来华留学教育各个环节,通过构建课堂学习、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引导来华留学生多视角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进而向世界介绍中国。例如,在我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可安排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类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包粽子、赛龙舟、品月饼、赏圆月等活动,同时积极鼓励留学生参加本校生的实习课程,走遍中国大地。这类内容丰富、实用性且针对性强、教学方式生动多样的实践类课程,受到了来华留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很好地促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反哺专业课程教学,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三)内外兼修——为留学生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课程教学效。课前引导学生预习专业词汇,整理出各章节的英文术语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上课听讲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学生自由分组,互相督促学习。在课堂讲解中,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全英文教学师资的选拔方面,不将在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留学作为硬性指标,对候选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考量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多部门联动,邀请外教同行来校进行线上线下交流研讨等。此外,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跟踪,适当地布置随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及时查明学生对于当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在下一堂课开始之前巩固上一次课堂内容,提纲挈领地带领学生复习,温故而知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四、课程设计
与其他现有的全英文课程建设有所不同,“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将会把重心放在专业课上,而英语仅仅是交流的手段。作为课程的主体,学生将会承担更多的工作。总体思路是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既不是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也不是西方的完全放任式的教学,而是追求高效课堂。具体为“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其中“先学”中要包含教育信息化内容,教师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网络资源,例如大学生慕课等平台。
具体教学策略:每堂课规定,教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20分钟,一般在15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每节课有一半时间,即20分钟的连续自学时间,然后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流程如下:(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指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2)“后教”。在自习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学习。(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课堂所学的重点及难点的理解。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为: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影响工程项目选址、设计、施工和维护的地质因素;分析了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了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同时,掌握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了解了各种工程地质参数的来源、作用和应用条件,能够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本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学问题的能力。
五、思政元素的融入
目前,各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更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以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与留学生相关的课程的德育元素,让留学生在华期间也能接受到系统的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在留学生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和展示中国形象。
在不良地质现象评价中,以舟曲泥石流等为例,讲解人类工程开发、砍伐树木、乱堆土渣等造成的地质灾害,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现状、思考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讲述地震时,以汶川地震为例,在专业知识外加入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内容,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在地下水部分,重点讲解地下水污染对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通过多种实现路径,力争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总之,结合与留学生相关的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将是我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和发展国际友谊的重要平台及窗口。
六、应用效果与展望
近五年来,我们的“工程地质”课程(全英文)教学将国际化与培养创新人才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行了相关教学研究。近两年,在国内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十余篇,2022年课程教师团队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了从学生角度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团队在每学期初针对上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匿名问卷调查表,此时学生的成绩已公布,且匿名投票更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想法。问卷调查表围绕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综合建议四个方面的认同度设计了15个问题,给出“很满意”的调查问卷表占92.51%,“满意”的调查问卷表占7.49%,“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为0%。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度比较高。
全英文课程教学是拓宽学生视野、改革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通过近几年的课程讲授以及学生的反馈,印证了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6-7]。同时,结合上述问卷“综合建议”中学生的实际需求,留学生建议提供线上课程,便于预习和复习。因此,拟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开发全国高校资源共享平台,方便相关课程的线上与线下教学,推进留学生特色课程的设计方案及授课内容的改革,为建设相关留学生英文新课程、新内容提供素材及依据[8-9],进而提高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类专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的培养水平,以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兼具专业知识和科技英语技能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培养,助力学校“十四五”发展。
总之,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地积极探索,怀着对教学的挚爱之情,通过不懈努力,将出色创新的全英文工程地质教育提供给才华横溢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金桥,仝维鋆,王丽梅,等.“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教学探讨:海外教师主导本科全英文课程建设体会[J].高分子通报,2021(12):78-83.